重返火紅年代 第934節 作者:未知 最終三當家付出了15億英鎊,因爲又拿了2億英鎊購買了兩根備用的阻攔鎖,一根阻攔索的報價就是1億英鎊,其餘的是其他費用。 三當家爽快的交付了全款,高盧雞方面表示,6個月之後就能交付改裝後的航母。 而這個時候才爆出東方某些國家只是花了5億英鎊。 三當家頓時不滿意了跳腳大罵,不過牛牛方面表示,東方某些國家只是需要一個動力系統,其他的雷達,航空指揮,阻攔鎖他們都不要。 三當家這些才鬆了一口氣在國際上洋洋得意的說,自己買回家就能用。 東方某些國家購買航母的確不需要他們的上面的其他系統,只是需要它的動力系統。 東方某些國家購買的航母在1995年9月交付,正在船廠拆卸上面的敏感裝備。 這個其實也是劉海建議的,因爲對方不可能把他們最先進的系統賣給我們,還不如所有的都不要,到時候咱們自己裝就是了。 1995年的正月發生了很多事情。 1995年的農曆二月上旬,劉海終於可以近距離觀看白天鵝。 在這之前,劉海已經拿到了白天鵝完整的圖紙。 劉海看到駕駛艙內這些原始的控制旋鈕控制按鈕還有儀表,好像在自己穿越的時候,肥鵝還是用的這老一套。 “拆!”劉海作爲白天鵝電傳系統的總負責人,直接下令拆。 拆完之後根據裏面的尺寸來制定機載電腦,還有控制系統,信號傳遞系統,感應器系統。 也就相當於把裝修好的房子拆成毛坯。 至於其他的160就在訓練,不過這些160並沒有在京都訓練,而是到了長安地區。 拆飛機這一塊劉海幫不上什麼忙。 另外就是要喫透這架飛機的技術,包括髮動機技術,這方面組建了專業的技術團隊,這個團隊裏面還有很多原來在老二那邊各個研究所裏面的人,甚至是一線的工人。 上級部門聽從了劉海的建議,並沒有盯着那些總工程師之類的,反而盯着下面的普通技術工人。 上級部門的計劃是在兩年之內能夠製造出160的發動機,因爲就發動機相關的技術工人以及中層的工程師,就引進了接近600人,現在又得到了全部的技術。 再加上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動機製造水平也是十分的高。 “是先搞隱身戰鬥機,還是先搞隱身轟炸機的設計?” “我還是來搞隱身戰鬥機,畢竟隱身戰鬥機這一塊我熟門熟路,隱身轟炸機就交給別的部門?” “不過我可以拿出一些方案?”劉海算了算時間已經1995年了,距離自己退休還有三年多時間。 很顯然沒辦法,又搞隱身戰鬥機,又搞隱身轟炸機。 那麼自己就選擇自己最熟悉的隱身戰鬥機,畢竟航母空間上的那些隱身戰鬥機,自己都拆裝了好幾回了。 “過兩個月還要到金陵去!”劉海心裏又惦記着親自迎接225,之所以要兩個月時間,是因爲國內派了飛行員過去,正在那邊每天飛225進行訓練,以後就自己人飛回來就是了,反正225空載滿油能夠飛行1.5萬公里。 至於說225的相關技術,還有其他半成品這類的,已經在陸續的運往和順航空公司。 第887章 搞隱身戰鬥機 針對白天鵝的電子化,劉海也着手寫了一個詳細的方案。 這個方案囊括起來就叫做戰場感知。 在2020年肥鵝的那一場衝突,可以說戰場感知幾乎爲0。 一方面是直升機已經投入到了對方的機場。 另外一方面地上的裝甲車居然在半路上沒趕上。 這根本就不像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反而像是沒有指揮的軍閥的亂戰,大家各自爲戰,自己打自己的,也沒有人想着去支援別人。 戰場感知具體一點就是信息化作戰。 戰場感知的前端就是雷達,預警機,士兵,偵察機,衛星,以及各種的作戰單位。 各種作戰單位把敵人的數據反饋到後面的中心,中心又把敵人的位置以及數據反饋到各個作戰單位。 前線指揮官就根據戰場感知的數據做出相應的決定。 指揮轟炸機,火炮,戰鬥機,各類導彈,火箭彈,又或者是裝甲單位或者其他的對敵方單位進行多方位的打擊。 根據前端敵人的數量以及類型做出相應的決定。 同時知道友軍的動向,在必要時候請求友軍的聯合打擊。 所以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建成了戰術合成旅。 戰術合成旅與重裝旅完全不同。 戰術合成旅的裝備都是重火力,重防禦,基本裝備了主戰坦克、步兵戰車、榴彈炮、多管火箭炮、大口徑迫榴炮,野戰防空系統、野戰防空機關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其實就是讓這種作戰單位有着全方位的打擊手段,針對不同的敵人都有全方位的火力覆蓋。 當然支持這種作戰方式的就是戰場感知信息作戰平臺。 當然劉海只是把這個大概的寫出來,具體的建設這個需要一步一步的來。 硬件裝備是一方面最關鍵的還是訓練,要讓士兵懂得操作這些設備。 肥鵝後來也搞類似合成營的制度,但是可惜的是這個只是臨時搭了個架子,根本就沒來得及互相配合,互相訓練,所以打起來的話根本沒有體現出這種制度的優點。 上了戰場還是老樣子,各打各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雙方之間的信息互通幾乎爲0。 白天鵝的電子化信息系統,不單單是白天鵝本身還涉及到我們自身的指揮裝備體系,比如預警機,比如衛星,比如地面雷達。 涉及到白天鵝自身的就是電傳控制系統,機載電腦,機載雷達,因爲白天鵝的體型足夠大,再加上把肥熊以前的這些操作系統換成了更輕便的電傳控制系統重量大大降低,空間大大縮小。 所以在白天鵝身上就可以裝備更多的電子產品,比如說各種的雷達。 地面自適應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等等的。 可以讓白天鵝看得更遠,鎖定的更遠。 這樣作戰性能自然就提升了。 白天鵝的電子控制系統,這個只能一步一步的來。 要說複雜也複雜,因爲涉及到無數的電子設備。 要說簡單也比較簡單,因爲也就那麼回事,只是需要足夠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水平。 2020年的肥鵝之所以在白天鵝電子化方面進展緩慢,主要是它本身的技術水平不夠。 無論是在芯片製造還是在數據模型,又或者是在整體的技術整合。 當然那個時候肥鵝也面臨着一個問題,那就是沒錢。 劉海把信息化戰,戰場感知作戰平臺的發展方向寫了一個建議,然後就開始帶領着一票的工程師,還有技術工人對白天鵝進行全面的拆解,包括髮動機。 因爲採用電控之後,控制發動機也需要一些控制單元。 毫不客氣的說就是參與白天鵝現在電子化的這些工程師,還有技術工人,就是拿到現在肥鵝那邊,他都沒錢來搞這些東西。 因爲這些工程師的每一個設計都要實驗室做出成品,然後安裝測試。 一次兩次肯定是做不到完美的,有可能做個七八次十次。 就拿簡單的發動機控制系統來說,需要多少控制器,需要多少傳感器,傳感器安置多少,傳感器的數據範圍。 可能就需要一個團隊來來回回的驗證很多次才能得到一個初步的結果,這些背後都是什麼,這些背後都是經費,一筆一筆的經費。 因爲飛機上不同位置的傳感器,它的性能參數不一樣,因爲有些地方高溫,有些地方又有震動。 劉海只是做一個大方向的指導,其實這玩意兒跟戰鬥機的電傳控制系統差不多。 整體的核心框架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飛機,不同外形,不同氣動佈局,它的控制數據模型不一樣,延伸出來的傳感器控制模塊數量不一樣。 1995年5月,劉海來到了和順航空公司。 “真大!”和順航空公司的負責人看着從天而降的225,這是有史以來大家看到過的最大的飛行器。 人在這架飛機面前,那就是非常的渺小。 其實225就是安124的放大版,這個主要是用來揹負航天飛機,還有裝載火箭。 “最大起飛重量爲640噸,貨艙最大載重爲250噸,機身頂部最大載重爲200噸,機身長度爲84米,翼展爲88.4米,機身高度爲18.1米。” “貨艙全長43.51米,最大寬度6.68米,底板寬度6.40米,最大高度4.39米,貨艙體積達到了1300立方米。” “最大飛行速度爲850千米/小時,最大續航能力達13000公里,能夠在10000米的高空飛行。” 劉海對這架飛機的參數十分了解。 “老闆,這東西買回來要不要投入運營?”和順航空公司的負責人一時半會兒想不到這種巨大的飛行器拿來做什麼。 “先喫透技術圖紙,然後進行電子化改造,爭取把第二架也做成成品。” “以後大件運輸方面少不了的任務。”劉海知道這架飛機買回來可能要虧本。 但是做人誰還沒點愛好呢,這玩意兒就算自己的私人收藏,自己也能養得起。 更何況這架飛機還能時不時的出去賺外快。 而且和順航空公司要是能夠生產出第二架,那對整個航空公司都有巨大的好處。 “好吧!”和順航空的負責人點點頭。 等到飛機停穩之後,劉海來到了這巨大的貨倉,40多米長,底板寬度6.4米,高度也是4米多。 “大!” “真tm大!”上輩子劉海並沒有親自到過這種飛機內部。 籃球場的長度都才28米,所以人現在站在這個機艙內部,感覺就是空曠就是大。 而且駕駛艙後面還有一個小型客艙,能夠乘坐70多個人。 如果換算一下,把整個貨倉艙都用來載人的話,基本上可以裝載2000人。 劉海又看了看拿回來的各種的資料,其實225很多資料都是來自124,也就是說225跟124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劉海只是在和順航空這邊一天,等到劉海回到京都,把自己與225的合照給師妹看。 師妹也是驚訝的不得了,表示今年去海南,中途就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