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求賢
史料記載,商紂王起初是一個聰明勇敢、富有軍事才華的君主,然而隨着時間推移,他的英明特質逐漸轉變成了殘暴無情,他沉溺於酒色財氣之中,愈發奢華無度,暴虐無道。國王的昏聵導致佞臣當道,朝廷腐敗,社會陷入黑暗,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進一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衰敗進程。
與此同時,地處西岐的周部族,在西伯姬昌的勵精圖治下卻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自帝乙通過聯姻緩和了商周矛盾後,姬昌並未急於東征商朝,而是恭敬地履行每年朝貢的義務,《呂氏春秋》記載姬昌“納貢適時,祭祀虔誠”,這種行爲贏得了紂王的好感,甚至賞賜他大片土地。但這並不意味着姬昌放棄了他的雄心壯志,他深知想要顛覆根基深厚的商朝統治,必須內斂鋒芒,潛心積累實力。
表面上,姬昌表現出對商朝的忠誠順從,暗地裏卻致力於提升周族的實力,爲推翻商朝做長遠規劃。他秉持德政理念,強調關愛百姓,尊老愛幼;大力發展農業,減輕徭役稅賦,激發了民衆的生產積極性;實施仁政,減少刑罰,堅決反對株連無辜;廣泛招攬賢能之士,吸引了衆多有識之士紛紛投奔。身爲國君的姬昌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常穿粗布衣裳,親自參與農耕勞作。在他的領導下,周族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增強,成爲了各路諸侯爭相歸附的理想國度。
儘管如此,西周的強大終究引起商朝的關注,紂王的親信崇侯虎向紂王告密,稱西伯表面施行仁德,實則是爲了聚攏人心、物資,密謀造反。聽聞此言,紂王勃然大怒,立刻下令逮捕姬昌,將其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在羑里的囚禁生活中,姬昌始終保持着淡然的態度,未流露出絲毫怨恨之情。紂王觀察姬昌,始終找不出他有任何謀反之意。周人得知姬昌被捕後,惶恐不安,生怕他會步其父季歷的後塵遭殺害,於是蒐集了許多美女、寶馬、珠寶獻給紂王,以證明周族對商朝的忠誠。紂王看到進獻的美女,心情大悅,於是下令釋放姬昌,並賜予他弓箭、斧鉞等儀仗,授權他可以征討不服從命令的小國,這就是歷史上着名的“文王羑里之困”。
經歷羑里之困後,姬昌深深認識到紂王的荒淫無道,回到西周後,他堅定了滅商的決心。雖然他明白西周已有挑戰商朝的實力,但若全面開戰,他還需要一名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助手來輔佐他指揮戰爭。於是,姬昌在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竭盡全力尋找這樣一位賢能的軍事家。
姬昌遍尋賢良的行動觸動了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這位老人正是後來威震天下的姜太公姜尚。
姜尚本名呂尚,出身於曾協助大禹治水並被封於呂地的家族,故而子孫以呂爲姓,姜爲其族姓,後世多以其別號姜子牙或姜太公稱呼之。呂氏家族傳承至姜尚這一代已日趨衰落。年輕時,姜尚的生活困頓,他曾從事販賣牛肉的生意,也經營過酒店,儘管生活艱難,但他從未放棄心中追求經世濟民的偉大理想,始終保持勤奮鑽研,最終成長爲一位精通天文地理、戰略戰術,且深諳國家治理之道的傑出人物。然而,即使擁有滿腹經綸和卓越才能,卻始終未能得到紂王的賞識和重用,直至年逾六旬,一頭白髮,仍期待能遇見一位賢明君主,實現自己的宏圖偉志。
當得知西方周國的姬昌正在四處尋求賢才時,壯志未酬的姜尚毅然離開了朝歌,來到了周國境內岐山西南的渭水河畔。他選擇在磻溪駐足,每日在渭水一條支流旁邊垂釣,一邊靜觀世事變遷,一邊耐心等待施展才華的機會。
不過,姜尚釣魚的目的並非尋常,他並不採用常規的釣魚方法,而是將魚線懸掛在離水面三尺高的位置,並且沒有使用魚鉤。一次,有位砍柴人路過,看見姜太公如此釣魚,不禁困惑地問道:“老人家,您這樣怎麼可能釣到魚呢?”姜尚則不動聲色,手握釣竿輕輕道:“只要有心,魚兒自然會上鉤!”
這個奇特的釣魚老頭名聲漸起,終於傳到了姬昌耳中。姬昌心中暗想,這位行事獨特的人物或許正是他苦苦尋找的賢才。於是,他借外出狩獵之機,來到渭水河邊,果真看到岸邊坐着一位與衆不同的老者正在垂釣。姬昌上前與之交談,發現這位精神煥發的老者言語非凡,見解獨到。兩人交談甚歡,當姬昌詢問有關天下形勢以及治國安邦的策略時,姜尚強調,要使國家強盛,關鍵在於選拔和任用賢才,這恰好與姬昌的理念完全契合。姬昌聽後欣喜若狂,感慨道:“我先祖太公曾預言,會有聖人降臨周,助我周族振興。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祖先盼望您已久!”意指周的開創者古公亶父期盼已久的能夠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賢才是姜尚本人。自此以後,人們便尊稱姜尚爲“太公望”。
姬昌確信姜尚就是他長久以來尋找的賢才,於是懇請姜尚出山,共同策劃並執行滅商的大計。姜尚被封爲太師,同時執掌軍事和政務大權,多年的雄才大略終於有了施展的舞臺。爲了回報姬昌的知遇之恩,姜尚全力以赴,輔助姬昌構建興邦強國的基礎。他提出周應內外兼修,大力發展內部實力,並加強與其他周邊小族的聯盟,逐步瓦解商朝的統治根基。同時,他指揮西征,平定了西部多個少數民族,確保了周的後方安穩無憂。緊接着,他又向東拓展,跨過黃河,消滅了商朝西部的重要盟友——崇國。在一系列對外征戰中,周的勢力範圍急劇擴大,最終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這其中無不浸透着姜尚的運籌帷幄與深思熟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