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0章 我真的沒打算拍勵志片啊!(求月票)
而且,系統給的劇本有很多細節全是基於架子鼓這種樂器。
爲了不造成劇情違和,郝運也只能硬着頭皮維持原樣,放棄了票房成績,而是把希望寄託於海外版權上。
事實證明郝運賭贏了。
如果是古琴古箏,海外版權可能就賣不到這麼高了。
“我在網上找了一些評論,集中在一起打印了出來,你可以看一看。”董憑拿出另外一份文件,全都是從網上找來的影評、觀影感受,還有一些吐槽的東西。
郝運接過來,納悶着難道這事還能有什麼反轉?
系統給的劇本很明顯是國外劇本,主人公也是安德魯、弗萊徹這樣外國人的名字。
再加上是架子鼓和爵士樂這種主題、曹遠征變態的角色塑造、還有全程壓抑的氣氛,所以郝運才判斷票房不會太好。
髒兮兮纔好滿地爬:學了幾年架子鼓,今天看到《爆裂鼓手》這電影,感慨萬千,拍的真尼瑪好,配樂也很好聽。
錢兜兜:有病吧,我們這邊電影院一天排了兩場,一場早上七點半,一場晚上十點半,我特麼帶孩子怎麼看。
不耍陰謀不舒服斯基:電影是好電影,就是排片太少了,我們市裏只有最大的電影院纔有,而且就尼瑪一場,我還沒搶到票。
賭書潑茶香:約了個妹子,看完《霍元甲》還沒到開房時間,又看了《爆裂鼓手》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就回去打鼓了,原來影響我水平提升的是妹子。
太極卡卡:我上學的時候如果能碰到一個這樣的老師,我就不至於沒考上北大了。
恨冰不成水化雨:帶上高三的兒子去看的,把他給看哭了。
……
上百條評論,郝運從裏頭獲取到了幾個有用的信息。
第一,電影好看,也或許是董憑有意挑選的原因,觀衆對電影本身的反饋基本上都比較積極正面。
故事不難理解,雖然大家對架子鼓不感冒,但是咱們也不是沒有鼓。
什麼狗屁爵士樂不懂,就當是敲鑼打鼓的鼓,也一樣不影響觀看。
第二,大部分觀衆都把電影當勵志片看了,不少評論都說是帶着孩子去看的,還有一些遺憾自己沒有碰到這樣嚴厲的老師,還有一些則是感謝學生時代老師的嚴厲。
大家喜歡看勵志的故事和電影,並非是期望看到人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那隻能被定義爲童話。
而是想要看到主人公的不屈與反抗,從而獲得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郝運認爲的外國劇本,其實並非完全是美式文化,反而與華夏式教育有着很多交叉的地方。
電影中,曹遠征的高壓手段包括不僅限於極其嚴厲的要求,毫無下限的辱罵,充滿暴戾的摔砸物品和高強度的教學節奏。
外國人覺得叫虐待,電影參展的時候,英文名被定爲《whiplash》,本身便是“鞭打”的意思。
然而,在儒家文化中,我們認同“天地君親師”。
老師是與父母、皇帝同樣級別的存在,在傳統文化中老師和父母都是對的,這種說法貫穿了華夏上千年的歷史。
很多人可能都有印象,爸媽送你上學的時候,或者碰到老師的時候,總是不斷地強調讓老師別客氣,給我狠狠地打,照死裏打。
從影片的中段開始,鮮血一直貫穿到影片結束。
鮮血,僅僅是努力的象徵嗎?不,同樣代表了走向偉大的“代價”。
華夏認同這種“代價”,有太多的名言警句反覆闡述。
甚至到了現代社會,在各種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依舊有許許多多的家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孩子也能碰到嚴厲一些的老師。
郝運再三強調過,《爆裂鼓手》不是一部單純的勵志片,他並不提倡曹遠征的教學方法。
在內地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在柏林首映的時候說,反反覆覆的說。
奈何家長根本不鳥他。
反正2.19號看了電影的人都說這部電影非常勵志,非常適合帶着孩子去觀看。
然後大家就把這部電影當成勵志片看了。
第三,由於郝運這個導演不看重,出品方出於對他的信任也沒把票房太當回事,所以,明明有韓散屏、王重駿這樣的出品人,電影的排片卻少之又少。
小點的縣城或者影院根本沒有拷貝帶。
大一些的城市和影院,就算有排片也沒把電影排在黃金時段,以至於有些家長要起早貪黑的帶着孩子去電影院向沈運哥哥學習。
誤判了!
郝運抓抓腦袋,有些氣惱。
氣惱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給自己郝霸天這個英明神武的形象罩上了一層陰影。
也氣惱觀衆不把他這個導演當盤菜,野蠻的扭曲了他要表達的東西。
我真的沒打算拍勵志片啊!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