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白衣天使 (待發表)
按照醫生的意見,凡是在母親身旁的人,都要扶母親到康復區進行鍛鍊,以儘快恢復健康。那天,母親要做體檢,我作爲長子請了半天假,在醫院服侍母親,母親體檢的時間不是很長,一看時間還早,我便扶母親來到康復區。
康復區在中醫院四樓的左邊,大概有二十多個平米,有幾件嶄新的設備,看上去都很簡單,別小看這幾件設備,從外表看,件件設計的再簡單不過的了,它們肩負着偏癱病人的體能恢復的重任。
我扶着母親,讓她小心翼翼地走上一件呈梯字型的梯子,從這邊上去,又從那邊下來,來回走上幾趟,我問:母親累不?她說:還好。放在離我們不遠處的一件階梯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在思考着,就是拿不出答案,梯子設計的高些,只有二個階梯。“媽,這是什麼梯子。”我好奇地問。“這是上汽車。”母親說。哦,我忽然明白了,原來這件只有二個高低不同的梯子還有另一層意思,就連病人康復出院後,連病人乘車都考慮到了,妙,真是妙不可言,我不由地對設計梯子的人肅然起敬。
來醫院的第二天,醫生送來一張《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表調查表》,看錶上,列出了七位護士人員的名單,我拿起筆準備填寫,同房間的一病號提醒:你們剛來,還不瞭解這裏的情況,現在不要填,到出院的時候再填也不晚。我認爲這病號說的也對,我將表格往病牀旁的櫃子裏一塞。
期間,我與這裏的護士進行了密切地接觸,她們給我的印象確實很好。母親生病正好在chūn節期間,這段時間,大家都有時間來醫院服侍母親,不論誰有時間,都會主動來醫院。到了大年初七,護理母親的人越來越少了,都要上班了,我是從初三晚上開始護理母親的,與這裏的護士接觸最多。護理母親別的都好說,就是母親上廁所,一晚上要上兩次廁所。我就對母親說,要上廁所,你就按鈴鐺請護士幫忙。這樣做,果然有用,只要母親如廁,不論哪位護士當班,都會積極地配合,幫助母親,她們不嫌髒,也沒有一點怨言,讓我們這些病人的親屬打心眼裏感激。
據瞭解,這七名護士都很年輕,有幾個還是剛分配來的,還沒有成家。隨着母親的病情好轉,大年初十一晚上,我們忽然想到了那張表格,躺在牀上,我試探xìng地問母親:“媽,這裏的護士怎麼樣?”母親說:“都很好,還有主任。”母親也沒忘記提醒我:“明天,你帶支筆來,將那表格填了。”看來母親非常重視這張表格。早晨,護士給母親送藥來了,她叮囑母親要按時吃藥,打過點滴後,稍做休息,到康復器械鍛鍊身體,此時,剛好早上六點三十分。
中醫醫院的前身就是長江路門診部,不是很大,在我的眼裏堪稱“袖珍醫院”。當年,我招工體檢就在這家醫院,近三十年了,它的總體變化不是很大,仍然保持着過去的風格,但是,這裏的設施非常齊全。
來的第二天,我出現內急,在走廊找廁所,一清潔工告訴我,廁所在病房裏。我正要推門而入,被清潔工阻止:“你不是病人親屬,就不讓進。”“我是病人的親屬。”我說。這樣才允許進入病房。原來,廁所就在病房裏。病房有三張牀,也就是三個病號共用一個衛生間。衛生間整潔一新,聞不到一點臭味,每天早上天麻麻亮的時候,清潔工就來拖地了。
在清潔工拖地的時候,母親也起牀了,我將母親安頓好後,到樓下對面買早點。因是凌晨,電梯沒啓用,天還沒有完全亮,樓上的走道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我開始埋怨醫院,這麼黑還不開燈。當我走到樓梯附近時,樓梯口的燈自動亮了,我回頭望望是不是護士幫我開的燈,斷定沒有時,我感覺到,那一定是感應燈了,每到一層樓都是這樣,好象專門有人爲你服務,真是一路的開心呀。
在康復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醫護人員,無論是醫生、護士,還是清潔工,他們待人都很和藹,讓人有一種到家的感覺。
這兒的護士連同護士長一起共八人,她們分班次上班,每個班都有一名醫生,他們在大廳裏辦公。因爲我是晚上陪護母親,與護士接觸只能在夜間。
康復區在四樓,一到半夜,整個樓上寒氣逼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護士冷得直打哆嗦,儘管這樣,只要病人有什麼需要,隨叫隨到。值夜班的護士爲給病人打點滴,也不敢冒然地找個地方小睡一下,她們就乾脆坐在火箱裏取暖(有點像鄉下的火桶),確實困了,就伏在桌上休息一會兒,一會兒,牆的上鈴聲響了,又一個病號藥水掛完了,她們整夜都是這樣的。
一名來自樅陽的護士在我們這兒,我與她聊起來。看上去,她二十一、二歲的樣子,我以爲是剛分配來的。“你這麼年輕在醫院當護士真不容易。”我說:“你大概二十一、二歲吧,比我侄女還小呀。”她只是微笑,告訴我們,她今年二十八歲了,我與母親有點不信,一直認爲她過得好。
清潔工早上拖地,母親與她聊起來,清潔工說她是一家單位的下崗工人,在醫院打工,每天的任務是拖地,另外還要做些其他的活。通過與清潔工聊天,我還得知三十多年前用水困難的故事,那時用水憑票,排長隊,這些,雖然我都經歷過,早已忘了,經清潔工一提示,我記憶猶新。
這裏的醫生、護士、清潔工與病人零距離的親切交流,增進了相互間的友情。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