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黃金屋,顏如玉
呼吸頻率變了。
心跳節奏變了。
緊接着,少年的睫毛輕輕顫動,終於是睜開了那一雙漆黑純粹的眼睛。
望了一眼放在考房角落的水漏,確定了時間所剩無幾後,姜陵渾身一震,腦海裏的雜念盡數驅之腦外。
“唉,希望這孩子懂得取捨之道吧。”豫州州牧見到姜陵醒來,感慨道。
至於他口中的“取捨之道”,與科舉的規矩有關。
無非就是希望姜陵不要再執着於競爭“甲等”,如果想要得到才氣灌頂的話,最好還是每個試卷都答上一點,先確認自己不會因爲某科“丁等”而被除外才是。
姜陵提筆沾墨,作答的第二門科目是“詩賦”。
五門科目中,除了“功績”之外,姜陵最不擔心的就是“詩賦”了。
畢竟是身懷“絕技”的高手,比作詩作詞,他從來就沒怕過。
花了足足半個多時辰的功夫,正常的作寫完十位半聖,兩位亞聖的作品後,姜陵纔看向了今年要求的作文題。
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腳印,就走不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不積累小溪小流的水流,就無法匯聚成大江大海。
這是出自荀子《勸學篇》的名言,如果連這本書都沒有看過的話,光憑題目,很多人會誤以爲要求寫一篇與“堅持”或者“毅力”有關的詩詞。
所以選哪篇呢?
姜陵的腦海中浮現出一首又一首的作品,最終,將目光定格在了一篇名作上。
就他了吧……姜陵提筆沾墨,筆尖落在試卷上的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不多時,一首詩作便完完整整的出現在了五名考官的眼中。
書之妙。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嫁娶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少年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想要讓家庭富裕,不一定需要購買肥沃的土地,只要讀書,就可以從中獲得許多稻米。
想要生活安定,不一定需要建造高大堂皇的房子,書中自然有黃金打造的房子。
出門不要怕沒有人跟隨,讀書做了官就能享受車馬的簇擁。
娶妻嫁人不要害怕沒說媒,考取功名後自然能擁有佳偶。
年輕的人啊!如果想實現平生志向,就趕緊勤奮地在窗前讀書吧!
姜陵停筆的一瞬間,滾滾才氣在紙頁上翻涌奔騰,不過短短几秒鐘的功夫,便呈現出了三種顏色的變幻。
詩成貫州!
不過很快,這股氣息便被聖廟轟然鎮壓,了無動靜。
……
“不愧是‘姜鎮國’,他看到題目才幾息的功夫?這就落筆詩成了!”
周姓考官難掩滿臉驚訝之色,咂咂稱奇:“若非親眼所見,我是萬萬不信的!”
豫州州牧同樣也是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感慨道:“截至目前爲止,九成五的考生都已經完成了詩賦,姜陵是目前爲止唯一一個達到‘詩成貫州’的,看來‘詩賦甲等’之位也歸於他的囊中了。”
對於這一點,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有表現出絲毫意外之色,面色平靜無波,彷彿一位“甲等”的誕生根本就不算是什麼大消息一般。
從豫州沒有請來任何一個阻擊姜陵“詩賦”科目的人便能看出。
他們早放棄了。
豫州出現好詩,豫州學宮院長本應該是最高興的,但此時臉色卻是頗爲陰沉。
他冷哼一聲說道:“雖說‘詩成貫州’,但老夫依然不得不說一句,此詩太過功利,對年輕人心性影響不好!”
《書之妙》以擁有榮華富貴的生活,稱心如意的配偶的未來作爲勸說讀書人讀書的動力。
這一點對於豫州學宮院長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只是出乎衆人意料的是,這時徐泉竟是開口了:
“若連飯都喫不飽,還談什麼讀書?”
徐泉在爲姜陵說話:“姜陵在藤縣讀書時,貧困得連多餘的墨水都買不起,誰不知道他經常去河畔用樹枝在泥沙上練字?院長先生,您可不要‘何不食肉糜’啊!”
“何不食肉糜”指的是晉惠帝執政時所發生的一個故事。
當時發生饑荒,民不聊生,許多百姓餓死在了那一場災難中。
而餓昏了頭的百姓只能以樹根、草皮爲食。
但更令人大喫一驚的是,這則消息傳到了皇宮裏被晉惠帝聽說後,他竟然說:“這些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爲什麼不去喫肉粥呢?”
徐泉引出這則典故,是在敲打豫州學宮院長,讓他不要以爲全天下的讀書人都跟他一樣,可以爲了聖道什麼都不顧。
人終究是要喫飯的。
就算半聖不要,他的家人孩子也要。
衆目睽睽之下,主考官對着一州學宮的院長說“何不食肉糜”,雖然他本意可能並非如此,結果卻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在扇豫州學宮院長的臉,啪啪響的那種。
豫州學宮院長也已經是一位老人了,被人當面諷刺,而且對方還是一位年紀比自己要小至少十幾歲的“小輩”,心情自然高興不起來,臉色青白變幻,咬牙切齒。
不過還能怎麼辦呢?
對方身份地位擺在面前,他若是用年齡和輩分壓對方,只會落得一個“爲老不尊”的名聲。
於是豫州學宮院長怒哼一聲,甩袖轉過了頭,不再理會這位來自聖院的主考官。
徐泉也樂得自在,專心致志地捏住文印繼續觀看姜陵作答。
似乎在他的世界裏,除了姜陵之外,再無其他人值得他這般關心。
…………
考房裏。
作完《書之妙》後,姜陵僅僅休息了幾分鐘,便再次翻開了試卷。
“詩賦”的下一科乃是經義。
這種題目的類型有點像是後世的“議論文”,都是給考生一個玄而又玄的命題,然後根據考生自身對於題目的理解,自行答題。
不過不同的是,經義顯然嚴謹許多,不僅禁止“無中生有”,而且觀點最好還是從衆聖經典中引用而出。
否則一個不小心,“丁等”就找上門了。
姜陵看了一眼題目,眼中頓生驚愕之色。
竟然是這個題目……
問:
君子不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