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燕王發怒,趕盡殺絕
就在豫章費氏在皇城的代表和費詩等人商量覺得蘇晨很快會離開皇城,到時候再想辦法針對蘇晨的玻璃、陶瓷店的時候,蘇晨又放了一個大招,蘇晨確實準備離開皇城了,但卻以兩百萬兩的價錢將四個店鋪以及庫存商品全部賣給了齊國公周長發和魏國公李晶,所得銀兩全部捐獻給戶部。這一下等於東西兩個戰場的開拔費和半年的軍費都給解決了,兵部和戶部的人自然樂不可支。而讓兵部官員更加興奮的是燕王蘇晨離開的前一天將三千匹戰馬留給了中央軍。並且承諾稍後會再送來一萬匹,這下可是讓中央軍那些將領高興壞了,這可是足足一萬三千匹戰馬,即便是一人雙馬也可以裝備六七千騎兵。
叮咚,宿主在皇城打壓世家,威望值增加。
叮咚,宿主捐獻大量金銀河戰馬會的朝臣和百姓的認可,威望值增加。
面對蘇晨一系列的操作,有兩類人是很苦澀的,第一類自然是以費詩爲代表的世家官員,尤其是豫章費氏系的官員,燕王蘇晨賺足了人望卻如此旗幟鮮明地針對費氏,他們暫時還沒有辦法,因爲李晶是大楚軍神,是十幾萬中央軍和幾十萬邊軍心目中的神,而周長發除了與武帝的親密關係愛還掌控了大楚一半的鐵礦的開採和冶煉。豫章費氏一下子從要應對蘇晨一人變成要針對三方勢力甚至更多中立的官員和百姓。
另外一羣苦澀的人自然是秦王蘇瑞和他這一系的鐵桿,因爲蘇晨與豫章費氏的開戰,蘇晨直接讓郭淮將齊王蘇耀從臨淄城接回了皇城。蘇瑞還不能出言反對和責備,因爲蘇晨是爲了震懾世家、穩固皇室,就連周長發都提醒蘇瑞不能因此事責怪蘇晨。
黃河邊,報仇不隔夜的蘇晨已經與郭淮等人匯合,三千虎豹騎在郭淮的帶領下不費吹灰之力就突破白蓮教教衆的包圍進入林志成,讓白蓮教圍困乃至攻破臨淄城抓住齊王的設想落空。隨後他們又明目張膽地從臨淄城內奔出帶走了齊王,讓白蓮教的圍困失去了大部分意義。
而現在浮橋的幫助下,三千七百人在渡過黃河之後直奔內黃縣城。這裏有參與鹿鳴山埋伏燕王的魏郡張氏。
內黃不是郡治所在,沒有郡兵,但作爲屹立於魏郡數百年在打出也排得上號的一等不足二等有餘大世家,張氏七房五房居住在內黃城內,兩房住在城外祖宅。
蘇晨屠戮河內司馬家全族的消息傳到內黃的時候,張氏七房內部也發生了分歧,有人責怪家主擅作主張派人埋伏且打蛇不死給家族找來禍害,也有人提議立即分散潛藏以暫時躲避。
家主張永偉經過深思熟慮最後認爲燕王雖然屠戮了司馬家最根本的原因是雍州都督司馬春謀害秦王,等同於旗幟鮮明地造反,所以蘇晨屠戮司馬勸阻不會被朝廷追究,但必定會在皇城受到衆多世家的彈劾和抵制,作爲盤踞內黃的張氏如果這時候選擇離開內黃就等於向全大楚表明他們張氏怕了蘇晨,今後將無法再衆多世家中立足從而湮滅於衆生衆,留下來反而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
而且張永偉認爲蘇晨已經得罪了司馬家,如今在皇城也與豫章費氏打得不可開交,蘇晨沒有精力也米有單量得罪更多的世家。於是他們錯過了家族轉移和逃離的大好時機,只是派遣了七八名年輕子弟悄悄地化妝前往雍州打探情報。
轟隆隆地馬蹄聲震驚了內黃全城,當張永偉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有三千多如狼似虎的騎兵將張氏的聚居地包圍。
張永偉顯然低估了蘇晨的殘暴,他還試圖與蘇晨當面對質,但蘇晨沒有給他機會,除了高修帶着人陪在蘇晨身邊沒有參與抄家滅族之外,郭淮、呂奉、常雲和張虎一分爲四,從四個城門入城之後現實控制了城門,然後按圖索驥將所有與張氏有關的府邸、店鋪全部一掃而光,最後張氏五房三百多嫡系全部被反綁雙手推出了府邸,其餘與張氏關係親近的姻親也不能倖免。而一些僕從則先行關押進縣衙大牢交給當地縣令處理,但凡以往仰仗主家欺壓百姓手頭有認命的也是思路一條。
這一次蘇晨選擇了在縣衙外公開處決張氏全族。張氏在當地實力盤根錯節,自然有人惋惜也有人拍手稱快。對此蘇晨並不在乎,在公開處決城內張氏五房之後又派遣呂奉和張虎來那個人各自領兵五百前往城外撲滅張氏另外兩房。
內黃縣令劉華看着陰沉着臉的蘇晨,想勸阻又不敢說話,一直到蘇晨將張氏的一大疊地契交到他手中的時候才結結巴巴地說道:“燕王殿下,下官……下官……”
蘇晨沒心思和她鬥嘴直接吩咐道:“本王之帶走現銀,還要勞煩劉縣令將橫行鄉里的張氏的族產儘快處理掉,六成送往皇城,剩餘的糧食分發給內黃百姓,剩下的錢財內黃縣衙用來加固黃河堤壩和鋪設浮橋。”
劉華作爲內黃縣令自然知道張氏的族產價值幾何,他沒想到被人稱呼會撈錢的燕王竟然願意將部分族產留在內黃本地,而且也指出了具體用途,蘇晨這麼安排等於讓他這縣令不但對朝廷有功也有機會在內黃撈取一大票名望。
反應過來的劉華立即躬身行禮:“下官替內黃百姓感謝燕王殿下。下官一定竭盡所能治理好內黃。”
蘇晨擺擺手笑道:“劉縣令有心就好,本王的燕鳳商會經常往來薊縣與皇城之間,若是內黃有良好的停靠碼頭當可從中分潤好處。”
劉華眼睛一亮,內黃的地理位置處於司隸、冀州、豫州和兗州的交接之地,若是有商貿往來的大碼頭當然有百利而無一害,光是碼頭的稅收可能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劉華再也不顧身份撲通一下歸附在地:“多謝殿下指點,下官一定謹記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