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萬萬沒想到餘杭布政使如此直接。
餘杭布政使是唐孝仁的學生,曾支持過呂爲賓的攤丁入畝。
現在整個餘杭實行攤丁入畝,百姓民生都改善了許多。
黃曉沿途也都聽說,這名餘杭布政使大人乃是清官能吏。
但是連布政使都難以解決這個難題?
黃曉這才明白,這天下的鹽務問題究竟敗壞到了何等程度。
黃曉誠心的問道:
“布政使大人,鹽務爲何會敗壞到這個程度?”
餘杭布政使輕嘆一聲說道:
“其實還是朝廷的體制問題。”
“哦?”
“自從大周立國後,就成立規矩,也不上漲各級官員的俸祿。”
“對比前朝優待士大夫,當朝的俸祿少的唏噓。”
“即便是我,一年也才區區幾十兩白銀的俸祿。”
“但這些錢,不光要負責全家的喫喝拉撒,還得供養門客師爺。”
“入不敷出。”
黃曉也點點頭。
即便是京官,若是沒有外快,也有許多人沒法養活自己。
建國初期,物價很低,那時的俸祿還算比較富裕。
但是隨着大周建國百年,物價也在不停地上漲。
現在這點銀子,甚至都不如一些手藝工匠的薪資。
餘杭布政使長嘆一聲說道:“俸祿少,是其一。”
“其二便是每任官員,都想勸農勸桑,希望發展本地,全要花銀子。”
“但是知府知縣可以用的銀子就那麼多,勸學修路用完後,基本就不剩多少了。”
“若是想要考覈優秀,就必須得自己找銀子。”
“這裏面,又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讓當地豪紳出捐,官紳一同出錢搞工程。”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朝廷花錢不多,容易通過。”
“但是讓豪紳出捐,就得和當地大戶打交道,日後少不了勾連與請託之事。”
“第二個辦法便是挪用朝廷的火耗銀子、鹽引。”
“這樣纔可以有錢去辦事情。”
餘杭布政使無奈的說道:
“下官也不是爲自己治理不嚴辯解。”
“但是這種事到處都是,不光是餘杭特例了。”
這下子黃曉也震驚了。
他沉思後說道:“布政使大人,咱們一起上奏朝廷,再議一下鹽引之事,怎麼樣?”
餘杭布政使大喜。
很快,黃曉的奏摺送到京都。
黃曉沒有講述餘杭的鹽務問題,而是針對鹽務提出了五條建議。
這封被稱作鹽務五條的奏摺,再度引起朝廷的激烈討論。
唐孝仁看着奏摺說道:“沒想到黃曉這個捐官,居然可以看出朝廷的百年積弊。”
“看樣子是我看走眼了!”
賈仁義也說道:“還是聖上慧眼識珠,看出他是個人才啊。”
唐孝仁也說道:“但是也得放對了位置,黃曉在禮部便不是個人才。”
賈仁義哈哈一笑。
唐孝仁說道:“朝廷的積弊,不變法沒法改變。”
“我早有變法的志向!”
“現在就把奏摺呈給陛下!”
賈仁義疑惑的問道:“首輔大人想怎樣開啓變法?”
唐孝仁答道:“我要請陛下召開鹽鐵會議!”
唐孝仁倒吸了一口涼氣。
鹽鐵會議!
那可不是一場尋常的會議!
漢朝時就曾召開過一場影響中原的會議。
那場會議便叫做鹽鐵會議!
會議結束過後,大漢記錄了會議的過程,編撰成了著名的《鹽鐵論》!
什麼是鹽鐵會議?
是商討國之根本的重要會議。
這不光是學術會議,也是整個大周各界代表,一同商議國家大事的會議!
漢宣帝的那場會議,確立了朝廷官營鹽鐵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