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大周與土耳斯都各懷心思,都是想讓對方衝前頭!
楊振看着地圖說道:“波旦人不好對付,可是這些吐魯人好像也並非鐵板一塊。”
通過商隊,楊振已經收集了許多吐魯的消息。
吐魯現在的國體,類似於封建體系。
吐魯的國王,叫作普贊。
但是吐魯的最高領導者,居然有兩位。
贊普是世俗的領袖,但宗教上的領袖卻是僧王。
贊普是世襲的。
而僧王的傳承就比較奇特了。
每個僧王死前,都會和身邊人詳細說明,自己死後將轉世在哪裏。
待僧王圓寂以後,僧王的親信便會前去僧王死前說明的地方。
尋找轉世僧王。
經過搜尋,找到的靈童,便是未來的僧王。
雖然吐魯也是佛教,不過這個佛教與大周、泰王國的佛教截然不同。
這種叫作密宗的流派,對於爭奪權力更積極。
所以吐魯這個地方,是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利的二元結構。
在吐魯高層是這樣,僧王與普贊聯合執政。
在基層也是這樣。
僧王與普贊全住在撒熱城裏。
而普贊所管轄的地方,只有撒熱城周圍的中部區域。
除了普贊家族以外,吐魯還有四家勢力龐大的家族。
他們被分封在撒熱城的東南西北。
他們的名號依據地理,分別叫做極南大論、極西大論、極東大論和極北大論。
大論,在吐魯話裏是諸侯的意思。
這些大論只是世俗裏的領袖。
在每個大論的領地裏,都有一座神聖的寺廟。
寺廟的領袖,與吐魯的僧王一樣,是這塊區域的宗教領袖。
吐魯有許多虔誠的信教徒,所以宗教的號召力不容小覷。
而且吐魯的佛寺,是能蓄養僧兵的。
這也讓吐魯的僧侶權力能與世俗領袖並駕齊驅。
大論以下,便是小論。
小論乃大論的助手,同時也算大論領土裏最大的分封侯。
大論和小論以下,便是分封的武士。
吐魯依據武士的勇猛級別,分別賜予金銀銅三印。
只是隨着時代發展,武士階層也全是世襲制了。
金印、銀印、銅印,漸漸成爲了三個武士階層。
那些武士領主,就是吐魯的預備軍官。
在吐魯普贊徵召時,每個武士家族都得出六名成年男丁,自己駕駛戰馬,帶着武器參加軍隊。
在那些武士的領土裏,也會打造一座佛寺。
佛寺的僧侶,便是這塊領土的宗教領袖。
吐魯這種從上而下的二元結構,也是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鬥爭以後所形成的微妙平衡。
在楊振這個外交大使看來,這種結構是極其不穩定的。
僧王是否有轉世記憶,楊振不知道。
可是這種結構所謂的平衡,在於僧王與普贊兩個體系,各有盛衰期。
普贊是繼承的。
在普贊年幼時,普讚的大權掌握在普讚的母親,或者普讚的舅舅手裏。
而普讚的配偶,也是四大論家族裏的。
每任普贊成年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從母親或舅舅手上搶回自己的權力。
僧王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僧王轉世以後,幼年與青年時期,權力全掌握在撒熱城的僧團手上。
僧王必須得得到僧團的認可,才能親自執掌權力。
而這段期間僧王也一定是弱勢的。
僧王與普贊,分別都有弱勢期,都有集團內部的爭鬥,所以在搶奪權力的時候,便會相互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