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看來大周並不是想扶持倭王。
楊振說道:“倭國還可以效仿我大周,成立內閣。”
“倭國貴族,每人一票,共同選舉內閣首輔。”
“同時成立六部,六部官員之首也能通過選舉的方式任選。”
“內閣一任三年,然後再次推選。”
“而倭國的重要事宜,就由大家一同決議,同意超過一半,纔可以執行。”
“這樣,倭國滿朝就全是賢人了。”
“而整個倭國的貴族,也會齊聚王都,就不會有地方上動亂之禍了!”
井川浩三忽然覺得,這個建議好像不錯。
護倭校尉掌控的小名,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二。
這意味着,即便是按照楊振的這個辦法,井川家也會是內閣首輔。
這個方案,讓井川浩三很心動。
原因很好理解。
護倭校尉府,便是從前的幕府,並不名正言順。
武將設立幕府掌控倭國,這套把戲玩了幾百年。
可是幕府將軍常換,主要源於這種兵馬強者爲之的理念,實在太沒有正統性了。
一旦有地方的野心大名發展起來,便會挑戰幕府的存在。
幕府也得不斷地與地方爭鬥,防止強者成長,挑戰自己的地位。
井川家也是從地方大名成長起來的。
這套玩法簡直太簡陋了。
井川浩三也是在大週考取功名的人,還跟隨蘭德戰鬥過。
他明白倭國這一套太落後了,已經不符合倭國的發展。
原本以井川浩三的野心,是想通過工業發展,在倭國復刻大周的體系。
然後通過經濟的方式,讓強盛的護倭校尉府火併別的小番。
但是大週一場經濟戰,直接榨乾了護倭校尉的潛力,現在井川浩三已經沒有再次整合倭國的能力。
這次楊振的提議,好像是個好辦法。
虛位倭王,法統的合理性就有了。
倭王是倭國法理上的統治者,萬世一系。
這個法理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幕府將軍只能控制倭王,來操控倭國。
有了這個法理坐鎮,井川浩三可以就任內閣首輔。
內閣首輔,便是倭國的宰執。
有了這個身份,那對倭國就有了號召力。
而且宰執還是所有貴族推舉出來的,相當於得到了貴族上下的認可。
那麼西南四番,也沒有叛亂的理由。
這個辦法好啊!
井川浩三忽然覺得楊振是自己的知己,居然可以想出這麼完美的提議。
果然,這個提議下發倭國以後,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
那些小貴族當然非常的支持。
小名在大名以下,許多小名就是個村長規格,在大名面前都談不上話語權。
可是這個新政策,是成立貴族院,那樣小名也有了投票的權力。
理論上,小名們團結起來,甚至可以左右大政!
這是多大的誘惑啊!
那些平時只能在村子裏稱王稱霸的小名,能去繁華的王都,搖身一變成了貴族院的大人。
小名求之不得。
國主與大名這種大貴族也很樂意。
好比西南四番,平時都被摒棄在王都以外的。
西南四番再繁榮,也比不上王都啊。
而且這次公開選舉的,除了內閣首輔以外,還有次輔和六部的尚書。
當不了首輔,還可以做別的官兒啊,那可比在西南當個土皇帝好多了。
這下子,整個倭國都對楊振這個方案表示了同意。
於是在鎮撫使的提議下,倭國貴族院,正式在王都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