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PC時代來了

作者:老燕難飛
1981年8月12日,Ibm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正式發佈Ibmpc。配置了16KbRAm以及一個軟盤驅動器的Ibmpc的建議價格爲1565美元;滿配的價格可以達到6000美元。

  微軟bASIc被免費嵌入羚腦系統之鄭在qdoS基礎上,修改製作的pc-doS成爲了pc機的標配操作系統,售價爲40美元。

  陳兵一直在密切關注Ibmpc的發佈,但陳兵此時還想要繼續充當阻擊手的角色,因此並沒有親自前往發佈會現場進行觀看。

  等到第二的新聞報道出來,陳兵終於獲得了全面的信息,Ibmpc的架構與前世並沒有什麼改變,這讓陳兵心中徹底放鬆下來。

  陳兵的英豪公司,此時還只是一家有名氣的遊戲機廠商,根本沒有與Ibm同臺競技的資格。之前,陳兵暗戳戳的收購了qdoS的版權,其實已經在暗中碰觸到了Ibm的核心利益。

  是否會因此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使得Ibmpc出現巨大變化,這一直是陳兵所擔心的。之前Ibmpc的研發過程,一直處於保密狀態,陳兵對這個產品的認知,全部來自前世的記憶。

  前世微軟收購了西雅圖電腦公司的qdoS,才奠定了微軟的商業王國,也因此這次10萬美元級別的收購,卻被後人評價爲世紀大收購。

  西雅圖電腦公司全程一直被微軟矇在鼓裏,直到Ibmpc發佈之後,西雅圖電腦公司的老闆才知道,他損失了多大的利益。

  這場併購的過程,陳兵曾經看到過很多描述版本,都提到了微軟始終拒絕透露最終客戶是Ibm,才能用超低的價格完成這個產品的收購。

  但Ibm哪?Ibm知不知道這套最原始的doS系統是西雅圖電腦公司的產品?Ibm爲什麼沒有介入這次收購,坐看微軟完成了這次收購?

  將這套操作系統作爲標準的配套軟件之前,Ibm是必須要弄清這個軟件的來源合法性的,這才能保證它不會陷入知識產權糾紛之鄭

  毫無疑問,Ibm早就知道西雅圖電腦公司的存在,並通過微軟拿到了這套系統的正規使用授權。前世,微軟完成這次世紀收購的時間節點,僅僅比Ibmpc的發佈時間早了兩個星期。

  要知道,Ibm爲了讓微軟作爲他的軟件供應商,可是支付了70萬美元的費用,當然這些費用還包括了doS之外的其他軟件服務。

  而微軟給了西雅圖電腦公司多少?微軟第一次獲得qdoS使用許可和銷售許可,只支付了2.5萬美金,後來收購qdoS全部版權的價格,也不到10萬美金。

  細思極恐,這個所謂世紀交易可不僅僅是低價撿漏這麼簡單,交易當中的很多細節,實際是非常值得推敲。陳兵前世也只知道這個交易的公開信息,對交易的內幕和細節並不清楚。

  他雖然提前下手搶先收購了qdoS,並挖角了qdoS的開發者蒂姆,但這種貿然出手,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卻完全沒有辦法預測。

  歷史上,這個蒂姆在世紀交易完成之前,就被微軟先一步挖走了。實際上陳兵之所以把蒂姆派去香江,一方面是因爲他自己在香江,可以近距離與蒂姆進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截斷蒂姆與微軟之間可能的接觸。

  而陳兵把qdoS經營權,反向授權給西雅圖電腦,並透過西雅圖電腦,繼續授權給微軟。這用的也是緩兵之計,避免因爲他的貿然介入,引起微軟和Ibm的應激反應。

  這段時間居然如此平靜,微軟和Ibm兩方都沒有對qdoS被收購作出明顯反應。也證實了陳兵之前的一個判斷,Ibmpc這個項目,其實在Ibm公司內部的重要等級並不高。

  Ibmpc是劃時代的產品,居然在Ibm內部的重要等級不高?這種情況與世饒普遍認知是否非常不同?

  陳兵如此判斷,自然是有依據的。Ibmpc曾被刻薄的評價者稱爲“東拼西湊的組裝機”,這種風格的產品,其實與Ibm一向的產品風格完全不同,非常不Ibm。

  其實,早在1975年,Ibm就推出了一款5100桌上電腦,但這款產品的售價高達美元,並沒有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

  後來Ibm還推出過兩款升級款,5110和5120,仍然價格高昂,沒有引起市場關注。

  1978年,Ibm又開始研發另一款產品:System\/23datamaster,只不過這個產品的研發進度非常緩慢,直到Ibmpc後來居上推出市場,這個產品才研發完成。

  江湖傳言,Ibmpc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是受到了雅達利的刺激。

  1980年,正是雅達利業績突飛猛進之時,雅達利不僅電視遊戲機業務飛快成長,而且還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微機,Atari400與800。

  也是在這一年,意氣風發的雅達利向Ibm提出建議:如果Ibm想要有自己的微機,雅達利可以替Ibm製造。

  正是因爲雅達利的刺激,纔有了Ibmpc項目的正式立項。這個項目立項是由Ibm的時任董事長提議的,但在Ibm內部卻並不被看好。

  自從1969年,Ibm受到燈塔國商務部的反壟斷調查,帶領Ibm這個巨人崛起的沃森就去職了,而Ibm內部也開始日漸官僚化。

  到了1980年,十年的演變,Ibm早已不是當年的藍色巨人,內部機構臃腫,派系林立,戰略不清,動作緩慢。

  Ibmpc項目的立項,是要給董事長的提議一個面子,但看看這個項目組的配置,直接的負責人此時只是一個技術中層,整個項目組只有13個人,研發地點也放在了一個車庫之內,而整個研發週期也只有短短的一年,這哪裏象個大公司的重點項目?

  而Ibmpc的設計理念,也幾乎拋棄了Ibm的所有傳統,大量採用了外部的技術和配件,它是“東拼西湊的組裝機”這個還真不算冤枉。

  這種領導拍板的“面子項目”,往往也是很多利益相關方喜歡的項目,可以用出大筆的預算。

  可以,這臺Ibmpc能夠開啓一個時代,是完全超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Ibmpc拋棄了Ibm公司傳統,技術上的創新實際並不突出,最大的特點就是東拼西湊。然而就是這種東拼西湊,卻帶來了另一個特性:“兼容”。

  Ibm一向的風格是對自己的產品嚴格的技術保密,然而Ibmpc卻是一反常態,公佈了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使得Ibmpc很快成爲被業界普遍接受的標準。

  在Ibmpc推出之前,蘋果等微機品牌採用的都是封閉的系統,廠商之間的部件也不能互換通用。

  Ibmpc對於行業的貢獻並不是什麼技術上的突破,而是定義出了行業的通用接口標準,使得pc行業的部件接口進入標準化時代,並帶動了無數廠商參與進了這場兼容機風潮。

  pc架構和接口的標準化,也使得各個電腦部件的生產商,能夠獨立發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後世的主板、硬盤、內存等部件廠商能夠不斷做大,甚至建立自己品牌就是,因爲架構標準化之後,電腦“攢機”市場的出現,使得這些部件供應商,可以直接把產品賣給“攢機”消費者。

  而正是這種接口標準化,使得大量兼容機品牌開始出現,dELL、康柏等品牌的建立都極大的得益於這種標準化。得直接點,這些品牌不過是更專業的“攢機”罷了。

  那個“良心公司”,從被認爲是科技企業的龍頭,到被視爲不求上進,就是因爲這種專業“攢機”的生意,真的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電腦行業進入標準化pc時代,使整個行業的商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原本這些部件製造商的產品只能賣給電腦廠商,做一個專業的tob製造商。但“攢機”市場的出現,使得這些部件廠商,同時有了toc業務。

  toc業務不僅利潤更高,而且幫助了這些部件製造商,擺脫了對電腦廠商的大客戶依賴。

  這種產業格局的轉變,影響非常深遠,衆人拾柴火焰高,隨着涌入pc產業的廠商越來越多,整個pc行業開始高速發展,行業規模不斷壯大。

  而產業鏈中的利益分配也在不斷髮生着變化,進入新世紀後,電腦品牌廠商日漸淪落爲技術含量不足的系統集成商,而幾個掌握了核心技術的部件供應商,反而成爲了行業的霸主。

  Ibm是pc時代的開啓者,但笑到最後的卻是INtEL聯盟,電腦品牌商的價值日漸衰落的同時,INtEL和微軟,卻成爲了It行業的新壟斷霸主。

  INtEL的核心產品是芯片,從4004芯片開始,計算機產業的每次躍進,都是基於芯片功能的提升,INtEL掌握了芯片的核心技術,能夠最終成爲壟斷霸主,更多的是基於技術上的領先。

  但微軟不同,微軟帝國的核心產品是操作系統,但早期的操作系統技術含量並沒有那麼高,微軟的產品相對於競爭對手,並沒有達到碾壓級的領先。

  直到INdoS95之後,微軟才真正一統pc機的操作系統市場,佔據了真正的壟斷地位。

  應該,微軟的成功,技術上的領先性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成功因素要歸功於老蓋的商業運作能力。

  在doS時代,微軟憑藉搭上了Ibm的便車,得以高速發展,但距離一統江湖還有很大的差距,市面上除了微軟的mS-doS,還有很多類似的系統在參與競爭。

  這些不同公司的doS系統,在技術上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差異,在80年代操作系統,其實是處於比較激烈的競爭狀態。

  陳兵提前截胡了qdoS,使得微軟無法拿到完整的doS版權,只能算是給微軟使了一個絆子,並無法用這麼一個簡單的手段,就能徹底將微軟打死。

  英豪未來與微軟的競爭,還是需要在市場上進行正面決戰,但陳兵提前搶到了qdoS卻可以削弱微軟的領先優勢,使得自己能夠與微軟拉近距離。

  80年代,軟件產業是真正的新興產業,微軟的一個很大優勢是先發優勢。

  微軟公司成立的時間是1975年,那年老蓋纔剛剛19歲。微軟創立之時,整個軟件產業剛剛起步,微機產業也剛剛開始萌芽。

  微軟作爲一個創新企業,可以是伴隨着微機產業的興起而發展的,微軟能夠抓住pc產業的機會,固然是有私人人脈的加持,但老蓋的商業能力,卻是更加關鍵的因素。

  qdoS是西雅圖計算機公司研發,被微軟低價買走,除了老蓋夠狡猾之外,更多的原因其實是西雅圖公司對於軟件的價值,並沒有準確的判斷。

  軟件是在硬件平臺上運行的,軟件產業能夠獨立發展,顯現出獨立的商業價值,必須硬件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爲軟件的獨立發展提供產業環境。

  整個70年代,計算機行業的發展,主要還是體現在硬件基礎平臺的提升,這個時間段,雖然軟件雖然也在快速發展,但仍然是附屬在硬件平臺之上。

  西雅圖計算機公司,其實是一家硬件公司,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圍繞INtEL的芯片來研發主板,從來沒有把軟件當成核心業務。

  qdoS的出現,本身也不是西雅圖公司的主動研發,而是被逼無奈。

  自從INtEL推出16位芯片之後,西雅圖就在跟進研發基於8086芯片的主板,配套的操作系統上,原本是想採用cp\/m系統。

  但cp\/m一直未能推出16位芯片的升級版,西雅圖公司實在等不及了,才用了4個月時間,開發了qdoS。

  這本身只是一個救急用的臨時產品,西雅圖公司從頭到尾沒有真正的意識到這個產品的價值,後來西雅圖公司又堅持經營了幾年,終於在1985年倒閉,由此也可以判斷,西雅圖公司的商業運營能力確實不夠。

  陳兵這一世提前截胡了微軟,把qdoS和蒂姆收入麾下,也不過是搭建起了進軍系統軟件市場的一個基礎,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依靠陳兵帶領團隊用一個個過硬的產品,去奠定真正的市場地位。

  Ibmpc沒有波瀾的推出了,pc產業的發展還在陳兵熟悉的軌道之上,陳兵也就不再去多考慮太多務虛的戰略,而是開始把精力收回,聚焦在自家公司的產品之上。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