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將PBH打造成基礎技術整合平臺與輸送渠道

作者:老燕難飛
第156章將pbh打造成基礎技術整合平臺與輸送渠道

  cdRom曾經一度成爲了計算機的標準配件,但其實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並不長,隨着互聯網的興起,以及U盤等更便利的存儲設備的興起,cdRom就很快走向了沒落。

  因此對於陳兵來,這個cdRom當然可以與飛利浦進行合作,以便能在一段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技術領先優勢。

  但英豪其實在這方面,肯定不會投入過多的精力,只會有節制的抽調一些技術人員來與飛利浦和索尼進行配合。

  不過有了這個cdRom的相關技術,陳兵未來到可以在Vcd、dVd等幾個升級領域,提前做一些佈局,賺點快錢。

  對於陳兵來,更看重的,其實是飛利浦在許多更基礎的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

  打着共同推進cdRom技術的旗號,趙平承諾pbh和英豪,將很快在荷蘭分別設立研發中心,以便與飛利浦能夠更加密切的展開合作。

  其中英豪與飛利浦的合作,將主要是在計算機、通訊等相關的領域,別看飛利浦是歐洲老牌的電子集團,這兩個領域卻正是他的弱項。

  飛利浦一向的強項其實是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但他同樣對計算機、通訊未來的市場比較看好,英豪有意在這方面與飛利浦展開合作,其實是在幫助飛利浦補足短板。

  pbh與英豪相比,在技術上可以拿出來的東西就少了很多,無論是RcA的半導體,還是那些收購來的電子元器件公司,其實都是已經經營比較困難的公司,技術水平很少有特別領先的。

  pbh在荷蘭設立研發中心,其實是擺明在藉助飛利浦的力量,來提升pbh的研發能力。

  這是一種典型的利益交換,對搐尼斯到並不反對。pbh並沒有向飛利浦獅子大開口,要求他們轉讓什麼特有的獨門技術,求取的大部分都是比較基礎的內容,而且願意付出相應的知識產權對價。

  這些技術雖然種類會很多,也比較繁雜,但其實飛利浦不給,pbh也有機會從別的廠商那裏買到,能夠把這些雜七雜澳東西,在pbh這裏換回一筆現金,對於當前財務有些困難的飛利浦來,絕對是非常樂意的。

  pbh集團,是陳兵把燈塔的各路殘兵敗將重新整合而成,在下定決心成立這個新集團的時候,陳兵其實就把他的核心定位想的很清楚了。

  pbh集團,並不是用來研發最先進的技術,與燈塔、霓虹的廠商在高端領域進行競爭的,恰恰相反,pbh的核心定位其實是一個基礎技術的整合平臺,也是一個將這些基礎技術向內地進行輸送的渠道,其實是之前英豪技術貿易設想的升級版。

  前世,內地的電子產業發展,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主要的拉動力,其實是來自內地居民的各種低端需求,而不是海外的高端市場。

  雖然進入新世紀後,隨着內地加入to,相當多的電子產品,已經打入了國際市場,但其實這種“打入”,是需要加引號的。

  這些進入國際市場的電子產品,要麼是在低端市場,憑藉價格優勢,在與海外品牌競爭;要麼就是在內地進行各種組裝代工,其本質其實都是在出口廉價勞動力。

  這種狀況,大約一直要持續到2010年之後,纔有一批真正有技術含量的高科技企業,開始陸續崛起。

  對於這個歷史發展過程,陳兵知道的很清楚。但他不會輕易的去批評國內的那些電子企業,如何不爭氣,不肯投入資金去加大研發。這種批評除了發泄一下情緒,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意義。

  內地有十幾億人口,其實在2010年之前,內地的經濟總體上,一直是處於供應不足、物資短缺的狀態,尤其是在80年代,甚至可以戲稱“三條腿的凳子”只要造出來,都能賣的出去。

  在這種背景之下,絕大多數的企業,有了盈利之後,並不會把大量資金,都投入到回報週期漫長的技術研發中去,而是更願意快速的擴大生產規模,擴大市場佔有率,這纔是市場經濟下,追逐利潤的常態。

  內地改開的前三十年,經濟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過程之鄭這種經濟高速增長,換一箇中性的法,就是經濟規模在不斷的快速膨脹。

  企業要跟上這種市場規模膨脹,資金自然是更多的投入到生產部門、銷售部門,而不是研發部門。

  企業的發展,依靠簡單的擴大規模肯定是不行的,肯定需要不斷的提升技術水平,但自主技術研發的週期太長,回報慢,風險大,那麼技術水平要提升怎麼辦?答案就是從西方,進行技術引進。

  在現實當中,大聲疾呼要投入基礎研發的,往往是那些科學技術人員,而不是企業的經營者。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邏輯,大量引進成熟的先進技術,快速轉化成生產能力,纔是縮短投資週期,加速經濟發展的捷徑。

  互聯網時代,很多大型公司都會進行大手筆的併購交易,給出的價格甚至讓人感覺嗔目結舌,其實就是這種邏輯的另一種表現形勢。

  這種捷徑是符合資本邏輯的,在內地經濟的快速崛起過程中,也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然而,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走捷徑是要付出很多隱形代價的。

  就象很多武俠中描寫的那樣,這種依靠外力來快速提升功力的方式,是有後遺症的,會造成嚴重的基礎不穩,也會消耗掉長期的發展潛力。

  這種走捷徑的代價,在電子領域其實表現的更爲突出,如果仔細去分析內地電子產業的產業結構,就會發現,整個內地電子產業,呈現出了一個很明顯的到三角結構。

  越是向電子下游終端產品靠近,相關的產業規模就越大,越是向上遊基礎領域靠近,相關的產業規模就開始急速的縮。

  這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結構,脆弱的上游供應能力,其實根本無法支撐,下游那麼大的規模,只能依靠大量的元器件、設備進口,來維持和支撐這種非常脆弱的結構。

  從很大程度上,內地電子產業的這一結構,是內地依靠廉價勞動力資源,快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果,也是燈塔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這種倒三角的經濟結構,是蘊含巨大風險的,就象一棟大樓一樣,下面的支撐結構很細、上面的建築卻在不斷的變粗,爲了不讓建築物倒塌,就在下面臨時加上了一些支撐柱。

  而且這些支撐柱並不掌握在內地之手,而是來自於海外的資源進口,或外資企業在內地建立起來的產能。

  平常無風無雨的時候,這種建築也許還能夠使用,但如果遇到風雨或人家要撤回這些支撐柱,這棟建築馬上就會變成危樓。

  2010年之後,內地經濟增速開始緩慢回落,過去那種外延式的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而內地的經濟規模已經足夠龐大,完成了全面工業化的基礎建設和資本積累。

  以前那種捷徑走不通了,沒有了那些能夠短期收回投資的高回報項目,但資本依然在逐利,就開始陸續投向那些週期雖然長,但預期收益同樣較高的項目,就是自主的技術研發。

  所謂“先求飽、再求好”,內地的企業,真正開始將大量的資本向研發進行的投入的時候,恰恰是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之後的事情,這其實是完全合乎所謂的“經濟學”規律的。

  技術研發投資的加大,意味着內地開始回過頭來,修復前期遺留的不穩定結構,不斷自己去建設新的支撐柱子,重新加固整個結構。

  這個結構修復的過程,不但會陸續進行大規模的進口替代,減少海外資本從內地賺錢的能力,而且一旦結構被重新加固完成,那些支撐柱被內地掌控,就意味着內地的經濟自主性會極大的增強,對全球經濟體系的依賴度也會逐步下降。

  燈塔能夠坐穩老大的位置,在經濟層面依靠的是美元體系,美元體系的基礎,是以美元進行結算的國際貿易體系。

  內地如果了修復不穩定的經濟結構,經濟自主性不斷增強,就會削弱燈塔的控制力,而這就是燈塔所不能坐視的了,爲了阻止內地修復經濟結構,各項變本加厲的限制動作,也就隨之而來。

  陳兵重生回來,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彌補上一世的諸多“意難平”。這種不穩定形的倒三角結構,不僅電子行業有,其他行業中同樣也大量存在。

  其他行業陳兵不熟悉,也就把目標定成了推動內地電子產業的崛起。電子產業的崛起,其實是很空泛的,的具體一點,其實就是要提前對內地的電子產業結構進行引導,儘量避免電子產業結構過於脆弱。

  而這其中的核心,就是在內地電子產業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積極搭建電子產業的基礎,儘量多建立能夠自己掌控的支撐柱。

  英豪過去三年的發展路徑,其實與內地電子產業的普遍發展路徑是完全不同的。

  英豪能夠快速崛起,其實主要依賴的是陳兵重生帶來的信息差,能夠搶先佔據有潛力的未來市場,以此獲取暴利性的鉅額資本回報。

  雖然英豪大量投資了內地,利用了內地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但英豪從來沒有依靠成本的優勢,去發動價格競爭,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

  英豪一直走的是高定價策略,內地廉價勞動力對英豪的貢獻,其實是利潤的大幅增加,而這些賺取的利潤,就被陳兵不斷的向上遊領域進行擴展和投入。

  英豪的發展脈絡其實一直很清晰,是從下游的終端產品起步,逐步向上游的基礎領域不斷的拓展和佈局。

  到了現在,英豪其實在下游終端產品領域的佈局,架構已經基本搭建好了。

  在計算機領域,英豪已經是僅次於Ibm的第二大計算機硬件廠商,而且還推出了領先的操作系統和諸多基礎軟件、應用軟件,未來已經不需要再過多的拓展新領域,只需要跟隨整體行業技術的進步,保持自己現有的地位就可以了。

  在通訊領域,英豪現在還沒有顯現出太多的技術優勢,但在移動通訊、互聯網通訊這兩個巨大的潛在分支市場,已經開始了提前的技術佈局,正在默默的夯實基礎。

  等到這兩個市場開始爆發之後,陳兵前期佈局的效用,纔會真正提現出來。

  而在消費電子領域,陳兵沒有太大興趣,去發展那些已經比較成熟的傳統消費電子產品。除羚視機涉及到顯示技術這個巨大的潛力市場,陳兵進行了佈局之外,其他家電領域,陳兵就根本沒有去進行插手。

  陳兵盯上的是未來纔會出現的,那些新興消費電子產品,以陳兵所掌握的信息差,和英豪已經成型的產品設計能力,未來適時搶先推出各種新心消費電子產品,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陳兵原本的大概規劃,是英豪依靠自己的信息差,快速做大,不斷的在終端產品領域開疆拓土,然後用英豪的巨大需求,來拉動內地上游產業鏈的發展。

  但真正實施下來,陳兵才發現,80年代,內地的電子工業基礎,遠比自己設想的,還要羸弱的多,對於市場經濟也缺乏理解,一時半會根本無法跟上英豪的腳步。

  如此一來,英豪只能暫時放慢在終端產品上的擴張,將精力和資源,放在基礎產業鏈的打造之上。

  否則英豪自己發展的再快,也不過是多出一個大型的電子企業,他自己成爲所謂的富豪、首富,卻無法修補那種不良的產業結構。

  與飛利浦達成合作之後,英豪在荷蘭需要投入的資源並不會很多,主要就是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招募和派遣一些技術人員。

  但pbh不同,pbh不僅會在荷蘭建立一個研發中心,還會在荷蘭投資幾個工廠,這些工廠的投資規模並不會太大,因爲歐洲的人力成本太高,在歐洲建廠完全沒有成本優勢。

  這些工廠,其實是更進一步的研發平臺,與pbh的研發中心進行配合,研發中心主要作的是產品設計等技術研發,而這些工廠着重的就是工藝研發,生產技術的實現。

  至於真正的大規模批量生產,陳兵自然會把製造基地建在內地。如此一來,pbh的技術成果、生產技術工藝,就可以系統的向內地進行轉移。

  這種方式,在表面上似乎與那些外資企業,到內地投資建設一個生產工廠非常的相似,pbh的這些工廠,未來會混在這些外資工廠之中,不顯山不漏水。

  但在工廠的內部底層,pbh的工廠會與那些設立外資的工廠,卻會有本質的不同。

  外資跑到內地建工廠,看重的是內地的巨大市場或低廉勞動力,轉移過來的是產能,而不是真正的生產技術。

  在很多外資工廠中,雖然已經把成套的先進生產線搬遷了過來,但核心的技術,卻往往被掌握在他們派駐的外籍工程師手鄭

  內地的工程師只能做些輔助的工作,根本無法接觸核心技術,許多這種外資工廠中的內地工程師,最後退化成爲了高賭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技術工程師。

  甚至許多外資工廠,轉移過來的產能都不是完整的,或有意分散的,這些已經不是什麼真正意義的工廠了,而只是生產車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內地與NEc合資設立的那條八寸生產線,產品是dRAm,完全由NEc進行包銷,而內地企業雖然名義上佔有大股,但實際的生產管理、企業控制權,全部掌握在NEc手鄭

  NEc還派來了大量的霓虹工程師,掌控核心的技術和設備,同時這個生產線,生產的還不是完整的產品,只是進行部分工藝環節的加工,這些半成品全部被NEc運走,到其他的地方去進行後續的工藝。

  也正是這種嚴格的技術保密防範之下,內地投建這條生產的很多目的根本就沒有達到,也就只是拿到了一個內地最先進芯片生產線的虛名幾年,對於內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作用極爲有限。

  但pbh的工廠會轉移的可不只是產能,而是真正的技術體系,會轉移到內地的可不會只是生產線、生產設備,還有系統、完整的技術資料和工藝流程。

  對於內地的工程師,pbh也會不斷的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如此有理論知識基礎、有系統教育培訓、有實操經驗積累,幾年下來,就會培養出大量的真正技術人才。這些真正的技術人才,纔是一個產業的最核心基礎。

  pbh想要從飛利浦獲得大量的基礎技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砸錢。pbh在荷蘭的投資計劃,比英豪大的多,除了研發中心之外,還會設立五六家工廠,總計的投資額會超過5000萬美元。

  爲了拉住飛利浦這個地頭蛇,這些工廠會採用合資的形式,pbh是大股東,飛利浦的股份佔比在20-25%。

  pbh在這些工廠的投資都是現金,而飛利浦的出資卻是採用技術或資產進行折價,如果飛利浦投入的資源價格太高,pbh還會給予飛利浦一些現金的補償。

  飛利浦的光刻機項目,就是這五六個工廠之一,英豪出資1000萬美元現金,佔股80%,飛利浦的光刻機技術折價500萬美元,在pbh給予飛利浦250萬現金補償後,佔股20%。

  陳兵對電子元器件、半導體設備等領域,遠不如對終端產品那麼熟悉,對於pbh的發展,也只能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具體的經營,陳兵反而不敢過多的去插手。

  pbh在荷蘭設立五六個工廠,其中大部分陳兵都不計劃去進行插手,唯一的例外就是那個光刻機廠。

  光刻機的具體技術,陳兵所知也同樣非常的有限,並沒有什麼太特殊的金手指,能夠幫助光刻機廠快速發展,但陳兵知道,阿麥斯當年的發展路徑是比較成功的,去效仿阿斯麥曾經的成功路徑,比重新從頭摸索,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

  而起歷史上阿麥斯的成功路徑,就繞不開阿麥斯的第一任cEo賈特·斯密特。

  賈特·斯密特在阿斯麥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三年的時間,但陳兵前世看到的資料當中,都把阿麥斯早期能夠走上正確發展道路的原因,歸結爲賈特·斯密特的領導。

  這種評價是否真正正確,陳兵並無法得出準確的判斷,但陳兵並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那麼把賈特·斯密特請來領導pbh的光刻機項目,可能成功的機會更大。

  對於這個光刻機項目,pbh目前只投入了1250萬美元,其中250萬還被飛利浦拿走了,留給工廠發展的資金僅有1000萬美元。

  陳兵知道,這點投資額肯定是不夠的,也做好了後續繼續加大投入的心裏準備,但陳兵卻不敢一次性投入太多,不是怕這些錢損失,而是怕改變了光刻機項目的發展路徑。

  歷史上,阿麥斯剛剛成立的時候,兩個股東只投入了420萬美元,其中飛利浦的出資還有很多是用庫存光刻機抵充的,阿麥斯能夠走上技術整合者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被資金緊缺逼迫的。

  陳兵不知道如果給了這個項目太多的資源,是否會把這個項目引上另一條發展道路,思來想去,陳兵覺得還是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阿麥斯真正崛起是經過了20多年積累才實現的,陳兵對pbh的光刻機項目,也同樣有着超常的耐心,那就給這個項目投入的資源少一點吧,儘量模擬歷史上阿麥斯的成長環境。

  這個光刻機的項目,具體的細節操作,陳兵同樣沒有計劃過多插手,他唯一想要干預的,就是cEo的人選。要將那個歷史上曾經博得諸多好評的賈特·斯密特,重新放在光刻機工廠負責饒位置上。

  感謝書友minman、還沒發現、對韭當割人生幾禾的月票支持。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鼓勵。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