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護道人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不能姬鳳嬌這麼說,寧謙就要去這麼做。
有人說聽話聽音,客氣話和真心話要聽得出來。
“行了,知道你不喜歡這些事情,以後就免了吧。”
“謝母后。”寧謙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淑妃,你說這孩子怎麼就這麼個性子?”姬鳳嬌指着寧謙,對着身邊的妃子笑着說道。
直到這個時候,寧謙才注意到姬鳳嬌的身邊還坐着一個貌美女子。
他的心中浮現這個人的身份,正是皇帝的貴妃之一——
淑妃。
淑妃原名餘淑,是帝城二等家族餘家的女兒。
按照寧堯給的聖旨的說法,淑妃性行淑均,秀外慧中。
平日裏這個妃子不爭不搶,與姬鳳嬌關係極好。
值得一提的是,六皇子寧辰,就是淑妃的兒子。
“十七殿下兒時受苦,做事謹小慎微,也是正常的。姐姐這麼說,可就是吹毛求疵了。”淑妃笑道。
“況且,殿下天賦極好,前些日子,陛下那邊還稱讚了殿下,想來平日裏也是勤修武道,這才忽略了其他事務,這是好事啊!”
“你啊你,就是跟個老好人一樣。”姬鳳嬌笑了起來,指着淑妃說道。
淑妃也跟着笑。
寧謙站在那裏,神色平靜如常。
“好了,快坐下吧。”
姬鳳嬌笑了一會兒,隨後說起了正事:“本宮記得,上次寧紀舉辦酒宴,城中各大家族的嫡女都在,你可是有看中的?”
還是來了。
寧謙心中無奈,但臉上還是沒有表露出分毫,只是鄭重道:“兒臣只想專心武道,並沒有婚娶的念頭。”
“武道又不影響你娶妻。”姬鳳嬌道,“你又何必推辭呢?難道是沒有看得上的?”
“兒臣……”寧謙猶豫了一下,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拒絕。
在大周,婚娶之事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實是容不得拒絕的。
如今能夠讓寧謙自己選,已經算是恩典了。
要是這些女子有虛塵子和霍雨蝶那樣傾國傾城的女子也就罷了,可惜並沒有。
只能說,自從收了霍雨蝶之後,寧謙的要求,就被無限拔高了。
“我看殿下還年輕,婚娶之事,還不如再等等。”一旁的淑妃笑了起來,爲寧謙開脫道。
姬鳳嬌嘆了一口氣:“淑妃,你也知道,這孩子剛歸宮闈,也沒有個母族幫襯,這婚娶之事,還不是得你我這等長輩多多費心?”
“成家立業,身爲男子,總該成家之後,才能夠讓我等放心不是?”
“姐姐說的是,不過我看啊,十七殿下性情敦厚,日後也不用我等過多費心,他想要多玩兩年,就多玩兩年吧。”
“罷了罷了,淑妃說的也對。”
姬鳳嬌嘆了一口氣,對寧謙說道:“你不願娶妻,我也不逼你,這兩年就這麼過去了,不過過兩年,你總得收收心。你那皇子府,沒有個女主人,也不合適。”
“多謝母后。”寧謙這才放下心來,再次躬身行禮。“行了行了。”姬鳳嬌擺了擺手,隨後接着說道,“我這次叫你過來,也不僅僅只是爲了這件事情,另一件事情,要更重要一些。”
“母后請說。”
姬鳳嬌想了想,道:“此事其實還挺重要,只是平日裏你不出帝城,所以你父皇那邊可能沒有太過在意。”
“如今你已經是宗師之境,護道人的事情,也該安排下去了。”
“護道人?”寧謙聞言一愣,對於皇族的安排,寧謙確實是知道的不多。
“護道人也是護衛,不過他們修爲高深,基本上都是一方強者,卻是不能夠真的將他們當成護衛對待。”姬鳳嬌說道。
“平日裏你若是離開帝城,或者出遠門,就會有護道人跟隨。”
“原來如此。”寧謙恍然,既然是約定俗成的事情,他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所以兒臣的護道人……”
“早就爲你準備好了。”姬鳳嬌說道,“換成其他皇子,他們大概身後也有母族勢力,用不着我操心。不過你的身後也沒有什麼母族,想要找一個合適的護道人,也不容易。”
“但是好在,有人自告奮勇,省了我不少事情。”
“自告奮勇?”寧謙愣了一下,腦海中下意識出現了一個人的身影。
姬鳳嬌沒有管寧謙究竟在想什麼,擺了擺手,道:“叫她進來。”
不多時,一道身影緩緩走進了姬鳳嬌的寢殿之中。
寧謙皺了皺眉頭,眼神中閃過一抹驚色。
果然是她——
虛塵子!
“貧道虛塵子,參見皇后娘娘。”
看着眼前驟然出現的女子,寧謙有些不解。
她怎麼會想要當自己的護道人的?
看着寧謙臉上驚訝的神色,姬鳳嬌的嘴角也露出了一抹笑容,道:“不愧是大周七子之一,看老十七驚訝的樣子。”
虛塵子笑了笑,道:“皇后娘娘說笑了,在秋獵之時,貧道欠了十七殿下一個人情,做十七殿下的護道人,只是打算還人情罷了。”
“那倒是老十七運氣好了。”姬鳳嬌笑了起來,如此說道。
“你看如何?”姬鳳嬌看着寧謙,笑着問道。
“虛塵子道長做我的護道人,恐怕是有些屈才了。我是有些受寵若驚了。”寧謙推辭道。
“這也是一種歷練。道宗紅塵煉心,也有好處。”姬鳳嬌笑了笑,“你以後好好修煉便是。”
“多謝母后。”
寧謙再次躬身行禮。
他並沒有拒絕姬鳳嬌,因爲相對於姬鳳嬌安排的其他護道人,虛塵子更加值得信任一些。
“以後卻是要麻煩道長了。”寧謙對着虛塵子點了點頭。
虛塵子笑了笑,微微躬身。
“行了,你們回去吧。”姬鳳嬌笑了笑,道,“在你突破金身境之前,虛塵子就跟在你身邊了。若是離開帝城,記得帶上虛塵子。”
“皇子府那邊,應該有住的地方吧?”
寧謙點了點頭:“皇子府房間還很多。”
“兒臣告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