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南棒國軍隊的傳統藝能
砰砰砰——!!!
隨着秦長毅的一聲高喝,一枚枚炮彈,在悶雷炸裂般的轟鳴聲中,被拋射出去!
轟轟轟——!!!
接着,過了四五秒,更加驚人的炸響,在遠處的山林中響徹。
隨即,一陣陣悽慘的叫聲,迴盪了起來。
雖然半島區域的地形比東北雪嶺要平坦得多,但地震之後,大部分區域的路段被破壞,難以讓車輛通行。
而以南棒國的基建能力,靈氣復甦還沒到三個月,即便他們的國土面積很小,但也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道路修整好。
因此,即便在進化者的幫助下,一晚上急行軍上百公里,抵達了目的地,卻也還沒有將各方面部署好。
尤其是,他們以爲對面的是北棒國的軍隊,做出的作戰計劃,是遠距離轟炸三輪,再讓部署在對方營地附近的軍隊,做最後的收割。
然而,他們的炮兵陣地剛架設起來,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甚至一部分炮兵都還沒有就位。
而部署在遷徙隊伍附近的軍隊,現在還在行軍。
而現在,一枚枚炮彈,卻已經落到了他們的頭頂。
一時間,整個炮兵陣地,哭爹喊娘,響徹着“思密達”與“西八”,沒有人能夠鎮定下來,給予反擊。
南棒國雖然實行的是全民兵役制度,每一位南棒國的成年男性,除去爲國家做過突出貢獻,以及有身體殘疾情況之外,都必須得服幾年兵役。
但這樣的制度下,不僅沒有培養出優秀的軍人,反而那幾年軍伍生涯,會成爲不少南棒國男性需要一生去治癒的噩夢。
這樣的情況下,南棒國的軍隊,別說什麼意志力了,稍微有點劣勢,都會形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這一點,龍國幾十年前就已經驗證過了。
龍國出於人道主義精神,一向優待戰俘,這樣不僅可以賺取更好的國際聲譽,還能讓敵方士兵在戰鬥中,就不會帶着必死的決心,減少我軍傷亡。
既然投降能活下來,爲什麼要拿命去拼?
這是當年許多戰俘最樸素的想法。
龍國也從來都沒有食言,對待那場戰爭中俘獲的戰俘,不僅沒有殘害打罵,甚至還給他們組織了戰俘運動會,保證戰俘身心健康。
而那全球首例的戰俘運動會中,南棒國戰俘,一騎絕塵,將白頭鷹國各種黑人白人戰俘,完全拉爆,打破了黃種人運動天賦不強的刻板印象。
而事實上,被抓住的戰俘,其實還不是跑得最快的。
跑得快的逃兵,根本抓不住。
有這樣的歷史戰績在,此刻被遷徙隊伍用火炮冷不丁來一波轟炸,南棒國剛部署好的炮兵陣地,此刻與他們的先輩也不遑多讓。
明明他們提前部署的火炮,架設的位置,炮口調整的仰角,都已經對準了遷徙隊伍的營地。
但就是沒有人,敢跑到火炮前,對着對面的遷徙隊伍營地開炮。
即便有一部分士兵,想要嘗試反擊,但思慮再三,還是放棄了。
他們對自己的戰友,太熟悉了。
一門火炮,不是一個人能玩得轉的東西。
一個人再勇,沒有人配合,也開不了炮。
他們的戰友,不會有這樣的勇氣。
於是,那些有想拼一把想法的南棒國士兵,也只能痛罵一聲懦夫,再來一句“西八”,然後跟着大部隊一起逃離。
嗖嗖嗖~!
但就在這時,他們的耳邊,卻傳來了一道道與炮彈摩擦空氣完全迥異的呼嘯聲。
逃離的士兵擡頭望去,卻發現只是鬆塔而已。
這讓他們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轟轟轟~!
但就當他們腦海中冒出這樣的想法時,那一枚枚鬆塔,卻轟然炸開!
有的鬆塔升騰起了火球,有的鬆塔迸發出冰棱,有的鬆塔迸濺出腐蝕性極強的液體。
各式各樣的鬆塔,釋放出不同的攻擊,讓一衆南棒國士兵,苦不堪言。
吱吱~!
與此同時,乘着蓮臺,漂浮在半空中的小紫貂,卻是興奮不已。
在它旁邊,一道光輪面向地面,不斷地向外傾倒鬆塔。
這些,都是松樹這段時間的存貨。
遷徙隊伍每到一處地方駐紮,蒼年就會將松樹放出來,找一處地方紮根。
而半島這邊,雖然也在越來越寒冷,但比起東北雪嶺還是要暖和多了。
因此,每次停留在外的時間,松樹都格外珍惜,奮力汲取土壤中的營養。
而蒼年,爲了讓它能在外面待的時間長一些。
往往會讓黑王蛇全速前進,帶着裝盛松樹的紫金鉢,提前趕到要駐紮的位置,將松樹放出來。
這樣,大部隊到的時候,就不用因爲松樹紮根時巨大的動靜而受到影響了。
因此,松樹的營養還算頗爲充足,多出來的營養,就藉助異能製作各式各樣的鬆塔。
這些鬆塔,誰都可以使用,對付三階的敵人都能有不小的殺傷,對付二階更是殺傷力巨大。
所以,有些在周圍區域狩獵的民衆,不僅會帶着槍支彈藥,還會帶上兩枚鬆塔,安全性大大提升。
也就是抵達這處海岸剛剛一天,不然的話,那些四散狩獵的民衆,還都在摸索周圍區域的狀態。
否則的話,南棒國幾公里外的部署,早就該被發現了。
與此同時,正在營地周圍,準備好黑炎領域來防彈的虎爸,則是打了個哈欠,接着看向一旁的秦長毅。
它的眼神彷彿在問:
怎麼回事?
不是說好的有炮彈來嗎?
而秦長毅,此刻也疑惑無比。
按照小紫貂描述的情況,南棒國火炮陣地那邊,已經部署得差不多了,隨時可以開炮反擊的啊!
雖然遷徙隊伍這邊的火力很猛,但不至於一瞬間將對方陣地完全摧毀,喪失一切反擊能力吧?
“有沒有種可能……他們都跑了?
我記得我看的紀錄片裏,南棒國的士兵是挺能跑的!”
一旁,白珏則是打了個響指,表情認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