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救命稻草】 作者:未知 過了還不到一週,李爾福乾脆風塵僕僕的從香港跑到南明來,就爲了跟陸坤探討投資內地的事情。 “陸老弟,你老實跟我說說,內地政府是不是要全力救市了?” 李爾福原本有些渾濁的雙眼綻放着一抹精光,滿含期待道。 隨着兩會日子越來越近,政府大力救市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 在他看來,這是內地政府在主動釋放信號,試探民間反應。 如今不光香港經濟形勢差,內地的經濟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民間方面出口創匯企業大批破產倒閉、國企負債難捱,社會失業率陡增、國企方面拍賣改制與組建股份制公司模式疾速推進。 內地政府的反應不可謂不快,但經濟層面依舊有系統系崩潰的風險。 如今幾乎所有企業主都在仰着頭注視着政府的一舉一動,作嗷嗷待哺狀。 “全不全力不好說,但救市舉措肯定會有的,內地政府層面還握着不少牌,遠沒到彈盡糧絕的時候。”陸坤略一思忖,擡手示意他一起到沙發坐下談。 “在我看來,政府肯定會執行更科學有效的貨幣政策。” 陸坤抿了口茶,衝他笑笑道,“兩者一個是更穩健的貨幣政策,另一個則是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李爾福皺眉,撓撓頭,擡手示意道,“你詳細說說。” 他自知文化不夠,有很多東西聽不明白,得先記下來,然後花時間用心琢磨,才能深刻理解一些專業名詞的內涵。 “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個很好理解。政府一定會吸取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謹防金融體系發生垮塌性風險。” 爲什麼現在一大堆國企被拍賣? 除了這些國企效益不好,負債一大堆外,銀行體系本身也積累了不少風險,爛賬一大堆。 要是繼續給國企當奶媽,一個搞不好,自身都得玩完。 爲了確保金融體系不出問題,政府必然會拋棄一大堆沒什麼前途的國企。 綜合來看,那就是秉持‘國退民進’的總基調,通過推動民營資本、民營企業接手國企的方式,化解政府、銀行、國企三者的金融風險,實現風險轉移。 “積極的財政政策,這個是多方面的。”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前幾年國內的投資的確是有些過熱。 一些熱門行業更是出現嚴重的投資過剩,大量的資本涌進那麼少數幾個賺錢行業,又缺乏健全的投資引領機制,生生把行業做爛,使得行業失去了平穩健康發展的機會。 這種盲目投資引發的後果就是通貨膨脹加劇。 熱門行業產品供給過剩,冷門行業產品普遍供給不足。 儘管政府一直都強調政策調控,防範行業系統性風險,但往往擋不住人們的發財熱情。 有很多時候就是你越調控,它就越過熱,甚至熱到國家出面猛踩剎車,車子還要繼續往前衝刺的地步。 如今經濟危機在亞洲地區肆虐,作爲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國內的經濟也變得低迷起來,相當一部分人持悲觀情緒。 反應到經濟大局數據上的,便是出口、投資、消費都在迅速轉冷。 國家倒是想挖掘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但這項事業不是那麼好做的。 有一個問題必須直面,那就是失業率不斷上升,相當一部分老百姓沒幾個錢,即便手裏有錢的老百姓,也不敢亂花錢。 李爾福粗磨思忖了一會兒道,“這些天我也學着看《新聞聯播》了,聽着也說要拉動內需,但具體怎麼個拉法,我倒是瞭解得不多。” 李爾福把東南亞與港澳臺的一部分產業打包甩賣了之後,手裏有了不少現錢。 他不可能讓那麼大一筆錢閒在賬上,得篩選出有前途的行業企業投出去。 “政府要拉動內需,首先肯定得先把存款利率降下去,鼓勵老百姓消費。” 中國老百姓愛存錢這個特點,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 但是一旦存錢不划算,利息追不上通脹,甭管老百姓主動還是被動,社會消費都會漲上去。 陸坤繼續道,“與此同時,政府肯定會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鼓勵企業貸款發展。” 如今的民企資本還很薄弱,如果政府想將手頭的一大堆負債嚴重的國企甩手,必然得在信貸上對民營企業有所傾斜,要不然民企也沒那個能力接盤,國企只能砸在政府手裏。 “這些跟咱們都沒多大關係呀。”李爾福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國內的小微企業很難拿到銀行貸款這點他是有所瞭解,但關鍵是無論是他還是陸坤這樣的,在貸款這事兒上,銀行從來都是把他們當做大客戶,極少有設卡的情況。 “李老哥你先別急,接下來的就跟咱們有關係了。” 陸坤笑笑,“如果不出意外,政府又要大規模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了。未來幾年,水泥、剛纔、煤炭等商品價格,怕是要暴漲!” 李爾福聽了這話,眼神一亮,旋即又疑惑道,“你確定?我在香港可是聽說了,內地政府近幾年的財政赤字一直都很高。” 在內地居住這麼些年,他也算是明白了一些事情。 基於中國大陸特殊的國情,在很多方面,西方經濟學那一套,有很多都不適用,甚至有些地方完全是相悖的。 陸坤笑笑,壓低聲音道,“我得到確切消息,政府有意放開以往對房地產行業的限制,並在一定程度上扶持房地產行業發展。” “真的?” “左右等兩會開完,有關房地產的新政策就會落地。”陸坤面上輕鬆,但內心情緒卻很複雜。。 想要在如今的經濟局勢上突圍,放鬆房地產限制,無疑是一條出路,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企業活下去。 但怕就怕政府覺得房地產太好用了,把房地產看做是救命稻草,每次一遇到事就把房地產拉出來,讓它當做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最後剎不住車,駛向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