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在縣裏,具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政治家族有161家,其中,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以上的大家族21家,5個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這就意味着每十個幹部中至少有一個背後有家族勢力,有20%的幹部屬於官二代。”
可以斷言,這21家大家族裏面追溯三代,必然有退休縣級幹部坐鎮,也就是縣城裏如假包換的頂級家族!
調查又稱:“除了21家大家族,還有15家4人型,35家3人型和90家二人型小政治家族,這161家政治家族幾乎把持了該縣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門。”
“近年,政治家族子弟有向紀委,組織,公檢法,縣委辦等核心部門聚集的趨勢,同時向外部延伸........”
調查中提到的小政治家族則是由實權局長、鄉鎮黨委書記、少數幾個大老闆構成,人數不超過一百,也可以稱之爲一流家族。
其中這些大老闆們所從事的產業多是資源型行業,比如砂場、煤礦、石場,其從事特點是門檻極高,主要核心競爭力是有關部門的批文
頂級家族和一流家族這些政治家族,構成了縣城裏的特權階級。
該調查總結了縣城政治家族存在的特點:
“1、不少都是行業內或者系統內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襲性,比如岳父當過某鄉書記,他的女婿後來也在該鄉當書記,姐夫和內弟都在組織部副部長的位置上幹過;”
“2、副處級以上的縣領導子女一般至少有一個副科,不少還是正科;”
“3、政治家族的大小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權利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權利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內出的幹部也就越多,同時和後代數量也成正比,後代越多,家族內出的幹部也越多。”
“政治家族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團和勢力集團........”
可以看到,政治家族的目標不光是這一代富貴顯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子女,並通過聯繫這種方式,將優勢固化下去。
中國的主體是熟人社會,在縣城裏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縣城官場裏混,除非有很強的能力和機緣,否則關係是第一位的。
一個位置,你也行,人家也行,這個時候拼什麼?
不就拼關係,看有沒有人給你說話麼?
中國的體制就是這樣,從上到下,而不是從下到上。
蔣明安所在的供電公司是實權單位,但政治地位和發計委、財政局這些能產生縣級領導的單位還差了一籌,再加上蔣明安只是二把手,所以他們家只能算是次一流家族。
只差了一級,只能算邊緣化的特權階層,也就意味着地位不穩固。
稍有不慎,蔣明安辛苦一輩子積累的優勢就會化爲泡影,出現階層跌落。
同時,也意味着,蔣明安有更強的焦慮感,他在基層混了一輩子,什麼都見過,深知裏面的艱辛,更知道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因此,他有更加強烈的聯姻慾望。
他是農村出來的,窮怕了,實在不能接受子孫再回到那種狀況!
而他只有一個女兒!
他們家族想要延續輝煌,甚至實現突破的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了。
寄託着全家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