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第 214 章
最後的帝王青色兔子
第二百一十四章
如絲春雨落在湖面上,泛起微微波瀾,對面的湖岸隔雨泛着淡淡青色。
劉協獨自坐在亭中觀雨,唯有那把被周瑜彈奏過的古琴在一旁相伴,而周瑜早已離開。但周瑜方纔的一番言論,和他的琴聲,還在劉協耳中迴響。
身後傳來一輕一重兩道熟悉的腳步聲。
“陛下。”曹昂輕聲道“方纔葛洪來報,說是那道長左慈跟着方士袁空離開了。”
曹昂與淳于陽原是在湖邊等候的,見周瑜走後,皇帝獨坐亭中許久,春寒料峭,湖上寒溼,不能放心,便一同來探看情況。
劉協坐着沒動,仍望着湖上落雨,輕聲道“那不是很好嗎”
曹昂清楚左慈當初的要求,此時左慈願意跟着袁空離開,當然是好事一件,但皇帝回答時的神色,卻叫他越發不安。
“以袁空的神棍程度,能把左慈說走,不是很正常嗎”劉協回過神來,轉身對着他兩人,笑道“連朕當初都差點被他說動了。”
曹昂目光落在被周瑜遺棄的古琴上,這是皇帝在來吳地前,就命人特意備下的。直到皇帝今日命人取來,曹昂才知原來是爲周瑜備下的。
可是現下,這古琴留在湖心亭中。
“陛下,周瑜今日奏的這一曲,是佳樂嗎”曹昂問道。
“是佳樂。”劉協淡聲道“不過朕不該給他備琴,應當給他備鼓。”
“備鼓”曹昂笑道“周公子還擅鼓嗎”
劉協道“那倒不是。只是給他鼓樂助興,好衝鋒陷陣。”他頓了頓,又道“周公瑾,這是要與朕對壘啊。”
於是劉協便將周瑜的意圖,對淳于陽和曹昂講了。因這二人於他,既是心腹臣子,也是至交好友,倒是不用避諱。
“他們想吳地自治”淳于陽一聽就氣炸了,道“簡直是癡人說夢陛下,只要你下令,臣立時領兵蕩平吳郡陛下對那周瑜禮節備至,他倒是蹬鼻子上臉了孫權呢孫權這事兒怎麼說當初在長安,這傢伙看起來憨厚老實,誰知道放出來就起了歪心思臣去找他幹一架”
孫權在長安做郎官的時候,就是淳于陽手下的兵。
以淳于陽練兵的手段,凡是跟過他的郎官,沒有不畏懼他的。
孫權也不例外。
所以孫權每場有什麼事情,寧願通過曹昂來問,都不想面對淳于陽。
劉協還是平靜的,道“他不是離開長安才生了歪心思,只是在長安的時候收斂了。你還不知道步氏之事吧”於是便將孫權拋下在家鄉的青梅竹馬,迎娶江東長公主之事說了。
“吳地這些人,當真可惡”淳于陽開啓了地圖炮攻擊。
“卻也不能這麼說。”劉協攔了一攔,目光也落在石凳古琴上,又沉默下來。
淳于陽道“只要陛下您下令,咱們整個天下都打下來了,害怕他吳地不成臣就不信真個吳地會是鐵板一塊咱們各個擊破,三年之內,必能平定。”見皇帝不應,又對曹昂道“子脩兄,你倒是也說句話啊”
曹昂自從皇帝說了周瑜用意之後,便一直眉頭緊皺,他清楚這水有多深,此時沉穩道“吳地與旁的地方不同,有山水之險,易守難攻;又氣候與中原不同,朝廷的兵馬來此征戰,怕是要水土不服的。”
淳于陽聽他並不贊同自己的意思,薄脣抿成了一條直線,也就是這二年磨礪出來了,纔沒有徑直反駁。
曹昂給淳于陽個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又道“況且臣觀那周瑜行事,端部是有勇無謀之輩。他既然敢對陛下提出此事,恐怕是已有萬全之策。且他行事機密,此前咱們竟是不知這消息。臣以爲暫且拖他一拖,待查明情況,再做定奪。與此同時,吳地諸人既然有此不臣之心,陛下不宜久留吳郡,不如就此返程現成的理由也有,日前長安來信,說是長公主殿下病了。”
此處這位長公主殿下,就是皇帝的親姐姐劉清了。
“皇姐病了”劉協問道“可是疫病”
“似乎是偶感風寒,殿下已閉居於長樂宮中,不見外面的人了。”曹昂從袖中取出奏章,奉給皇帝。
劉協接過來,匆匆掃了兩眼,見醫工寫的症狀語焉不詳,但應當不是要緊的病,便又將那奏章遞還給曹昂,道“叫皇姐多加保重,宮中補藥隨她取用。”
淳于陽見兩人都心平氣和,不禁開始懷疑自己,問道“難道陛下準備答應周瑜所請”
劉協無奈道“子柏你且坐下來。”
於是淳于陽和曹昂都在皇帝對面坐了。
劉協復又望向湖上春雨,輕聲道“朕方纔在想,周瑜等人是怎麼看待朕的,吳地又是怎麼看待朕的。你們怎麼想”
“陛下十年平定天下,就算周瑜再狂妄,也要承認陛下是一代雄主。”淳于陽誠心誠意道“至於吳地怎麼看待陛下,那又是什麼意思您是皇帝,那就是他們的君王。”
劉協輕輕搖頭,道“秦爲何能一統六國漢爲何能取代秦朝,使天下服膺”他解釋道“都是因爲四個字,流血、犧牲。”
劉協站起身來,走到亭邊,伸臂出去,接了一手涼意,悠悠道“當初漢高祖得天下,手下跟着他的將士死傷無數。是這些願意追隨漢高祖的將士們的鮮血,才使得天下膺服。朕的確是十年平定了天下,但吳地民衆卻未必視朕爲他們的君王。譬如當初弘農王妃的父親就是會稽郡守,爲亂賊所殺,那時候,朝廷在哪裏後來戰亂,各方纏鬥,周瑜與孫策在吳地平定六郡的時候,朝廷又在哪裏朝廷不曾出兵,不曾出糧,僅僅是給了孫策一個吳侯的稱號。所謂的朝廷,在吳地,早就是名存實亡了。既然朝廷不曾爲吳地流血犧牲過,現下週瑜站出來,糾集衆勢力,要求自治,也是合情合理。”
流血犧牲,帶來了執政的正義性。
而當週瑜與孫策帶着將士在吳地流血犧牲的時候,朝廷正縮在西北長安,忙於應付接二連三的叛亂,無力支援東南。
皇帝這番話一出,淳于陽與曹昂都沉默了,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
劉協便問淳于陽,道“昨日劫掠朱家鹽車的山匪,張昭要如何處置”
淳于陽道“張昭令底下人剋制些,也沒有要動兵剿匪的意思。臣看他們是想等陛下您走了之後,再計較,並不想此時生事。若是引得朝廷插手,不是壞了他們大計”
他最後還是沒忍住諷刺吳地諸人。
“你去告訴張昭,叫他從容做事,該剿匪就剿匪,若要等朕走,且還有的等呢。”劉協淡笑道“吳郡看過了,朕還要去看看會稽郡,看看丹陽”
淳于陽也不能改變皇帝的決定,只得領命退下去傳話。
亭中只剩了皇帝與曹昂君臣二人。
曹昂輕緩開口,蹙眉道“臣有一事不解。”
劉協隨手撥弄着古琴,隨意道“何事”
“陛下何以如此輕視天子這名號”
劉協微微一愣,撫琴的手頓住,扭臉看向曹昂,見他蒼白麪孔上滿是認真之色。
“陛下既爲天子,天下自當膺服。”曹昂輕緩道,這番話他顯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思慮多時了,只是今日才忍耐不得,說出口來。
在劉協看來,君權神授,是統治階級的戲碼。他並不信這個東西。
但是在曹昂看來,不管是日常中的相處,還是那一夜積濟水舟中皇帝的剖白,乃至於今日皇帝的“流血犧牲”論,都讓曹昂感到一種帶着驚恐的疑惑皇帝看上去,彷彿根本不在意“天子”所代表的能量。
劉協在與曹昂的對視之中,明白過來。在曹昂看來,天子即是正義,哪怕周瑜孫權等人想要吳地自治,但只要天子登高一呼,那麼吳地百姓便會集附,根本談不到什麼流血犧牲。這也正是真實歷史上,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也是如今,周瑜等人要求的只是自治,而不是割裂的原因。就算朝廷的力量已經達不到帝國的邊緣地帶,但各勢力還是需要名義上的正統性。
“朕”劉協喉頭動了動,待要解釋,又無從解釋,先道“那日朕與袁空一見,倒是釋然了許多。濟水舟中之事,不必再提。”
曹昂愕然,而又深深鬆了一口氣。不管那方士究竟有什麼神通,能讓皇帝改了那不得了的主意,都是好的。
“朕不是輕天子這個名號。”劉協沉鬱道“而是這個名號,本來也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能有多重呢反倒越是自“輕”越能久行的。
曹昂大多時候時候能夠與皇帝心意相通,但偶爾也會感到,自己追不上皇帝的思想境界。當他發現這種察覺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曹昂都是默默趕追,直到自己能夠理解皇帝的意思。唯有這一次,曹昂問出了口。
但思想境界之間的差別,不是簡單的語言溝通能彌補的,這是多少年的閱歷差別、立場差別、所知所想的差別造就的。
曹昂沒有再問,至少皇帝改變了那夜在濟水舟中的想法,已經讓他感到鬆了口氣。他低聲道“既然陛下欲在吳地久留,臣命底下人做好護衛之事。”
“好。”劉協又道“你去安排,朕要見一見江東長公主。”
張昭府中,府主人正與周瑜對弈,但兩人都無心棋局,偶爾擡眸看一眼屋檐上落下的雨水。
“公瑾這一局,稍顯急躁了些。”張昭觀察着周瑜的神色,輕聲試探道“似乎是帶了些火氣”
周瑜悠然道“子山張昭字兄再看。”
張昭又凝神看棋局,慢慢道“究竟是我棋力弱了,還是公瑾進益了”
周瑜道“子山兄半路上截我來此,就是爲了與我一較棋技嗎”他又問道“我已聽說山匪劫鹽之事,子山兄打算怎麼處理可需我派兵”
張昭道“尋常事,不必大動干戈。況且御駕在此,不宜橫生枝節。”
恰在此時,外面來人,傳報道“大人,陛下身邊來人,說是要大人從容行事,該剿匪就剿匪,不必顧忌聖駕在此。”
張昭與周瑜都是一愣,沒料到皇帝派人傳話,竟能與他們談論的內容剛好接上。
“來人還說,因爲御駕要在此停留多日。”
張昭起身,問道“來人何在”
僕從道“已經走了。不曾入府,就在府門外傳話的。那人還認出了周大人的車駕,說周大人真是忙人。”
“你說的那人怎生相貌”周瑜問道。
僕從回憶着道“來人高壯,膚色黝黑,配長劍長刀,瞧着像個將軍。”
周瑜道“想來該是淳于將軍了。”
張昭又問道“那淳于將軍還說了什麼”
那僕從搖頭,道“再沒說什麼了。奴請他進府見大人,那將軍卻說怕見了見了周大人壓不住火氣,就上馬走了。”
“你下去吧。”張昭走到門前,示意外面的僕從也都退下,這纔回身對周瑜道“公瑾,你是如何對陛下說的陛下這是惱了”
周瑜道“我怎麼對子山兄說的,今日便是怎麼對陛下說的。”
張昭有些不安,在門口來回走動,時不時擡頭看雨,澆一澆心頭躁意。
周瑜又道“這等事情,陛下乍然聽聞自然不會太開心。坦白說,陛下沒有當場砸琴,我都算他好氣度了。”他說到這裏,忍不住一嘆,“倒是可惜了那把古琴。”今日談的事情不對,否則說不得可以請陛下賜予他。
“你也真是愛琴成癡了。”張昭見他這當口還有心思爲琴可惜,不禁哭笑不得,又道“那陛下當時怎麼說”他也無心對弈了。
周瑜回想起在湖心亭中,聽他說完來意之後皇帝的神色,低聲道“我看不出。”
“你看不出”張昭懷疑是自己沒聽懂周瑜的話。
周瑜向他看來,也順勢看向屋外的雨,便又道“就譬如此刻這雨,你說它是什麼神色”
“我哪知道這雨能有什麼神色”張昭一個四十多的沉穩文士,此時卻急得有點想跳腳,“我只知道,我的神色一定不怎麼好。”
“這就是了。雨沒有神色,沒有情緒。”周瑜道“我心裏是什麼情緒,我眼中的雨就是什麼情緒。皇帝的反應,就像是這雨。皇帝的情緒,不是他真實的情緒,只是他想要我以爲的情緒。所以探究皇帝的反應,是要誤入歧途的。”
張昭聽明白了周瑜的意思,但是沒心情跟他打啞謎,復又在周瑜對面坐下來,道“好。咱們不說陛下的反應。那這事兒如今要怎麼做”
周瑜道“不要急,不要慌。拖到陛下離開就是了。”他擡手,代張昭走了一棋,幫張昭盤活了棋局,又挪回目光來,思考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口中道“你放心,皇帝總不能永遠在吳地留下去。他總是要走的。”
張昭被他這份鎮定的氣度所感染,乍接到皇帝傳話時的躁意如被雨水打溼一般沉降下去,又道“那公瑾你的意思是說,我們什麼都不做”
“你只要穩住顧家、陸家、朱家和張家,吳郡就不會有事。”
“那若是陛下做了什麼事兒呢”
“那就更好了。”周瑜道“一動不如一靜。他一動,就要犯錯。於我們有利。”
張昭不得不佩服周瑜這份定力,坐下來,看了兩眼棋局,忽然又道“你可聽聞近來江東長公主之事了”
周瑜平靜的面色第一次起了波瀾,竟透出肅殺寒氣來。
他原是俊美風流人物,因久經沙場,另有悍然之氣,只平時不露。此時聽張昭提到江東長公主,卻是觸動了周瑜心病。
近來江東長公主所懷,乃孫策轉世的說法,已然甚囂塵上。
但周瑜不曾親見當日袁空作法之事,因此根本不信,而且認爲這是對孫策的褻瀆,是江東長公主的詭計。若江東長公主只是爲了穩固她在府宅中的地位倒也罷了,若是她所圖太大,周瑜必然不能容忍。
周瑜捏緊了手中棋子,以至於指尖泛白,冷聲道“不過一團血肉,連人都稱不上,也敢借伯符的名字嗎”
張昭輔佐孫策多年,也很清楚周瑜與孫策之間的情義,便道“怕不是江東長公主知道了步氏的存在才放出這等說法來。眼下看着,吳老婦人已是信了。”
周瑜抿脣不語。
張昭在心裏把事情細細捋順了一遍,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稍微安心了些,最後問道“吳侯的那位步氏,朝廷知道嗎不會有什麼妨礙吧”
“能有什麼妨礙”周瑜已收斂了怒意,給自己走了一步棋,又擡眸站在張昭的立場看該如何抵擋,道“步氏於我們有利。”
正是這步氏的存在,才阻止了孫權徹底倒向朝廷。
張昭嘆了口氣,低聲道“只盼着聖駕早歸長安。”
而張昭與周瑜口中的“步氏”步練師絲毫不知道,自己也能成爲左右吳地這盤大棋的一枚小棋子,正在孫權爲她安置的別苑內,喫着母親前幾日送來的蜜漬梅子,感受着偶爾的胎動,同對面坐在石榴樹下的步騭說話。
“哎,你可聽說過甄氏的事情”步練師問道。
步騭原本是陪着孫權來的,因爲孫權臨時有事兒離開,所以把他留下來。若是步氏有事兒,就交待給步騭去做。
“不知姐姐說的是哪位甄氏”
“就是那位引得曹家二公子與袁家二公子大打出手的甄氏呀。”步練師道“還是昨日二哥哥當成笑話講給我聽的。我可不覺得是笑話,一個是三媒六聘的丈夫,一個呢又是非她不娶的少年將軍,這甄氏要怎麼選才好。後來怎麼了呢”
原來是孫權聽說了曹丕與袁熙之事後,當成笑話講給步練師聽的。
曹丕與袁熙,一個是曹昂的二弟,一個是袁紹的兒子,又因爲一個女人大打出手。這等風流韻事,自古以來就是流傳最廣的。
雖然聖駕到吳地不過數日,但步騭也已經聽說過了,而且還被友人暗中指着給他認人過。所以曹丕與袁熙雖然不認識步騭,但步騭已經見過他倆了。
步騭便道“彷彿是皇帝下令,要甄宓入長安服侍長樂宮那位長公主了。”
步練師聽到“長公主”這三個字,一下子就想起孫權真正的妻子江東長公主來,心中立時難過,緊跟着也腹痛起來。
步騭見狀,便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起身道“我去尋醫工”
步練師道“不必,過一會兒就好了。”她看一眼惶恐不安的步騭,忍痛笑道“你別擔心,我不會跟二哥哥說的。”
步騭心裏有些後悔,自己不該跟步氏什麼都說。
步練師彷彿也明白他的後悔,又道“我天天自己悶在這別苑裏,對着這幾個一樣悶在別苑裏的侍女,着實無趣。你肯陪我說說話,那很好。只要你以後,還同我說外面的趣事兒,我就多謝你了”
步騭明知她家世良好,又姿容絕美,且得孫權心愛,當下卻也忍不住覺得她可憐,便道“姐姐放心,我以後還同你說話。”又道“痛的厲害嗎還是請醫工來看一看吧。”
步練師仍是搖頭不允,忽然又問道“你見過她嗎”
“誰”步騭先是一愣,對上步練師的目光,便明白過來,這問的乃是江東長公主。他其實跟着孫權進去,是見過江東長公主的,但是有了方纔的教訓,便不肯說實話了,眼神一閃,只道“弟弟不曾見過。”
“你跟隨在二哥哥身邊,也不曾見過嗎”步練師雖然有些天真,卻並不傻。
步騭垂眸道“弟弟身份低微,原是見不到的。”
“也是。”步練師忍着疼痛,輕輕呼出一口氣來,回憶着慢慢道“其實當初她來吳地,我曾遠遠見過那車隊的好長好長的車隊”她的神色有些恍惚了,“一眼望不到邊”
步騭道“姐姐喫多了梅子,喝點水吧弟弟去喚侍女來。”
步練師回過神來,拿絹帕按一按眼角,低頭笑道“是我失態了,嚇到了你了嗎”又問道“二哥哥剛纔走得急,到底是什麼事兒”她神色忐忑,大約在猜想是江東長公主喚了孫權去。
步騭猶豫一瞬,在忠於孫權和同情步氏之間掙扎了一下,如實道“是張昭張大人府上來人,請走了吳侯。”
“哦。”步練師放下心來,一笑道“還是請醫工來看看吧。”
孫權趕去與張昭、周瑜相會,卻不知道自己的妻子正私下見皇帝。
伏壽在府中,忽然接到消息,說是曹昂曹大人親自來送提花機的樣子,問她要造的提花機是哪一種。
伏壽有些奇怪與受寵若驚,一來是她未曾聽說提花機還有許多不同樣子;二來這樣的事情哪裏用得着勞動曹昂。她這便換了衣裳,出來正堂見客,一見來人,立時嚇了一跳,站在前面的的確是曹昂,曹昂旁邊那位做匠人打扮的,卻是當今皇帝。
伏壽聰慧,見機也快,便責怪侍女道“這正堂中氣味怎得如此叫人作嘔”她頓了頓,又道“想來是我有孕的緣故。勞煩曹大人,咱們換到園子裏說話。”
已是初春時節,園子裏放了各色的花兒。
園中亭子裏,伏壽命侍女在下面候着,望着對面一坐一立的兩人,低聲道“陛下怎麼扮作匠人來此”
劉協道“你們兩人都坐下,咱們三人都站着,也太奇怪了些。”
伏壽看曹昂一樣,便學着曹昂的樣子坐下來,又道“臣原是該謝陛下的。母親的事情,臣的長兄已經來信告知。”她自己坐着,卻見皇帝站着,實在難受,便道“陛下還請坐下來吧。”又道“您既然是皇帝派來的匠人,請您坐了,也不算奇怪。”
劉協笑道“朕整日坐着,難得站一站。”又道“你不要驚慌。朕是今日興起,來見一見你。只是若大張旗鼓召見你,難免要令有些人不安。所以只悄悄來見。”
伏壽應了一聲,心裏忖度着,皇帝所說的這“有些人”,會是哪些人呢爲何皇帝與她相見,會讓“這些人”不安呢
皇帝說他只是今日興起,伏壽卻是不能信的。
自於荊州信陽迎到聖駕之後,伏壽說是見過皇帝,卻又沒有見過。因爲此前都是在正式的場合裏,前後的郎官侍從都不下百人,近前說話的不下十幾人。伏壽距離皇帝最近的時候,就是那一日聖駕入吳郡,她上前扶過哭個不停的吳老婦人時,與皇帝擦肩而過。在那個剎那,伏壽可以看清皇帝眼中淺淡的笑意,但彼時皇帝眼中,卻看着來迎接的吳郡文武百官。
直到此刻花園亭中,三人同坐,方寸之間,彷彿又回到了長安皇宮之中,但對於伏壽來說,早已是兩番況味。
“朕也見過那方士袁空了。”劉協開口道“他帶了那道士左慈去,爲朕解決了一個麻煩。”
伏壽聽皇帝提起袁空,眉睫一動,看向曹昂,道“我還未謝過曹大人。”
經由袁空之口,伏壽所懷的孩子,乃是孫策轉世的說法,已經傳遍了孫府,這幾日正逐漸往外擴散去。
曹昂低聲道“殿下客氣了。於臣不過舉手之勞。”
伏壽道“可是卻解了我的大難處。”
“朕聽聞你近來還有一個麻煩。”劉協又道。
伏壽心中一動,看向皇帝。她已有數年不曾這樣近與皇帝對話,皇帝氣勢比從前更盛。伏壽自覺這幾年來,自己已經成長很多,與從前不同了。但是當皇帝的目光向她看來,伏壽感到自己彷彿又變回了長樂宮中那個未出閣的小姑娘,一切的心事都在他面前一覽無餘。
伏壽吸一口氣,挺直了脊背。她不再是那個未出閣的小姑娘了,她已經是江東長公主,還即將是一位母親。
她迎上了皇帝的目光,輕聲道“臣請陛下明示。”
劉協含笑道“這事兒你若是不知道,也不好由朕來挑明。”
伏壽便確認皇帝所指的是孫權那位步氏,她目光一斂,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反應,只能倉皇看向園中百花。
平心而論,在這件事情上,伏壽什麼也沒有做錯。可是不知道爲什麼,當事情被鋪開來的時候,伏壽竟然感到羞慚。而這羞慚,又讓她感到憤怒。爲什麼她要感到羞慚明明她什麼都沒有做錯。
甚至她可以想象,等到孫權終於捂不住步氏這個祕密了,吳老婦人等人可能會先斥責孫權,但到最後卻會怪她留不住丈夫的心。
伏壽感到一股苦澀辛辣的氣涌上來,讓她再次想到了自己的母親,陽安大長公主。
近日來,她想到陽安大長公主的次數,比從前多了許多。
當初陽安大長公主爲了送她入宮,教導她要如何把自己打扮成一朵美麗的花,好讓皇帝將她採擷;教導她要如何隱藏自己的本性,做一個男人會喜歡的女人。
此刻,這股苦澀辛辣之氣,與陽安大長公主對她的教導,奇怪的聯繫在了一起。讓伏壽端坐在這百花盛放的吳地花園裏,明悟了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生爲女人,就是罪過的世道。
劉協審視着伏壽的面色,柔聲道“如果你允許,朕可以爲你除掉這個麻煩。”
伏壽一驚,道“陛下要殺了她”她非但沒有感到快意,反倒因爲方纔領悟的事實,而生出一種同爲女子的悲傷憤慨之意。
劉協一愣,笑道“你想到哪裏去了。朕可以送她去長安,服侍陽安大長公主。”
伏壽鬆了口氣,想到關於甄宓的傳聞皇帝后來送甄宓入長樂宮去服侍萬年長公主了,這是蔡琰先生寫來的信裏告訴她的。她眨了眨眼睛,透出一口氣來,這次是真的羞慚了,道“是臣想左了”皇帝本不是殘暴之人。他非但不殘暴,甚至在某些事情上還有種過份的寬和。比如當初在她離開長安前,皇帝對她的那番懇談。
皇帝那番話在後來的許多個良夜裏,都安撫了她。
伏壽看向皇帝,見對方正關注得看着她,彷彿正真誠得等着她的回答。只要她點頭,他就會出手爲她解決天大的問題,如兄亦如父。
伏壽忽然鼻中一酸,忙低下頭去,輕聲道“臣謝過陛下的好意。”
“嗯”
“不過,還是不必了。”伏壽輕聲道“步氏算不上麻煩。”
劉協笑了,道“可見是長大了。”
如今的伏壽,已經不再是那個因爲陽安大長公主的一番話,就自信全毀,縮在牀角一哭一天的小姑娘。如今的伏壽,當得起江東長公主的名號了。
其中多少辛酸,已是不足爲外人道。
伏壽淡淡一笑,道“遠別以後,臣時常想念萬年長公主與蔡琰先生。從前也時有通信,近來聽說萬年長公主病了,臣爲之懸心。陛下可有最新的消息”
劉協道“朕看過脈案了,皇姐只是偶感風寒,倒不嚴重,勞你掛心了。”又道“吳地風光與中原不同,春景猶盛。以後若有機會,朕帶皇姐與蔡先生等人同來,你們就可以一同賞玩春光了。”
“真的嗎”在這一剎那,伏壽流露出一點少女的嬌憨,又轉瞬斂去,想到了沉重的現實皇帝說的機會,要等多少年呢
劉協又道“若是你想回長安與她們相見,朕也可以安排。”
伏壽垂眸,看向自己的小腹,道“臣如今卻是走不得。”她這話是一語雙關,既是因爲有孕,也是因爲吳地如今的形勢。她此時走了容易,等到回來的時候,還有她的位置嗎
劉協見她有這等覺悟,便知其心可用,因道“朕有一事相詢,還請如實相告。”
伏壽一笑,道“陛下請講。”她清楚,這纔是正題來了。
“吳侯孫權最煩惱之事,你可知道是什麼”劉協問道“又或者說,整個吳地當下最犯難的事情,是什麼”
此處的“整個吳地”,自然說的就是張昭、周瑜爲首的文武官員與地方上的豪強勢力。
伏壽微微一笑。她雖然不清楚內情,但卻知道朝廷在各地都有眼線。就算吳地比別處偏遠些,皇帝問的這一題,他也該自己知道答案的;但是如今來問她,顯然不只是爲了答案,而是爲了拉她爲同盟。
伏壽迎着皇帝的目光,給出了她的答案,“吳地之痛,在於山越。”
此時的吳地,生民中耕種納稅的只有一半人,還有一半是依據山水之險、聚居成衆的山越族人。這些山越族人,兇悍無比,不納賦稅,還要時時侵擾郡縣。
真實歷史上,孫權光是平定這些山越族人,就花費了整整八年時間。
劉協一笑,又道“那以江東長公主之見,吳地哪些人可用呢”,,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