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第 231 章
最後的帝王青色兔子
第二百三十一章
吳郡城北三十里,周瑜快馬追上了皇帝聖駕。
劉協對於周瑜的出現,並不感到驚訝,他下了乘輿,與周瑜一同緩步行走在路邊,平和道“朕將回長安。馮玉會領荊州兵馬在此,與你善後旬月再離開。”
周瑜輕聲道“陛下何不告訴臣實情臣險些”他把後面的話吞了回去。
劉協一笑道“公瑾不要怪朕。”他停下腳步,食指抵在周瑜心口的位置,“朕此計能奏效,正因公瑾未曾完全信任朕。”
是周瑜對皇帝的那一點疑心與戒心,盤活了這一場大戲。
若周瑜完全信任皇帝,信任皇帝“鳳求凰”的諾言,那麼當皇帝堅持要離開時,周瑜反而會疑惑皇帝的真正用意如果他完全相信,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吳地更壯闊豐饒的未來。
但周瑜沒有這樣信任皇帝。
所以當皇帝不顧吳地必然到來的動亂,堅持要立刻撤兵離開時,周瑜出離憤怒了。與相信皇帝的善意與用心相反,周瑜認定了皇帝的懦弱與毀諾。
周瑜彼時的憤怒是真實的,所以皇帝藉由周瑜真實的情緒,騙過了吳地豪強大族。
此刻,皇帝的指尖抵着周瑜的心口,又以這一場大戲,擊碎了周瑜最後的戒備與懷疑。
周瑜低下頭去,輕聲道“是公瑾之過”自今而後,他再不會懷疑皇帝的用心。
劉協慢慢笑了,收回手來,沒有糾纏前事,而是道“朕這次是當真要離開吳地了。朕走以後,由陸績領人在郡縣宣講分田新政。耕者有其田的觀念要深入人心,要成爲最正確的事情。”
周瑜聽皇帝提到陸績,又想起一事,道“陸家這次立功不小。陛下打算將陸遜放在什麼位置上”
陸遜這半年來,通過剿滅山匪的行動嶄露鋒芒,與步騭等人一同成爲了吳地的後起之秀。在這場吳地動亂之前,陸遜原本領校尉之職,守着吳郡城北門。而皇帝這次能瞞天過海,藏了三萬兵馬在吳郡,只每日以三千兵馬奔襲來迷惑豪強大族,與陸遜的配合很有關係。若不是陸遜夜間悄悄打開城門,給士卒溜進來的機會,此事是不能成的。這也就意味着,在周瑜還被矇在鼓裏的時候,陸遜已經接到了皇帝祕密的命令,成爲了皇帝的人。似陸遜這等人,就是皇帝在吳地的親信。對於陸遜的官職升遷,周瑜雖然是持節都督,卻也不好擅專,還是要先問過皇帝。
劉協對此早有想法,道“陸家叔侄的確不錯,既有能力,又有少年初心。吳地下一步肅清官場,正需要似他們叔侄二人這樣的年輕人。朕同你交個底,子布張昭字此人,求穩有餘,機變不足。吳地革新,子布可以爲輔,但主事兒的要另外選人。朕看陸遜就不錯。陸績呢,到底年紀還小,先培養着再看。”
周瑜仔細聽着。
劉協眺望秋日高遠的藍天,嘆道“吳地分田改革,動的最早,也最徹底。這是吳地的機遇,一定要抓住了。”
若不是吳地,而是荊州或是兗州等別的地方,首先朝廷從另一州調大量兵馬過來,就會引起當地勢力的極度警覺與戒備。
但因爲吳地山匪多,而朝廷也是打着剿滅山匪的旗號,所以一開始豪強大族甚至是歡迎朝廷調了荊州的三萬精銳步兵過來。隨後就是長達半年的剿滅山匪拉鋸戰。在剿滅吳地山匪,把山越之民化爲大漢子民這一點上,吳地豪強大族、朝廷與天下的利益都是一致的,所以進程中沒有遇到阻攔。與此同時,朝廷的官員在曹昂帶領下,掌握了吳地人口田地的真實數據。
而等到萬事俱備,皇帝驟然發難,大軍威壓之下,吳地衆豪強不得不俯首稱臣,或遵從新制,或奮起反擊而死,或蟄伏等待。再到聖駕假作離開,引蛇出洞後,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
中間跌宕起伏,衆人驚心動魄,但在時間上,吳地分田的完成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在這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裏,第一旬,吳地衆人都還沒反應過來,豪強大族往吳地之外送的信,也大半被朝廷早在驛館路口布下的人馬攔截,這個時候吳地之外,天下還在懵着。而等到第二旬,吳地周邊的荊州、徐州、豫州等地勢力得知了大概信息,長安也明白了皇帝在吳地做什麼事情,立時便都坐不住了,紛紛寫信呈送御前。等到第三旬,吳地分田徹底完成,而此地之外,整個天下的豪強大族都已經進入了高度戒備狀態。
像在吳地一樣,在豪強大族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迅速清爽得完成分田改制,是再也不可能複製的奇蹟。
如今在吳地發生的事情,已經傳遍了天下,而朝廷二次粉碎豪強,不日也將爲天下人所知。屆時十三州震動,皇帝是真的需要回到闊別的長安,鎮住擾動的天下了。
周瑜明白皇帝的期許,也不禁爲皇帝踏上的這條荊棘之路感到擔憂。即便是他,也難以想象皇帝離開吳地後,會遇到的風暴。
“陛下此去,萬望保重。”周瑜沉聲道。
劉協看他一樣,似乎覺得有趣,道“今日都督來送朕,難道沒有佳曲相贈嗎”
周瑜微微一愣,道“臣來得匆忙,不曾攜帶樂器”他動亂的半夜得到消息,至次日天明理清事實,只怕趕不及,立時便快馬追來見皇帝。
劉協低嘆一聲,有些惋惜,道“是朕沒有耳福。”
周瑜道“若陛下不棄,臣便作詩一首,以送陛下。”
“公瑾請。”
年輕俊美的皇帝與雄姿英發的都督,兩人一前一後,緩步走在秋雲高遠的傍晚時分。
周瑜啓脣曰“同行直道邊,君王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他說到這裏,想到即將與皇帝分別,而皇帝前路兇險,不禁語意低沉,口中的詩句也就斷開了。
劉協垂眸一笑,道“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吾輩行明德,皓首以爲期。”他接上的這兩句,一來說再見有時,撫慰離別的感傷;二來點出了要窮畢生精力,行大道明德的理想;登時就將原本依依不捨的氛圍,轉爲振奮向上。
周瑜望着皇帝,竟覺眼前這年輕的皇帝,猶如指引他前路的長者。
暮色四合,曹昂遠遠走過來。
劉協一望,便知道該緊着趕路,在天黑前至於驛館了,於是與周瑜緊緊一握手,道“吳地就託付給公瑾你了。”
“陛下放心。”周瑜鏗鏘有力道。
周瑜立在原地目送,而曹昂陪着皇帝上了乘輿。
“玉奴沒能與陛下道別,大約是要氣悶許久。”曹昂輕聲道。
馮玉領兵前往會稽郡,趕不及回來送別了。
劉協道“此時也顧不及了。”
曹昂望着皇帝神色,道“陛下急着回長安,可是爲了在長安也行分田改制”
劉協搖頭,出神一瞬,因對着曹昂沒有外人,徑直道“朕回長安,是爲了遷都。”
“遷都”曹昂倒是沒有很詫異,道“陛下要車駕東歸,還都洛陽嗎”
“不。”劉協沒有忘記氣候週期變化下,國家最宜居的地帶已經南移,而戰亂導致的人口遷徙,也使得南方人口大大增加,他可以以帝王權謀駕馭世人,卻無法與自然搏鬥,只能順應自然之勢。對於此時的漢朝來說,長安偏於西北,而且也已經不適合做經濟文化中心了。
“那是”曹昂這才愣住。
“往更南邊的地方來。”劉協頓了頓,像是隨口說出來一個念頭,“建都於江東吳地如何”
不等曹昂回答,劉協又自己否決了這個想法,道“朕昨夜不曾安睡,這會兒困了。”他昨夜一直聽着吳地清洗豪強大族勢力反撲的戰鬥過程,已是熬了兩日一夜。
曹昂道“那臣下去,陛下歇一歇。”
劉協道“不必。”他躺下來,“案上有一卷淮南子,你念給朕聽吧”
曹昂應了,伸手打開,見是人間訓,便從起首處念道“清淨恬愉,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養不勃發一端,散無竟,周八極,總一管,謂之心。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執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居知所爲,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動智所由,謂之道”
劉協在他低緩的讀書聲中,意識漸漸朦朧,恍惚間似入夢似非夢,忽然身子好似凌空摔落,失重感中又回到現實中來,只聽子脩的唸書聲仍不疾不徐,“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是故不溺於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他熟讀淮南子,知道自己朦朧一瞬,子脩才只讀過兩段而已。
劉協交握雙手在腹前,仰望着車頂繁複的紋樣,想着天下諸事,忽然輕聲道“子脩,朕總覺得長安埋了個驚雷給朕。”,,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