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微妙變化 作者:未知 首戰告捷,其他四路大軍雖然損失,但也是接連勝利。畢竟大夏鎮軍戰力和裝備都是不俗。在他們的背後都跟隨着大量的商人。 他們的目的就是販買勞力,這些俘虜可都是青壯年,又經過訓練,都是上好的勞力。對於鎮軍來說有利可圖,對於商販來說,得到了需要的勞力。對於大夏來說減少了殺戮。 這些商人也是膽大,在紅蓮教起義之時,他們就從紅蓮教中購入了不少的人口。否則紅蓮聖教欠下的血債會更多。 最受益的還是台州,這些人口的最終去向是東域島鏈,最終都在爲房萬徹創造財富。五路大軍繼續向兩州的核心區域推進。 那些封地軍也開始擴張,進一步壓縮着紅蓮聖教的生存空間。最後一千多萬的紅蓮軍被包圍在三府之地,外圍封地軍鎮軍和州軍人數達到一千多萬。兵力相差不大,但戰力就不是一個層次。 激戰數場,各有損傷。紅蓮聖教也有不少化神境修士參戰,而在這方面大夏就弱了一些。折損了不少將領。只有房萬徹還有些斬獲,他這一次隨行的化神境高手就有兩百多人。 紅蓮聖教抵抗非常頑強,持續了一月之久,才接近紅蓮聖教的總舵。隨後紅蓮軍便不再抵抗,甚至主動投降。 等大軍衝入總舵之時發現已經人去樓空。紅蓮聖教多數弟子和核心成員都已逃離。房萬徹並沒有高興,這一戰非常慘烈,雙方共戰死了近千萬人。紅蓮聖教最後投降的普通人只有五百多萬。 死的可都是大夏百姓呀,對紅蓮聖教來說,實力並沒有遭受重創,假以時日他們又可以禍亂。他也明白大師兄爲何對紅蓮聖教如此反感了。 有些後悔當初隱藏實力,還不如讓那些藏於軍中人化神修士殺個痛快。多斬殺一些紅蓮聖教的精英。 戰後房萬徹主動撤軍,只控制了福州東南的兩府之地。也不參與那些世家軍中將領和封國的利益之爭。主力則按軍議府的命令調動到了越州境內。 出人意料之外,姚霖從越州和楚州撤軍,而且還裹脅了大量百姓遷涉到了南蠻之地。楚越兩州人口再一次銳減,僅餘一成左右。人煙稀少,讓人感覺進入南蠻之地。 房萬徹仍然只是在夷山一線控制了兩府之地,主力撤回台州。齊州綠林義軍也化整爲零,消失不見。只餘下諸勝的明教勢力。 諸勝消息靈通,他也讓明教大軍重歸於民團之中。活動從明面上轉入地下。此時大夏也無瑕他顧。獸人大軍和矮人大軍突然南下。 他們以開放商貿和探礦採礦權爲代價,割讓二十處礦場和每年交付兩百萬馴馬爲代價,從杜敏和白飛手中換取了一條南下之路。 杜敏和白飛與他們假戰了幾場,隨後便讓開通道。獸人進入翼州北部黃江之北的兩府之地。杜敏則在他們背後集結了五百萬修士大軍,監視他們的行爲。不過按盟約允許兩國大軍以商人的身份運送補給,也可從杜敏和白飛手中購買糧食補給。 矮人大軍仍然集結於龍門渡對面黃江北岸,控制着兩府之地,這裏也屬於齊州地界。大夏只能再度按兩道防線集結兵力,那還顧不上明教之事。 就在此時黑暗大軍開始行動,先是攻擊晉州方向的趙飛主力,迫使趙飛從隴州抽調兵力協防。突然黑暗大軍攻入隴州,然後在極短的時間內控制了整個隴州。 緊接着又馬不停蹄地攻入蜀州,控制了蜀州北部的五府之地。李慶元尾隨而下,迅速佔據了西州。鍾鐗也尾隨而動,直接佔據了隴州大部。 而黑暗大軍主力則在蜀州山區安營紮寨,一部分朝着蜀州佈防控制五府之地,一部分仍然留在隴州,直接威脅晉州安危。 李慶元和鍾鐗的兵力剛剛調動,黑暗和光明使者便找上門來,主動與涼州達成新的盟約。他們只要蜀州五府之地和隴州三府之地。不過內政他們要接手過來,不再受制於涼州。 鍾鐗和慶元馬上同意了他們的提議。但在商貿上卻是談了很久,黑暗大軍在西州數年,也深知涼州在商業上的利害。 最後只是同意涼州商人可以在黑暗和光明帝國內進行商貿活動,但必須要遵從西方的律法,不得干涉西方內政。 聽到他們提出這一的要求,鍾鐗還是笑了。他們對商貿還是一知半解,只是自然的防範手段而已。沒有提及關稅,那麼他們便在商業活動中佔據了絕對的上風,要不了幾年就可掏空西方諸國。 他們與矮人和獸人的見識也是一樣,反而對矮人和獸人讓出礦權和上貢資源不屑,認爲他們在談判中佔了面子。 黑暗和光明殿也提出了修士過境的要求,鍾鐗立馬同意了。只是對西方修士在境內停留的時間做了規定,也要求他們從西域入關之時做好備案。 也提及了大軍補給問題,鍾鐗也做了一些保證,但在主動權上他沒有相讓。反而還提出了在轄區內善待普通百姓的要求,禁止他們奴役百姓。 黑暗大軍讓出隴州也是他們進一步瞭解了大夏的一些形勢,隴州北部有數個宗門,其中就有蜀山和崑崙,如果佔據隴州,就意味着他們多面對一股勢力。還不如讓給涼州去處理。 趙飛的主力也隨之移動,主力佈置於晉州境內隴州方向和蜀州方向。仍然留下一部分駐守秦州防範李慶元的西州軍隊。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朝庭已經對李慶元失去了信任。 而李慶元也在晉州方向集結了百萬大軍,在西州駐守着兩百萬大軍。武安州駐守着三百萬大軍。他只是針對軍事需要擴充兵力。這六百萬應該會成爲常制,他可不敢也不會超過涼州軍總兵力。 百姓們還要蝗災中惶恐,大夏的局勢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幸虧伏瑞傳下的方策,讓百姓們能在蝗災之中活下命來。也是苦了真陽農學院的弟子,在各地親自示範喫食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