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議事 作者:未知 “天網一事,涉及面過寬,唯有暗中查詢。 ( 廣告)魏卿家,秦風人是抓了不少,可是否有賊首在其中不得而知,此事就交與你了。”李世民借題發揮的敲打了魏徵一陣,見這傢伙讓自己說得無言以對,在朝堂裏的悶氣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喏!”魏徵心甘情願的退了下去,經李世民這一解說,他也知道自己的人云亦云確實太過失當了一些,可以後是否讓李世民期待那般,說話的時候能藝術一些,那就難說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 房玄齡道:“天網一日不除,江山一天難安。這是一顆毒瘤,當徹底割除!” 長孫無忌道:“秦風懷疑的理由充分,當天出現在碧水坊的大臣都有嫌疑,當查,且一查到底。”長孫家的利益與大唐興衰榮辱息息相關,天網危害巨大,既是大唐的毒瘤,也是威脅到長孫家的存在,故而,他拋開了個人成見,站在了秦風這一邊。 杜如晦道:“天網當查,但是,有個事情大家都遺落了。” “何事?”李世民問, “倭國人摻雜其中,是個人認爲呢?還是倭國皇帝與天網已經勾結?” 李世民動容的站了起來…… 他非常清楚若杜如晦說的屬實不假,那意味着是什麼!只聽他沉聲說道:“倭國人多次請求朕賜予冶煉技術,而且,還讓秦風與他人說項。你們說倭國人會不會因此而與天網勾結在一起呢?” 長孫無忌率先回應:“很有可能!” 經秦風提醒,李世民已經將技術的重要性灌輸到每個大臣腦海裏,大家一律認爲文化可以共享,技術不能羣分。 [小說]現在聽李世民一說,大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可能性。 一個國家的冶煉技術是否強大,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的兵甲夠不夠鋒利,關係到機械設備是否耐用。 冶煉技術往往象徵着一個國家的科技,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冶煉技術也因社會進步社會需要,不斷的得到優秀人物的改良。從最初的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再由鐵器時代過渡到鋼製時代。 冶煉技術經過塊煉法、百鍊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到了南北朝已經演變成更加高明的灌鋼法,令鋼鐵的產量大幅度上升,以滿足當時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求。 發展到了唐朝,鋼鐵已經普遍普及了。大多數的鐵匠都能掌握灌鋼法這門技術,使得鋼鐵的產量得以提高。 這是中原王朝對面異族最大的依仗,一旦落到異族之手,大唐的優勢將會弱化到冰點。 李世民自豪的說道:“我大唐有着發達的技藝,而異族有嗎?他們連冶鐵都不會,他們用的武器還是前朝的,甚至還有一部分是青銅武器,穿的是皮甲,我大唐冶鐵技術他們是望塵莫及,我們的軍隊穿鐵甲,用鐵兵器,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與依仗,但若這些技術落到他人手中,我們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倭國置於東海中心,既無外憂,也無內患,他們要這些冶煉技術做什麼?無非是利其兵器,堅其大盾。” “倭國人很不容易滿足,那什麼聖德太子還曾入侵遼東三國,若是得到我大唐的技術,野心也會膨脹。” “倭國人說得比唱的還好聽,哼,還問朕要造船的技術呢。其野心昭然若揭,朕又如何不知?” 李世民笑了笑,頗爲自得的在心中唸了一句:“還好遇上的是我!” 長孫無忌道:“陛下,倭國人每次進京都帶無數財寶,可到陛下手中的寥寥無幾!臣懷疑他們用來收買一些不忠不孝之徒爲己用。” “嗯!”李世民點頭,此事秦風亦曾與他提到過,而且還給了藥方。 “要查不難。” “哦?”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均是詫異了起來,他們都是頂尖的智者,都在爲此事糾結,因爲已經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層面,他們都在想辦法。 “誰爲倭國人說話,就知道誰與倭國人有交集了。” “這……”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臉上陣陣發熱。便是魏徵也不得不說一聲服氣:“陛下聖明,臣等想得複雜了。” “你別恭維朕,這是秦風那小子說的,他給朕的辦法是:因此而順藤摸瓜,一抓一個準。哈哈,我就說嘛……我的眼光還是可以的。”說到最後,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戀了起來。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面面相覷,四人都知趣的沒有說話,他們這個主上算是難得的英主,值得爲他付出一可。但是有一點卻讓人至始至終都接受不了:特別自戀,時不時的就會誇自己幾句,讓他們都爲之臉紅,當事者卻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樣。 其實對於秦風的辦法,李世民也不得不暗自讚歎,心想:秦風這小從就是與衆不同,能幹他人所不能幹之事,往往能夠用簡單的辦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就比如這次對付天網,細細想來,他的辦法其實也不復雜。他利用那筆足以讓任何人動心的財富作餌,以裝修之名將天網逼得不得不冒險出面,而後,借房遺愛、杜荷亂對於心志,讓對手陷入自我懷疑、自我驚惶而不能靜心思索,於是,天網一下子就上了大當,讓他秦風一網打盡。 秦風的種種佈局,並不深奧也不高明,只要知曉經過就能參透問題,可偏偏這不深奧也不高明的佈局卻取得了奇效。 “最簡單的辦法往往是最實用的,因爲簡單所以能夠讓人忽視,因爲簡單所以纔有出人意料的奇效。反之事情越複雜越會引人在意,如此反而失去了因有的效果!”面對大家那窘迫的模樣,早已讓秦風練得從容不迫的李世民得意的理解着,並從容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經那小子一提,在朕看來計策只有成功與否,沒有簡單複雜之說reads;。能否達到目的的計策,就是絕妙的計策。” 房玄齡眼中盡是讚賞,長嘆:“陛下說的不錯,不是他想的簡單,而是臣等想的複雜了,反而忽視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