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竭盡全力,無力補天!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京城博物館。
坐落在京城西,復興門外。
是大夏,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館內的文物藏品,據說多達近十三萬件。
而今天。
博物館外,更是人聲鼎沸。
都是排着隊,等着去博物館內參觀的遊客。
隊伍排得很長。
保安拿着大喇叭有些無奈的大喊。
“注意秩序!”
“等不了的就別排咯!”
“再排兩個小時,也不一定能進得去。”
“但再過兩小時,博物館就閉館嘍!”
博物館外,滿是旅客的不滿的抱怨之聲。
“人怎麼能這麼多啊!我好不容易從天府州,來得京平,連個展都看不上?”
“都是來看大明展的唄,大夏電視臺的那個節目,把大明朝一下子就推廣出去了,網上多了一堆的,大明歷史粉,還有粉崇禎的!京城博物館,又趁着這個時間段,推出大明崇禎文物展,自然來了一堆人,這次展覽,據說要展出崇禎時期,還有大明年間的各種文物!”
“對,我也是衝着這個來的,否則,誰願意在這兒這麼排隊啊!遭老罪咯!有這個時間,我去牛街喫小喫不香嘛!”
“誒……我看官博上說,本次展覽甄選館藏明代各種精品文物百餘件,尤其以明朝末年文物爲主題,以實物展出和數字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爲觀衆呈現了皇家敕造、民間捐制、文人情懷等多種風格與類型的展品……但最重要的是,這一次的展品中,將第一次展出“崇禎遺詔!””
“真的假的?崇禎遺詔不是一張紙嗎?能保存到現在?沒風化?”
“宣傳是這麼宣傳的,好像是電子版本……聽說那遺詔,最開始在江陰,江陰屠城之後,清軍掘地三尺,也沒有把那遺詔找出來……後來清朝,民間造反時,每次民間起兵,領頭的人,就說得到了崇禎遺詔,故起兵反清,以光復大明……但是每一次拿出的遺詔都不一樣,所以流傳的遺詔也有好多版本……也不知道博物館展出的是哪一版!不管怎麼樣,老子今天一定要進博物館!”
……
博物館外,排隊的隊伍裏。
一個青年,戴着鴨舌帽和口罩,聽着身後,人羣的議論聲,半垂着眼簾,神色詭異。
“崇禎遺詔”……自己當時託付給了閻應元。
但是自己回來後,得知了閻應元的結局……拒不投降,戰死江陰!
那封遺詔,也不知道,會流傳到哪裏。
林珏在人羣裏幽幽的一嘆。
因爲他的打扮。
周圍的人,自然沒有認出他。
但是因爲預約博物館展覽的時間,不算提前。
所以林珏也得排隊。
但是他已經排了幾個小時,應該馬上,就可以進展館了。
沒有什麼特權。
在這種人流量下,崇禎皇帝復活,從地底下爬出來,想進展館,也得排隊!
又過了半個小時。
林珏才成功進入博物館。
大明末年,崇禎主題的展館。
在博物館的二層和三層……
好幾個展廳,都羅列了大明朝末年的各種文物。
展廳裏,遊客同樣絡繹不絕。
但是至少比博物館外,排隊的長龍,要好上不少。
展廳裏,擺放着各種文物。
各式各樣的精美瓷器,玉器,書畫,宮燈,刀劍,衣袍……
每一件文物下,都有小字講解。
林珏在展廳裏逛着。
看見了曾在乾清宮裏,見過的同款宮燈。
看到了展出的大明龍袍,似乎和自己當時假扮崇禎時,穿得那件龍袍,是同一款式。
還看見了,被人羣圍住的那封——崇禎遺詔!
斑駁的紙張上,墨跡力透紙背。
似乎彰顯出了,那位帝王,最後的不甘。
但是林珏一眼就看出,那封遺詔是假的。
崇禎寫遺詔的時候,筆都握不穩了。
其中的某些字句,也不對。
但是林珏也沒有說什麼。
因爲展覽方很誠實的在展覽的遺詔下面,標註着——此遺詔爲清初期,民間儒生謄抄……
或許在那個大明覆滅的年代。
有仍然想着,大明中興的儒生,真的看到了那封遺詔,隨後幻想着崇禎當時的心情,把這封遺詔,謄寫了出來……隨後,這封謄寫的文稿,流傳到了後世。
至於遺詔的原版……
到底漂泊到了哪裏,還是否存在世間,沒有人知道。
林珏最後,停步的地方。
是一個沒有幾個遊客駐足欣賞的,博物館展出的“崇禎畫像”。
但是林珏養着脖子,看着那副畫像,卻怔怔的有些出神。
畫像裏的崇禎皇帝。面白,眉眼柔和,但是眼神帶着一股深深的疲憊。
比崇禎元年的白衣少年郎要老很多。
但比崇禎十七年,那憔悴的模樣,又要好上不少。
好像是崇禎第六年,畫師描畫的畫像。
那一年。
大明頹像已顯端倪。
天災已經不斷,變法受阻……一切似乎還可以挽回,但是又似乎積重難返……沒人知曉,王朝的未來。
而就在這時,一個幽幽的聲音,從林珏的耳邊傳來。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但崇禎皇帝,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後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裏面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竈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直說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但《明史》也批評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這個論斷,倒是也不苛刻。雖然早年,他決定的諸多變法,極富創造性,又大膽……但當到了王朝末期,他的脾氣,又無法抑制……政策朝令夕改,殺了很多大臣!”
“當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曆、天啓之後做了皇帝,大明內部已腐敗不堪,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饑荒,大飢,大疫……人相食,路白骨!”
“數次落跑,爲的也不是自身苟活,是爲了再試着挽救大明朝,但是到了最後,也僅能留下一紙遺詔,跳下城樓。”
“竭盡全力,但是卻終究是無力補天!一個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令人感到震撼,思緒萬千啊。”
林珏轉過頭,看向身邊說話的人。
那是一個六十來歲,帶着帆布帽,穿着黑色中山裝的男子。
林珏挑了挑眉。
“你沒說你也會來!”
“你也是排隊進來的?”
那個男人愣了一下,但是很快點了點頭。
“排隊來的,沒走什麼特殊通道,只是提前得知了消息,預約的早,所以進來的世間也比先生早了一些。”
“先生歸來,總要見見!不知下次先生,又要去往什麼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