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晴空!
看着遠方的火焰,那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美的赤紅大火。
而在火焰之下,有人正在向着京城大門這裏走來。
是之前那個青年……于謙記得他的名字——林珏!
……
保衛京師之戰,像是一場短促而又令人疲憊的夢。
瓦剌退散的時候。
于謙披着鎧甲,看着遠處赤紅的夕陽,打在自己身上。
京師城外,屍橫遍野。
瓦剌大軍,丟下數萬屍體,遠遁逃竄……
火器的硝煙味和血肉的味道,混雜在一起,讓人作嘔。
于謙在夕陽下,斑駁的城牆前,舉起了手。
他振臂高呼。
“京城守住了!!!”
“各地勤王軍,追殺賊寇,不把他們驅除出紫荊關,誓不迴轉!”
迴應他的,是大軍的憤怒的喊殺聲。
但是京城保衛戰結束之後。
他沒能再見到那個叫林珏的青年。
只是從西直門的守軍那裏聽說。
昨晚有一個身影,騎着一匹黑馬,從德勝門殺來,手裏搖曳燃燒的火旗,帶領軍心渙散的西直門守軍,奮勇還擊……
同時,他還收到另一個消息。
正統皇帝,在瓦剌大營,死亡——被人削肉剔骨,凌遲斷頭……
此事的最終結果,就是瓦剌大軍,在十月末投降,瓦剌首領,脫脫不花,單獨遣使進貢議和。
但因爲英宗之死。
瓦剌來使被斬!
大明邊關,徹底斷絕和瓦剌往來……
而於謙,也終於,褪下了身上的鎧甲。
京城,因爲和瓦剌大戰的勝利,全城張燈結綵。
皇宮裏,也一片喜氣祥和。
坐在龍椅上的景泰皇帝,看着于謙,眼神崇敬!
當着羣臣的面,加封于謙爲少保!
于謙看着滿朝的喜氣洋洋的文武,卻只是抱拳一拜。他想起了京師城外的屍山白骨,永遠長眠於地下的大好兒郎。
“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本來一片喜氣的朝堂,因爲于謙的這一番話,氣氛一下降至冰點。
不過於謙不在乎。
京城保衛戰之後。
他的想法,和之前,又有了不同……他不僅想要天下百姓,都能喫飽飯,穿上衣。
他還要大明所有的百姓,終生不受戰亂之苦……而這,比在河東,中原,種田修壩,更難,要勞心勞力,要得罪很多官宦勳貴,甚至會被帝皇忌憚。
但是無所謂……沒關係的。
國家興亡,他已決心,要擔在肩上!
他要做,救時宰相。
他不怕做被孤立,甚至極有可能,不得善終的權臣。
往後的八年。
他繼續勞心勞力。
只要對大明有所裨益的。
他都願意去做。去操勞。
朱祁鈺和孫皇后不和;于謙,費盡心力,創建團營制。改制軍隊。
御史因爲朱祁鎮身死懸案彈劾于謙;于謙,來回奔波,從瓦剌那邊贖回,被俘難民。
景泰皇帝,廢掉自己的太子侄兒,立自己兒子爲太子;于謙收回邊關的,八處城鎮。
新太子七歲離奇早夭;于謙平定湖廣叛亂。
他像是大明朝的免費義工,卻漸漸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他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很多人。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還有其他各種閣老,權臣,他的行政,挖斷了太多權貴者的財路。
但是沒關係,大明國力,在漸漸恢復,百姓過得漸漸好起來——這就足夠了。
再孤獨,也無妨,他可以靠着剛硬鐵骨獨力支撐。
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
直到,景泰八年。
當年,在京城危難之下,被自己推上皇位的景泰皇帝,突然病重,不能上朝。
皇儲未定。
剛剛穩定了幾年的京城,眼看着又風雨欲來。
多年前,正統皇帝,英宗身死瓦剌的懸案,被御史們,再次拿到檯面上。
自己回家的途中,甚至都聽到有人小聲的討論自己。
“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
于謙知道,剛剛穩定的大明朝,又有暴風,在暗處醞釀。
而同一時間,京城內,大雪飄飛,京城一夜之間,白茫茫一片。
爲了壓制京城將起的驟風暴雨。
于謙和其他幾位大臣,決定,必須早立皇儲,以平風雨。
沂王,朱見深,就是最好的人選。
而就在這一時間。
有人敲響了他那寒酸院落的家門。
風雪天。
于謙,再一次見到了那曾經,讓他印象深刻的青年……林珏。
這幾年來,他時常回想起這個青年,覺得他如果當年沒有忽然消失,這八年來,或許自己在京城之內,能多一個忘年交。
雖然自己懷疑這青年,是當年,刺殺英宗的真兇,但是他還是願意給這個青年,一個機會。
希望把他引薦入朝廷。
這個青年,實有賢才,可擔大用……
可僅僅一天之後,那青年又消失了,與此同時,京城發生更古未有的兇案……一天之內,十八位朝官,三位富商被殺……京城死亡四百餘人。
朝廷上下,皆驚懼膽寒。
幸虧兇犯,已被伏誅。但兇犯屍身起火,不得兇犯真實身份,此事最終,又成懸案。
但于謙,卻在心中,已經知曉了兇犯的真實身份——林珏。自己見過兩次的神詭的青年。
京城鬼面懸案一個月後,景泰帝因病駕崩。
于謙預料的暴風驟雨,並沒有席捲京城,因爲醞釀暴風驟雨的人,都死了……在那場鬼面懸案中,被殺的,似乎都是自己的政敵。
朝堂上,連彈劾自己的御史都少了。
就連,平常最喜歡彈劾自己的那幾個御史,看向自己時,眼神都帶着驚恐。
于謙對此,不發一言。
新皇剛剛登基,但尚且年幼。
大明朝,還有太多的事,需要他處理。
就這樣,又是八載……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爲思親。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這八年,于謙覺得更加孤獨了……
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女兒也因病而逝。
只有一個兒子,還在外當官,但是當的只是邊關小吏,沒有受到他這個父親,半點餘蔭!
不過還好。
新登基的小皇帝,把他視爲老師。
很信任他。
他也一天天看着新皇長大,眉眼間,越發的英氣。
他不像他父親,正統皇帝,那般羸弱。反倒是有幾分永樂皇帝的氣質。
只是隨着新皇的長大。
于謙,也看到了,這位成化皇帝,對於朝堂大權的渴望和野心,以及對自己……越來越重的忌憚。
同時,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弱了!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該是自己告老還鄉的時候了……他想念家鄉了,想念家鄉可以撈魚的池塘,想念白牆黑瓦,甚至想念錢塘的陰雨連綿……
他數次上奏,請求還鄉,但是成化皇帝都不肯應允……直到,他在朝堂上,咳出血來。
他看見,龍椅上的皇帝,神色緊張,但是似乎,又隱隱約約的暗自鬆了口氣。
他搖頭笑笑……第二日,終於坐上了,回家鄉的馬車。
家鄉陰雨連綿……郭乾那個傢伙,竟然也辭了官,跟着他一起去錢塘!甚至甘願當一個馬伕。
他看着那個也兩鬢斑白的武夫,只能無奈的搖了搖頭。
在錢塘的時間,過的很快。
眨眼兩個月已逝……錢塘正值雨季,他沒能看見家鄉的太陽,倒是總能聽到,雨大竹葉聲……聽郭乾說,邊關女真異族,最近崛起。
他決定在最後的時日,再寫一篇邊關的奏疏。
那一天,奏疏寫了一半,門外,傳來郭乾的扣門聲。
他讓郭乾進來……卻在郭乾的身後,又看見了那個叫林珏的青年。
十六年過去。
那青年,容貌半點未改,還和當年京城西直門外,一模一樣。
他莫名有些生氣,卻又很是高興……精神恍惚間,他說了很多話。也聽那個叫林珏的青年,講了很多……他說大明還有三個甲子,是自己爲大明朝,又延續了兩百年國祚。
他說,自己後世有人!但大明還是會亡……自己則說,當爲則爲……
恍惚之間,他的意識越發昏聵,最後什麼光亮都看不到了。
最後,他似乎,又回到了兒時。
變成了幼時模樣,穿着粗布麻衣,腰間別着竹簍,要去河裏抓魚。
可就在這時,一隻手,抓住了。
他回頭望去,卻發現,是家中,一直供奉的神像……不,不是神像,是活着的文天祥。
他怔愣了一下,卻只是聲音嘶啞的喃喃開口。
“是您,來接我了?”
牽住他手的文天祥,擡起手,卻只是拍了拍他的頭。
“這一生,可覺辛苦?若重頭再來一次,還願意如此嗎……”
幼童的于謙,咬了咬牙,之後堅毅的點了點頭。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晴空……文丞相,我這一生,應做之事盡做,當爲則爲,我不後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