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招安

作者:左茂行
三水縣是廣州府下面的大縣,離廣州很近。天地會輕取三水縣,廣州官場震動。得知天地會的頭目是楊烜,兩廣總督徐廣縉不敢怠慢,撥出兩百綠營、五百民團前往平亂。

  徐廣縉是個文官,能當上兩廣總督,也頗有過人之處。他精明幹練,善於鼓動民心,對官場形勢把握得非常精準。

  這一次,英軍兵臨廣州城下。他賭上官場前途,動員了十萬民團,企圖依靠羣衆的力量對抗洋人。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對抗,徐廣縉逐漸佔據了上風。

  此時的歐洲,接連經歷1847年經濟危機、1848年工人革命。英國作爲世界第一大國,亦深受重創,無意在東方發動新的戰事。

  徐廣縉冒險對抗洋人,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使他威望大漲,也使他變得頗爲自負。

  在他看來,楊烜乃名門之後,被逼造反只是因爲父親被教民誤殺。只要官府安撫得當,楊烜一定會就坡下驢,接受官府的招安。

  況且,楊烜刺殺教民惡霸,百姓都把他看成是英雄。楊遇春才死了十幾年,名聲卓著,門生故吏遍天下。如果貿然誅戮楊烜,一來得罪民間,二來得罪楊遇春的部屬。

  徐廣縉一向視民心爲做官根本,自然不敢誅戮楊烜。他派兵前往三水縣城鎮壓民變,給前線官兵一個奇怪的命令:以撫爲主,避免強攻,尤其不得傷害楊烜性命。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模棱兩可的態度,爲楊烜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十分必要的保護。

  三水城內,負責城防的人是楊田。楊田是楊烜的家丁,自小陪伴楊烜長大,祖父是楊遇春的親兵。

  跟着楊烜造反後,楊田內心深處的血性也被激發了出來。他雖然才略一般,卻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楊烜把兵權分給楊田代理,還是很放心的。

  楊烜攻下三水城第五天,官軍纔來到三水城外,紮下營壘。

  總督主撫,前線官兵也不想打仗,毫無戰備,任由使者入城招安楊烜。

  楊田心高氣盛,主張一鼓作氣打垮城外的官軍。他說:

  “大帥,官軍廢弛已久,戰鬥力低下。據咱們派往城外的斥侯講,官軍紀律敗壞,所到之處雞犬不寧。綠營兵自恃是正規軍,指使民團搬運軍械糧草。民團自恃人多,又多是廣東本地人,與綠營離心離德。

  “綠營軍官作統領,不能調和兩部矛盾,反而偏袒綠營欺負民團。兩者同牀異夢,若咱們集中兵力打擊綠營,民團肯定會作壁上觀。

  “這兩天,綠營和民團爭相在城外抓取壯丁,挖壕溝,設營壘。官兵爭相在城外商鋪搶劫,甚至爲此大打出手。百姓們都說,天地會來了秋毫無犯,官軍來了雞犬不寧。

  “如今官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若大帥許我挑選一支精兵,出城衝擊敵營,必能一擊得勝。”

  自從楊烜入主三水城後,屬下開始不約而同地改稱他爲“大帥”。這個稱呼比至臻堂裏的“白扇”好聽多了。

  楊田同樣對天地會沒有好感。在他的樸素認知裏,要不是受天地會牽連,少爺不會入獄,老爺不會慘死,楊家也就不會捲入滿漢之爭。

  如今少爺不得已扯旗造反,楊田是楊家的忠僕,自然要誓死追隨少爺。

  但楊家聲名顯赫,屈尊加入天地會,豈不有辱先祖威名?

  令楊田意外的是,楊烜並不同意襲擊官軍。他說:“官軍有七百多人,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卻在城外紮營,既不叫陣,也不圍城。由此可知,官軍志在自保,無意攻城。

  “咱們目前的優先工作是募兵、籌餉,官軍在城外不着急,咱們在城內也不要急。等咱們募足了兵,籌足了餉,再考慮打擊官軍的事。”

  楊田頗感疑惑,主公敢造反,怎麼就不敢面對面打擊官軍呢?官軍雖然佔有優勢,但他們紀律廢弛,不足爲慮呀!

  猶豫了半天,楊田終究沒敢問。

  楊烜見狀,便解釋道:“咱們雖有了幾百兵馬,但一切都是草創,人心未附。若咱們貿然出擊,若一不小心吃了敗仗,就會動搖軍心,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人就可能脫離我們的隊伍。

  “咱們羽翼未豐,凡事都應慎重。若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得貿然出擊。你這種急躁的心理,要不得。如今你作了軍官,手下統領幾百個士兵,更要格外注意,凡事都要沉得住氣。”

  楊田信服,只得照辦。他帶着士兵日夜巡視各處城門,防止官軍攻城。

  楊烜則在城內好整以暇,好酒好肉地招待徐廣縉的使者。

  那使者受徐廣縉所託,一心想招安楊烜。見到楊烜後,他開門見山說道:

  “楊公子,制臺大人仁慈多恩,又一向欽佩楊遇春,一定會想方設法爲您開脫罪名。您是忠良之後,何必與天地會這些三教九流之輩來往呢?

  “實不相瞞,制臺多次囑咐我,說只要楊公子肯棄暗投明,他一定會說服皇上寬宥公子,保舉楊公子做個體面的官員。”

  這是什麼談判?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底牌?

  楊烜心裏感到好笑。這個徐廣縉與洋人較量佔據了上風,顯然有些飄了。

  他假裝接受官府招安,卻獅子大開口,說道:“兄弟,我也說句老實話。我此次路過廣州,原本是想去福州投奔我的叔父楊國楨,去他那某個差事。

  “要是徐制臺能賞我個官做,我也不用去福州求我叔父了。我祖父是昭勇侯,我父親又在廣州慘死。徐制臺要是有點良心,就得讓我做個‘總兵’或者‘道員’。”

  使者大驚。

  滿清“總兵”爲正二品武官,官在提督之下,負責鎮守各省要地,全國一共才八十三個編制。

  “道員”爲正四品文官,官在按察使之下、知府之上,全國一共才九十三個編制。

  “總兵”和“道員”都是朝廷名器,必須經皇帝旨準方得上任。

  楊烜一介白身,年輕時捐了個“生員”的功名。他佔了三水城,開口就要“總兵”、“道員”,就是兩廣總督徐廣縉也不敢輕易答應呀。

  使者見楊烜獅子大開口,支支吾吾的不敢應承,推說要向上峯請示,再回復楊烜。

  楊烜臉色一變,說道:“我父親被教民害死。據我查證,此事表面是教民作崇,背後實有廣州將軍穆特恩指使。徐制臺若有良心,就應當徹查我父親的死因,參劾穆特恩。

  “若徐制臺能把此案的罪魁禍首穆特恩繩之以法,若能把我父親的冤情洗刷乾淨,我甘願投降徐制臺,任由徐制臺發落。”

  廣州將軍穆特恩和兩廣總督徐廣縉都是從一品的大員,表面上看似平級。

  但穆特恩是滿人親貴,是滿人中少有的猛將,頗受道光皇帝倚重。徐廣縉只是一個漢族文官。這裏面的親疏內外一目瞭然,也使得穆特恩的地位隱然高於徐廣縉。

  徐廣縉這個官場老狐狸,怎麼可能會爲了楊烜而得罪穆特恩,進而得罪滿洲貴族呢?

  談判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使者要走,楊烜卻一再挽留,把他軟禁在三水城。

  楊烜儘可能顯示出願意談判的誠意,騙他說要接受招安,卻盡提一些不可能實現的要求,令使者摸不清楊烜的真實態度。

  廣州城內外,接二連三的新聞引爆了輿論界。

  楊國佐身爲名將楊遇春的長子,卻被教民害死。楊烜爲父報仇,先是大鬧教民營,繼而起兵造反,攻佔三水縣城。

  縱觀大清兩百多年曆史,這些新聞都堪稱絕無僅有。

  尤其是,楊烜放出風聲,聲稱滿人廣州將軍穆特恩參與教案,自己起兵造反只是爲父報仇。這使得整件事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也使楊烜獲得時人的同情。

  滿漢之爭乃是滿清官場禁忌。楊烜造反背後牽涉到滿人親貴,使兩廣總督徐廣縉不得不付出十二分的小心。

  城外官軍不敢貿然進攻三水城,頓兵城外無所事事。

  楊烜趁官軍無所作爲,派蘇三娘在城外西江上收集船隻,招募船伕,籌建水營,活動十分頻繁。

  官軍缺少戰船,只當作沒看見,夜夜笙歌,以禍害鄉里爲能事。

  楊烜一邊與使者虛與委蛇,一邊加緊募兵、籌餉。

  一個意外之喜是:廣州至臻堂總部派來了兩百援兵,由“白扇”陳虹統領。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