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單級入軌的“飛鏢X” 作者:未知 四號航天組裝車間是最早建成的組裝車間之一。 祕密工程當然要低調,所以唐超就沒有把它安排到一號組裝車間,而是扔到了四號車間。 一號組裝車間是最大的那間,是用來組裝火箭的。 公司目前最小的火箭也有40多米長,在研的超重型火箭更是會達到80米,當然要用最大的。 不過那邊先不說,四號車間這邊就有足夠的熱鬧可看。 進入了真正的車間範圍,入眼一片潔白,就跟他們身上的防靜電服一樣。 各種設備分列其中,多而不亂,很多穿着同樣防靜電服的工程師在忙碌着。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面前的飛行器,它被諸多腳手架、天橋、移動梯、機械臂圍在中間,它上白下黑,有一股航天飛機內味,但整體比航天飛機扁平一些,看起來更加凌厲,更加科幻。 這就是領航者公司即將完工的首艘軌道穿梭機。 或者說單級入軌飛行器、太空飛機都行。 它現在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個代號,叫“飛鏢x”。 咳,因爲它用的發動機就是t-1“飛鏢”環塞液體燃料引擎。 這架航天飛行器的一切基礎,都在那六臺發動機上,所以唐超乾脆就用發動機的名字給它當代號了。 至於它的定位,怎麼說呢,雖然很多人都想叫它“空天飛機”,可它根本不是。 因爲空天飛機是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是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高度結合的飛行器。 而“飛鏢x”無法進行航空飛行,最起碼是無法進行長時間航空飛行的,因爲它上邊裝的是火箭發動機。 火箭發動機大家都知道,各個都是油老虎……不,各個都是油鯨魚。 哪怕燃料可以佔到飛行器起飛重量的90%,也就幾分鐘、十幾分鍾就完事了。 這點時間對於大氣層內的航空飛行器來說堪比一哆嗦,也就剛剛起飛的程度。 這時候人家一問:“開始了嗎?” 你說:“已經結束了。” 這多尷尬。 不過相對於傳統的航天飛機,“飛鏢x”也有自己的優勢,並且優勢巨大。 要不然唐超也不會拿出來當過渡航天器使用,順便釣釣魚。 張立言也不會爲了它寧肯熬禿頂,然後等它快完工的時候激動的不能自已。 傳統的航天飛機只有美瑞肯和死去的白熊有,但是它們都需要輔助火箭送上去,僅靠它們自身的能力是不能入軌的。 白熊的就不說了,“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純粹就是靠火箭送上去的,而且沒服役過,只進行過試射。 它自己在起飛階段不發力,而把它送進太空的火箭就是傳說中的“能源”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100噸。 美瑞肯的航天飛機就多了,並且都執行過實際任務。 它們還說自己不靠火箭,只需要掛一個燃料罐,全程使用自己的發動機就能飛向太空。 可它使用的外掛橙色燃料罐比自己都大,它自己就像依附在燃料罐上似的,更別說它還掛了兩枚固體火箭推進器,每枚推進器可以產生1500噸以上的狂暴推力。 所以說什麼靠自己,聽聽就好。 不過不管是白熊的還是美瑞肯的,都已經退役了,現在是第二代航天飛機的天下。 哦,可能的,未來的天下。 因爲第二代航天飛機都在試驗,還沒有正式服役。 第二代航天飛機縮小了很多,基本都是無人的,直接放到火箭的頂端就可以發射上去。 說到底,還是藉助了外力。 唯一可以靠自身發動機上天的,只有傳說中可以重複使用、無人式,單級入軌的太空飛機“冒險之星”……的二分之一縮小比例原型機——x-33。 這種太空飛機可以在發射臺上起豎發射,然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 可惜,這架代號爲“x-33”的技術驗證機並沒有起飛過,最後的進展定格在了95%的零件製造和75%的組裝上。 然後,因爲技術問題下馬了,又爲航天愛好者留下了一個大坑。 如果“飛鏢x”能成功,那真的,絕了! 絕對會成爲地球航天曆史中絕無僅有的成就。 領航者之前的成就,怎麼說呢…… 辦比賽,他們的獎金不是國際上最多的。 論火箭,幾十年前就出現過更大的了。 論月球探測器、月球車、採樣返回,也不是世界第一。 五十噸的月宮二號,雖然噸位大,但真的沒有太多的突破,就一個大型登月艙,還是不帶人的那種。 所以自己公司的單級入軌飛行器就要建造完成了,張立言的激動,一點都不摻假。 張立言帶着唐超在“飛鏢x”裏進進出出,又繞着它上下左右的轉了好幾圈,介紹了一個十成十。 唐超也笑呵呵的聽着。 只不過這些多是做給外人看的,因爲今天的場景,他在坎星的時候已經經歷過了。 現在想想,以坎星的時間來算,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時間啊,真是讓人唏噓。 最初看到這種航天飛行器的時候,他跟張立言一樣激動。 但是現在坎星幾年過去了,甚至不久之前他剛跑了一趟坎星的“月球”和“火星”,獲得了黑科技一樣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和納米機器人技術,對於眼前這玩意,他還真有點看不上了。 當然,能在地球,尤其是在自己的公司裏看到它,唐超還是很高興的。 這代表着地球即將迎來一個新的航天時代,一個把載人航天從頂尖的專業化下降到大衆化的時代。 單級入軌飛行器的貨運能力極其拉胯的,運載能力一般只有起飛重量的2%,甚至更少。 想不分離任何東西就把貨物運到太空,只是因爲早期火箭分離的時候容易發生危險。 但是隨着人類的科技實力越來越高,安全的分離不再成爲問題,那麼整體入軌就沒什麼必要了,還是關鍵時刻拋掉死重的回收式火箭更香。 因爲它們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5%左右,並且貨倉容易造的更大,能輕易運載大型設備。 當然,那是對貨運來說的。 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不扔掉任何東西的飛行器看起來安全。 這種飛在天上,還要進入太空的東西,掉個渣都心驚膽戰的。 更別說扔掉那麼大一截,甚至要扔兩三次了。 甚至還有一些精密設備,這種水平起飛和降落的飛行器“安穩”的一批,這個“穩”字,對於它們相當重要。 介紹完了完成度達到97%的“飛鏢x-1”,張立言又帶唐超看了看後邊的“飛鏢x-2”,2號試驗機的組裝完成度達到了38%,零件也造出來了45%。 或許等1號試驗機可以做入軌測試的時候,2號試驗機也就造的差不多了。 廠房裏的所有人都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