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亮招(月票雙倍,我要!)

作者:晴了
李治點了點頭:“嗯,不少,不過,罵俊哥兒你的,大都是那些個老儒生,年輕的大都是站在您這一邊的,這兩日,大唐日報可是天天都脫銷啊,我府裏邊訂的三份報紙,全給他們給瓜分得一乾二淨。不過俊哥兒,今天我可不是光是來你這兒溜達的,最主要就是父皇這幾日一直在忙着處理政事,沒法抽空,所以讓我來問問你,你那上面提的考試改革到底要整麼改法。不過,我父皇可沒讓我這麼說,只是讓我自個悄悄問問您,不過,我信得過俊哥兒,就直接把話給挑明瞭說。”

  我身形一頓瞅了李治一眼,大唐的科舉制度,我已經插過手了,比如我婆娘的提議的科舉糊名制,撰抄制,它們已經試用了兩次,效果不錯,不過,李叔叔看樣子覺得還不夠,好幾次都跟老爺子提過,科舉制度不能完全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就算完事,還得改進。

  李叔叔不讓我爹來問我,而讓李治來問,看樣子,李叔叔希望這事能讓我跟自己的徒弟好好地交個底,畢竟都是年輕人,我還是李治的老師,說話至少要比蹲我老爺子跟前自吹自擂隨時擔心捱揍要隨便得多,很多話,我可以跟李治說,跟我的婆娘說,跟我的兒子女兒說,但是,在長輩跟前,總會有所保留,第一,出於尊重,第二,出於忌諱。

  李治這麼一說,我倒還真不好隨便便兩句話把他給忽悠回去了。“這說起來,可就多了,不過,爲師倒先要問問你,我大唐取士,爲的是什麼?爲的是讓這些考取了功名的士子繼續做學問,還是想讓他們爲國家,爲朝庭,爲百姓效力?”我坐了下來,很嚴肅地向李治問道。

  “爲我大唐江山社稷效力。”李治想也沒想就答了我的問題。“嗯,很好,那我想問問,就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一個縣有百姓兩萬戶,你去當了縣令,你就得需要知道一個百姓一年需要多少米糧才能得心餬口,當地的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若是遭了災害,需要多少糧食米麪纔可以救急,當地出產什麼,缺什麼……”十七八個問題全丟了過去,李治當下就傻了眼,吭哧半天:“俊哥兒,您說的這些個,治確實答不上來,可跟科舉改革能有多大的關係?”

  ---------------------------------------------------

  我聽了這話,不由得搖頭嘆氣,這根牆頭草還真是沒長大,連這裏邊的道理都分辨不出來。李治似乎也有所悟,不過,他依舊是一副死腦筋:“俊哥兒,您說的這些,咱們大唐的常科不也還開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嗎?”

  唐代的科舉考試分爲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皇帝特旨召試,即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不定期考試,科目往往臨時設置,比較常見的有直言極諫、賢良方正、博通墳典、軍謀宏遠等科,目的在於如求急需的人才,平民及官吏皆可應試,還可以一試再試。考中後,有官者升遷,無官者由吏部授官。

  “我告訴你一件事,爲什麼考中之後,還需要做銓選?”我斜了一眼李治,慢條斯理地言道。

  常科以明經、進士二科最爲重要;明經考試的內容有貼經、經義、時務策等,以貼經墨義爲主,着重儒家經典的背誦;進士考試的內容在高宗前僅爲時務策,後來加試雜文,即詩、賦等等。經義全賴背誦,詩賦則需發揮,因此,中明經易,中進士難。明經及第比例爲十分之一二,進士及第比例爲百分之一二,相差懸殊,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進士及第雖難,但及第後卻易於升遷,時人稱之爲“登龍門”。而銓選更是大唐先擇各位考上的士子的殺手簡,重中之重的一個項目,也就是在你科舉考試通過後,僅取得進士及第或明經及第的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過吏部銓試,才能釋褐授官。

  故吏部試亦稱“釋褐試”。唐代銓選按文武兩途,分別由吏部和兵部執掌。吏部銓選主要以身、言、書、判選人。身指體貌豐偉,言指言辭辯正,書指書法遒美,判指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則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樣,則先取才能。

  李治挑挑眉角:“我怎麼不知道,銓選怕就是擇其優者以爲官吏嘛。”

  “你知道就好,那我問問你,考中之後,過釋褐試者能有幾何?”

  “十之三四之數吧。”李治砸了砸嘴,唐代的科舉制度,遠遠比後世明清的科舉制度要高上一籌不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取士重其德行,凡是風評差者,德行有虧者,就算你在考試的時候文采做得跟花兒似的,照樣不會取你。

  正是因爲這樣的制度,才得以讓初唐之時的吏治極爲清明,特別是在李叔叔的貞觀和李治的永徽年間,更是如此,作官者都一向以德虧爲辱,德行有虧者,別說做官了,上哪都受唾棄,就算是大唐的商人,至少在明面上同樣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惡行。

  不過唐宋以後釋褐試這種審查制度卻消亡在了歷史上河當中,釋褐試按現代人的口語來說就叫道德調查,品德不好,德行有虧的人,那是肯定不會讓你做官的。當時,以大唐律共有五百零二款,條款分明,本來諸如“刑不上大夫”這一套,在唐朝的實行,是非常嚴格的,李叔叔就曾經有著令:州縣論死三覆奏,京師五覆奏。獄已決,尚芋然爲徹膳止樂。至晚節,天下刑幾措。這也就是說,正規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輕易殺人的,特別是朝臣,一定要皇上親自斷定是否該殺,而且要反覆三到五次;殺一個大臣,“罪在朕躬”,按規定,皇帝本人還“撤膳、止樂”,以懲罰自己。所以直到貞觀未年,除了謀反之罪,李叔叔沒有因爲其他過錯而處死過任何一位大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本站即將關閉,請

  ,截圖二維碼識別即可!

  我們的APP即將更換版本,請

  ,截圖二維碼識別即可!

  請

  ,點擊圖片即可下載,如果無法下載請截圖後識別二維碼O(∩_∩

  請

  ,點擊圖片即可下載,如果無法下載請截圖後識別二維碼

  本站即將關閉,請

  ,截圖二維碼識別即可!

  我們的APP即將更換版本,請

  ,截圖二維碼識別即可!

  喜歡初唐房二傳請大家收藏:初唐房二傳搜讀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