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不動聲色 徐徐誘之

作者:紫月藍冰
至於此時在場的武將,大都已感到自己的末日將臨,但又不能溢於言表,只能深埋心中。

  這些秀才們呢,作爲讀書人,本應該發出理智的聲音,警醒上位者理智決策,而不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以毀廢一座千年古城爲代價,以無辜犧牲四五萬百姓作籌碼,來圓滿他們的所謂“忠義”之美德。

  龔鼎孳的內心有些看不起在場讀書人那些自以爲清高偉大,實則虛僞自私的齷齪心思。

  不過,他答應了顧橫,要說服衆人同意詐降!

  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龔鼎孳決定先靜觀其變,不表態!

  事情的發展確實如龔鼎孳所料,當陳明遇要求大家發表意見時,武將與參會的士紳,大都緘默不語,唯有秀才們發言踊躍,而且很煽情。

  此時,負責掌管糧餉之一者、秀才王華,在結束一番高調空洞的發言後說:“回覆劉賊良佐的信,由我來執筆。”

  陳明遇第一個鼓掌,接着有第二、第三個人鼓掌,最後,這掌聲像瘟病一樣,傳遍了整個會議大廳,直至排山倒海般的掌聲響徹雲霄。

  龔鼎孳冷冷在一旁看着,他知道,沒有公主的介入,在這掌聲之後,王華已經一隻腳踏進閻王殿了。

  王華執筆的回覆信是這樣寫的:

  江陰禮樂之邦,忠義素著,止以變革大故,隨時從俗。方謂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

  豈意剃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老幼,誓死不從,堅持不二。

  屢次兵臨境上,勝敗相持,皆以各鄉勤王義師聞風赴鬥。若城中大衆齊心固守,並未嘗輕敵也。

  今天下大勢所爭,不在一邑,蘇杭一帶俱無定局,何必戀此一方,稱兵不解?

  況既爲義舉,便當愛養百姓,收拾人心,何故屠戮**,燒搶劫掠,使天怒人怨,愴目痛心?

  爲今之計,當速收兵,靜聽蘇杭大郡行止。蘇杭若行,何有江陰一邑?

  不然,縱百萬臨城,江陰死守之志已決,斷不苟且偷生也。謹以諸公約:總以蘇杭爲率,從否唯命。餘無所言。

  龔鼎孳看過王華代表江陰士民寫給劉良佐的回信後,發現值得注意之處只有三點:

  一是江陰是“禮樂之邦,忠義素著”,所以爲了捍衛不剃髮這一“禮樂”制,即便承認朝代已易,也要與你死磕到底。

  二是蘇州、杭州這樣的郡府你們都沒拿下來,爲什麼偏偏揪住江陰這個小地方不放?

  三是隻要蘇州、杭州這樣的大城裏的人帶頭剃髮,我們江陰人二話不說,也一定剃髮。

  龔鼎孳在此時突然開口道:“諸位,王秀才的回信寫的非常好,充分體現了江陰士人的傲氣。”

  見所有人都很好奇地看向自己,龔鼎孳又指着信中一處道:“這裏“江陰禮樂之邦,忠義素著”,源於季子。”

  “季子是春秋時期的吳國人,是吳泰伯19世孫、吳王壽夢的第4個兒子,亦是最小的兒子,由於其聰穎、明禮、尚德,深受父親的器重和三個兄長的敬重。”

  “病危中的吳王壽夢要讓季子繼承王位,季子的三個哥哥也沒意見,可季子執意辭讓了。”

  “吳王壽夢死後,季子的大哥諸樊雖已繼承了王位,但還是真心實意地想把王位讓給季子,同時吳國的達官顯爵也上疏要求立季子爲吳王。”

  “可季子還是不肯當大王。無奈之下,他拋家棄室,隻身來到江陰申港東南的舜過山下,過起了耕讀的隱居生活。後來又有兩次當大王的機會,他又婉拒了。”

  正當大家因爲好奇,都在傾聽龔鼎孳滔滔不絕地講歷史典故時,龔鼎孳突然發問:“季子爲什麼要三讓王位?”

  這時寫信的王秀才,很是得意的答道:“因爲他忠於周朝的宗法制和禮樂制。”

  “周朝的宗法制是嫡長子繼承世襲王位。周朝的禮樂制是“親親”和“尊尊”,即親其所親,尊其所尊。”

  “也就是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以及衣食住行、喪葬嫁娶、祭祀祖先乃至軍制政令,都必須按明文規定的禮樂制度來進行。”

  “因爲季子三讓王位,所以時人和後人都將季子喻爲忠義之人。”

  “由於季子後來被封爲延陵諸侯,史稱“延陵季子”,而江陰是延陵的屬地,季子死後又被葬在江陰申港鎮西南。”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江陰人視季子爲江陰的始祖,進而把江陰稱作爲“禮樂之邦”,且“忠義素著”。”

  完整地介紹完季子的事情,王秀才很是自豪!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