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唐學與王學(上)

作者:真難得糊塗
新世界43年,西元1522年,十一月。

  明朝泉州府,泉州城。

  眉宇間鐫刻着疲憊的唐寅躺在一張藤椅上,曬着太陽,難得片刻清閒得打着小盹。

  結束宋洲的三年遊歷之行,唐寅於西元1516年5月返回了大明江南。回到蘇州府後,唐寅恍然發覺自己印象裏的蘇州與現世中的蘇州截然不同,似乎有了那麼一層不真實感。

  得知好友唐寅平安回來,王寵異常高興,詢問其三年間去了哪裏,還言這三年都有人送來銀子。

  唐寅離開宋洲時,得到過交代,未免增添事端,他只言去兩広遊歷了一番。

  經過王寵的勸說,唐寅放下心結,爲當年的舊事向故友文徵明賠罪,兩人重修於好。

  後來趁着一次詩會,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等老友難得聚齊,把酒言歡,幾人彷彿回到了年少時,吟詩作畫,好不快哉。

  在蘇州府安安穩穩地過了三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大批江西避禍的百姓逃往江南。

  一直安享太平的唐寅第一次見識到了何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三年的宋洲遊歷,讓他學會了俯身平視百姓的生活,流民爲了求生,賣兒賣女的慘狀,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心目中的大明並不是處處歌舞昇平,自劉六劉七起義平定後,川蜀跟着發生了起義,江西各地盜匪橫行,東南沿海也不平靜。

  面對這樣的亂象,唐寅首次向自己提問,爲何會如此?發現找不到答案後,唐寅將自己關在桃花庵中,每日讀書三省,苦苦追尋,直到有一天他猛然回想起自己在外遊歷時,曾有那麼一絲模糊的明悟。

  唐寅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下,開始嘗試歸納總結。

  從這一刻起,唐寅在畫家、書法家、詩人的身份之外,有多了一個思想家的標籤。他將自己的觀點歸納爲:對社會**、貪官污吏的批判;提倡開海禁、重視商業;倡導民本思想;認爲土地兼併是百姓流離失所的根源,應該恢復井田制,使耕者有其田。

  唐寅的觀點與明末泰州學派李贄的想法類同,但他還具有一點理想家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寅將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潤筆費,全用在了刊印“唐學”上,一篇篇離經叛道的文章發出,立即在蘇州府掀起了驚濤駭浪。恰巧此時,王陽明的心學興起,自然會有人將“唐學”與“王學”做比較。

  說到王(心)學,不得不介紹王陽明的平生經歷。

  王陽明出於成化八年(1472年),只比唐寅小兩歲,家境殷實。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挫折。好在王陽明自幼志向高遠,十五歲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流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心裏便有了經略四方之志。

  十七歲時,王陽明前往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禮成後,他與夫人諸氏返回家鄉餘姚,船隻路過廣信,王陽明特意拜謁了當地的理學大家婁諒。婁諒向其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爲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認爲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對象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他對這種論證並不認同,隨後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

  二十歲時,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輕鬆中舉,可能是老天見其太過順利,往後的兩次科舉,王陽明都名落孫山。

  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終於考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

  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陽明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做驛棧驛丞。同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京城,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陽明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做驛棧驛丞。同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京城,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赴任路途中,王陽明遭劉瑾遣人追殺,僞造跳水自盡方纔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陽明暗中前往金陵面見父親王華。經父親勸說,最後還是前往了貴州龍場。正是在龍場,王陽明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陽明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知縣。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陽明隨即被召入京,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陽明被擢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發動叛亂。王陽明施巧計,騙過朱宸濠,僅用35天就平定了這場叛亂。

  這樣卓越的功績讓朱厚照感覺非常不爽,皇帝親自帶兵趕赴戰場,纔到半路,叛亂就剿滅了,這如何能讓朱厚照高興嗎?因此,王陽明的平叛之功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起初他對王陽明有過短暫的賞識,但很快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

  儒家有言,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可稱聖,年紀輕輕的王陽明一下就做到了“三立”,怎能不招人嫉妒。因擒賊平亂之大功,論功行賞,朱厚熜加封王陽明爲新建伯,世襲。獲得爵位的王陽明由此失去了進入內閣的機會,不免心灰意冷。

  時間就這樣來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因其父王華去世,王陽明回鄉守制,開始潛心研究並完善自己的學問。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