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暢想與再敗
這與其構想的“明、倭、朝”三果分割又進了一步。在《太閣三果處置太早計》中,時任關白的豐臣秀吉就列出了25條進攻明朝和李朝的規劃。
第一條,便強調領軍將領切不可因當前勝利而麻痹大意。
第二條,預定豐臣秀次(豐臣秀吉的外甥兼養子)爲明朝的關白,並詳細規劃次年(1593年)一月至二月“入唐”的出兵人數在三萬,出發地點定在兵庫,以及京都地區對豐臣秀吉本人渡海時的後勤保障。還指定自己在八月渡海後,留守名護屋的大將爲小早川秀秋。(此時,德川家康被豐臣秀吉調出東海道,丟到了滿是沼澤鹽鹼地的關東。老烏龜只得親上陣,指導家臣開荒。)
之後的規劃,後陽成天黃將遷居明朝京城,周圍10餘縣劃歸天黃和公家作爲俸祿。天黃遷都京城後,倭國將在良仁和智仁親王當中選擇一個留守。倭國關白的職位則在豐臣秀保(秀吉弟弟豐臣秀長的婿養子)和宇喜多秀家當中選出,李朝則交給豐臣秀保的哥哥豐臣秀勝治理。
豐臣秀吉的“美夢”不止這些,在《組屋文書》中的另一份三果處置規劃中,豐臣秀吉本人的渡海時間更是提前到五月,消滅明朝的時間提前到當年(即1592年)。倭國吞併明朝、李朝後,天黃前往京城,豐臣秀吉自己則居住在寧波,之後征討李朝的兩員先鋒大將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繼續進兵,進攻天竺,這些人獲取的天竺領土可由他們自己隨意支配。
豐臣秀吉這邊在“開懷暢想”的時候,李朝那邊的戰事仍在繼續。
李昖免除了金命元的棄守漢江之罪,命他防守漢江北部要害——臨津江,並招募京畿道、黃海道的士兵防守臨津,同時任命咸鏡北道兵使申硈爲防禦使、劉克良爲副將,與金命元一同防守要地。
金命元在臨津招納逃散士兵,附近的駐防將聞訊領兵前來支援,加上京畿、黃海招募的新兵,使得金命元麾下兵力達到了7000。隨後,從楊州趕來的李陽元、李鎰、申恪、金友皋等十名將領,帶領5000名士兵趕到,在大灘一帶駐屯。
興許是攻克漢城“有功”,加藤清正這一次終於不在第一軍背後喫灰,而是擔任了先鋒。他於五月十一日從漢城領兵出發,經過坡州,抵達了臨津鎮。
臨津江水位較深,流速較快,人馬無法涉水橫渡,李朝方面早在四月三十日夜,李昖逃離王京時就點燃了臨津鎮,將船隻全部撤往了西岸。
這一次,兵力充足的金命元在臨津江西岸分列五營,連營四五里,主陣兵力約5000人,兩翼各佈置1000人,以求穩紮穩打。
倭軍在東岸缺乏船隻,對面又有數量不少的李朝軍隊防守,因此不得不在南岸駐紮。
兩軍對峙,倭軍隔河叫戰,但金命元固守不出。
時間一長,後方有人彈劾金命元擁兵不戰,心懷膽怯。
五月十四日,京畿監司權徵上奏,認爲倭軍不足爲慮。再加上軍中盛傳倭軍已疲,李朝大臣開始樂觀起來,都盼着能早日收復王京。於是,倒黴的金命元在羣臣口中,從之前棄守漢江無罪,一下變成了罪大惡極。
受“樂觀家族”影響,李昖命韓應寅爲諸道巡察使,率領駐防於丫綠江邊、長期與女真作戰的800餘名精銳騎兵,前往臨津江,指揮收復漢城之戰。
另一邊,小西行長在五月十四日召集宗氏家臣柳川調信入營,商討與李朝和談事宜(商人思維又犯了)。十五日,柳川調信與鬙人天荊由漢城出發,於當日抵達坡州。在坡州的原李朝客舍,他們提前寫好了一封給李朝的和談書。但由於加藤清正在與金命元對峙,和談書一時無法送出。後來還是由小西行長出面協調,纔將文書送了過去。……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另一邊,小西行長在五月十四日召集宗氏家臣柳川調信入營,商討與李朝和談事宜(商人思維又犯了)。十五日,柳川調信與鬙人天荊由漢城出發,於當日抵達坡州。在坡州的原李朝客舍,他們提前寫好了一封給李朝的和談書。但由於加藤清正在與金命元對峙,和談書一時無法送出。後來還是由小西行長出面協調,纔將文書送了過去。
對於倭國的“誠意”,李朝並不領情。五月十七日,韓應寅率領騎兵到達臨津江,帶來了李昖收復漢城的命令。
此命令隨即得到了京畿道巡察使權徵和防禦使申硈的響應,金命元無奈,只得與衆將約定當晚渡江作戰。
這時候,隨韓應寅而來的騎兵小將卻不樂意,抱怨道:“此行一路奔波,連口水都沒時間喝,是不是該讓將士們休整一晚。”
你在教我做事?韓應寅當即大怒,要將騎兵小將斬首示衆。
助防將劉克良見韓應寅浮躁,提議不可輕舉妄動,反被防禦使申硈拔劍威脅。
大營中,立功心切的將領佔大多數,劉克良與金命元等人的意見無關輕重。
入夜,劉克良率領所部第一個渡江,李朝主力隨後跟上,一舉包圍了加藤清正留在臨津江沿岸的小股前哨部隊。
得知李朝軍隊渡江,在坡州休整的加藤清正立刻命主力部隊前往江邊,增援被圍困的前哨部隊。
偏師——左衛將李薦領兵在臨津江上游遇到倭軍,戰敗而退。申硈不知詳情,領兵前去支援,被埋伏的第二軍主力襲擊,在兵力和火力的雙重優勢打擊下,李朝軍隊很快崩潰。
其後趕到的劉克良向申硈提議合兵退回西岸,但申硈並不理睬劉克良的退兵建議,在戰鬥中被殺。劉克良率領孤軍在東岸與倭軍主力交手,無法安全退走,最後亦戰死。
崩潰的李朝士兵逃到江邊,或被斬殺,或投江自盡,隨軍渡江,準備秀一把箭術的洪鳳祥也在亂陣中被殺。金命元、韓應寅在西岸望見倭軍追殺李朝敗卒,瞬間喪失了作戰的勇氣,連出兵接應渡江部隊都不敢。
商山君朴忠侃本來隨兩人在西岸觀戰,望見渡江部隊的慘狀,驚恐之下,撥馬而走。防守江灘的李朝士兵眼見大帥旗下有官員西逃,大呼“大帥走矣”,數千名士兵瞬間棄江灘而退。京畿道巡察使權徵見勢不妙,直接開溜,金命元、韓應寅只得隨軍而退,沿途收拾殘卒,重整軍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