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章:分都
本土東岸,中牟城(後世堪培拉)。
從五月開始,爲期三個月的調研終於就要結束,受中樞委託,在東岸走了一圈的衆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關於東都的選擇,一行人心裏皆有了最佳答案,只待資料提交上去,直等明年的四月大會表決結果。
早在今年(113年)四月時,中樞就對一直懸而未決的都城問題,發佈了一封官方公告,明確了迎日城的都城地位。不過出人意料的是,迎日城只被確定爲大宋帝國的西都,也就是說在東岸,中樞還將設立一個東都。
中樞之所以弄出個“雙黃蛋”,完全是出於現實的考量。
作爲西岸唯二的大城(另一個是西鐵城),迎日城能輻射的腹地太小,近些年,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本土的人口、經濟重心已轉移到了東岸,迎日城與東岸那些新興的城鎮相比,發展後勁略顯不足。但作爲穿越衆最開始的登陸點,迎日城在元老們心中有着特殊地位,另一方面,迎日城-舊港-金蘭-笪安-濟州-海參崴/迎日城-獅城-月港-第烏-蘇伊士,這兩條航線仍是宋洲眼下最重要的貿易航線,迎日城在此中的作用,其他港口暫時無法取代。正是基於以上兩點考慮,迎日城才被選做了大宋的西都。
而關於東都的選擇,備選有很多,如四春城(後世墨爾本)、臨川城(後世悉尼)、寧海城(後世布里斯班),還有中牟城。中樞尚不能統一意見,因此只得派出調研組前往各地,再做實地詳細考察。
中樞要在東岸諸城挑選東都的消息一經刊登,立刻引起了果民的廣泛關注,一些熱門城市的地價甚至都有了提升。這還只是底層影響,在各郡間引起的爭論堪比地震。畢竟選做東都,帶來的正治、經濟等方面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最大候選城市——臨川城與寧海城對此的競爭尤爲激烈,兩城加上背後的郡/委全部出動,幾乎每個元老都有遊說,可謂使勁了渾身解數。
不過調研組組長薛高力對臨川城與寧海城並不看好,他是個具有“內陸思維”的人,固執認爲西都迎日城已經是座沿海城市,再選一座濱海城市爲東都,未來於果家安全不利。正因此,薛高力較爲看好腳下所在的中牟城。
在下榻的招待所,組內衆人聚在一起討論,薛高力趁機將自己的觀點說出:“經濟上,中牟城沒有任何重工業,該城靠着以鐵路樞紐爲助力的中轉物流業起家,配合減/稅正策,吸引了大批公司進駐。當地的農業以養殖業爲主(主要是牧羊),土地主要集中在果營農場手中,不用擔心後續的土地問題。當然,這裏的氣候環境也是相當不錯的。”
中牟城處在開闊谷地上,平均海拔760米,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夏季(12-次年2月),當地日間陽光充沛,溫度約爲26℃左右,個別時候也有可能超過35℃;冬季(6-8月),當地有清爽晴朗的好天氣,平均氣溫爲11°C,在最冷的7月,清晨有時氣溫可降到0°C。
“最重要的是,選擇中牟城,臨川城與寧海城兩邊,我們誰也不得罪,免得兩地以後給我們上眼藥。”
衆人聽此,不由得莞爾一笑。
副組長姚莉接話道:“其實我鐘意的是四春城,那裏有本土最好的深水港,經濟發展得也不錯,而且學風濃厚。只是他們好像對申請東都一事並不怎麼上心,爲我們提供的參考資料都不齊全。”
“四春城老早就給自己做好了定位,要做一個學術之都,這些年靠着金礦開採的紅利,市正府將財正主要用在了教育投入上,聽說該城正在積極籌辦本土的第三所大學。”有人解釋道。
薛高力欽佩道:“看看,一批具有遠之灼見的官員該是什麼樣,四春城照着這個方向發展,未來也不會差。”……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薛高力欽佩道:“看看,一批具有遠之灼見的官員該是什麼樣,四春城照着這個方向發展,未來也不會差。”
組員桂貞雄點點頭,插話道:“既說到遠見,我覺得臨川城也不差,他們在造船、紡織、鋼鐵等重工業上同樣耗費了海量人力物力,與西鐵城相比,這個後起之秀不容小覷。”
“老桂,若不是瞭解你的爲人,我還以爲你收了臨川城的好處呢!”與桂貞雄同齡的夏賓調侃道。
見時間不早,薛高力止住了衆人的話頭,隨後帶一行人前去品嚐中牟當地的美食。
調研只是初步工作,東都選定後,還得對城市進行統一規劃建設。這一步完成,一些部門緊跟着要進行拆分,分開辦公,這亦是一個繁瑣的流程。
中樞在忙着爲此事做準備時,皇室也沒閒着。
就在今年三月,大宋皇帝周志寅的第三個孩子降生,喜慶之餘,周志寅向妻子透露了皇室搬遷的計劃。
皇家位於中牟城的延福宮已經完工,並裝修妥當,隨時可以入住。
之所以搬去中牟城,倒不是因爲元老院已有定論,周志寅提前知曉了內幕,而是他的確對延福宮的仿古設計很喜歡。延福宮的佈局是按北宋時期的佈置仿建的,佔地面積僅比現在的玫瑰宮大兩倍,只能稱是縮小版的北宋宮闈。
歷史上,北宋的皇宮本就是歷代王朝中規模最小的。唐朝大明宮約320萬平方米,明淸時期的皇宮紫禁城也有72萬平方米,而北宋的汴京皇宮僅不到40萬平方米。
據說,當時汴京城內的私家園林和飯店都比皇宮氣派。一家與皇宮毗鄰的酒樓“豐樂樓”不光裝修得富麗堂皇,而且高度上也是碾壓皇宮,站在豐樂樓上,便可輕鬆俯瞰整個皇宮的內院。宋朝宮廷也不是沒錢,只不過是對宮殿的建設一向較爲剋制。並且,在當時朝廷的觀念中,官府的修葺屬於不急之務,朝廷的財正支出首先要保證糧倉、果庫、公房、稅務所等公共項目的用度,其他建設工程一律靠後安排。此外,宋朝的皇帝也是出了名的“軟弱”。宋太宗想擴建皇宮,於是就周邊民居的拆遷計劃做了一番“民調”,卻不想遭到了羣臣的強烈反對,這個計劃只好作罷。
周志寅雖然對宋洲的“軟弱”嗤之以鼻,但對其親民的一面還是頗爲欣賞的,等一家人搬去中牟城,眼下的玫瑰宮將限時作爲博物館對百姓免費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