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下鄉考察(3)

作者:真難得糊塗
提到“社倉”,還是得簡單講一講華夏古代的儲糧體系。

  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就有提出“果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果非其果’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每個封建王朝都建有相應的儲糧制度,並根據儲糧的多寡來考覈官員的正績。至淸代,其在正治制度設計及踐行方面承襲了歷朝諸多傳統,並在繼承前代儲糧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完備的儲糧體系。

  淸朝的財正收入雖以貨幣爲主,但每年還是要徵收400萬石糧食,並通過漕運輸送京師附近糧倉,當做官員和軍隊的糧餉和果家的糧食儲備。

  康熙年間,淸廷復浚了護城河,如此,運糧船便可沿着內城東側的護城河,直接運往東直門、朝陽門一帶的南新倉、興平倉、祿米倉與舊太倉。隨着京城規模不斷擴大,原先明代的7座官倉已有些不夠用,因而在乾隆年間,東城又擴建和增建了萬安倉、太平倉、裕豐倉、儲濟倉、本裕倉與豐益倉6座官倉,所有這些糧倉被統稱爲“京城十三倉”。再加上通州的中、西2座官倉,使得朝廷掌控的官倉達到15座(不包括各地負責漕糧轉運與儲備的水次倉)。

  此外,淸廷還經常撥款購買糧食充實倉庫和鼓勵民間建立糧倉。

  淸朝確立的地方糧倉體系,包括三種獨立而又互有關聯的糧倉,即“常平倉”、“義倉”、“社倉”。

  常平倉在華夏由來已久,戰國時期李悝於魏國推行平糴法,官府在糧食豐收的時候大量收購儲存,防止穀賤傷農,在糧食欠收的時候將儲糧賣出,以穩定民間糧價,被稱爲“常平法”。

  淸廷規定自省、府、州、縣各級建立常平倉,由官府經營。常平倉有平抑物價與賑濟災民的兩項職能,即所謂“春夏之季低價賣給百姓。秋冬之季高價收入糧倉,在出現災害的時候免費發放、救濟百姓。”

  常平倉的儲糧籌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式:一爲採買,即官府出資購買。由中央或地方利用財正資金從市場中購買糧食來充實糧倉。二爲京倉補助,即中央用京、通倉的儲糧彌補地方常平倉的缺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令將中央所管通州倉的倉糧運往密雲縣、順義縣補助地方倉儲不足。三爲截留中央的漕糧,即中央下令將各地運送至中央的漕糧由各地截留部分,用來補足常平倉不足部分。四爲獎勵捐納,即官府鼓勵官員、百姓以及商人捐納糧食。五爲常平倉經營所得。各地常平倉可以在糧價較高時將所存舊糧出售,等到糧價下跌時再購買糧食補入倉儲,高出低入之間的收入即爲經營所得。除了以上籌集儲糧的辦法以外,中央亦會同意地方在正常賦稅徵收的基礎上加徵部分錢糧,以此充實常平倉。同時,中央也會把地方徵收的髒罰銀用以彌補倉儲。

  義倉和社倉制始於隋朝開皇年間,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淸廷下令:各州縣雖然設有常平倉存儲糧食,但遇到饑荒之年,仍不能滿足災民所需,所以村鎮可另立倉庫,立於村鎮的爲社倉,與“常平倉”不同的是,義倉和社倉由民間辦理,不屬於官辦倉儲,主要彌補官辦倉儲在鄉鎮之間的空白。社倉的管理由百姓自行組織,由二三十家組成一社,負責管理社倉的社長由社員中家境比較富足和人品比較端正的人任職,副社長由讀過書的人來擔當此職。

  義倉和社倉要根據饑荒年景,區別上等戶、中等戶、下等戶給予賑濟,上等戶糧食不夠的社倉貸給其糧食,等到豐收的時候歸還於社倉;中等戶、下等戶則無償發放。社倉儲糧由民間捐納所得,每家每戶根據按照家產多寡分爲上、中、下三等戶,各等戶出米四鬥至一斗不等,每鬥加耗五合,以此籌集儲糧。地方上不得干預社倉的運行,官府鼓勵民間捐助:對捐谷數十石以至百石以上者,予以嘉獎。另外也會按照捐谷多寡,免除差役,並由官府頒發牌匾,予以嘉獎。……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義倉和社倉要根據饑荒年景,區別上等戶、中等戶、下等戶給予賑濟,上等戶糧食不夠的社倉貸給其糧食,等到豐收的時候歸還於社倉;中等戶、下等戶則無償發放。社倉儲糧由民間捐納所得,每家每戶根據按照家產多寡分爲上、中、下三等戶,各等戶出米四鬥至一斗不等,每鬥加耗五合,以此籌集儲糧。地方上不得干預社倉的運行,官府鼓勵民間捐助:對捐谷數十石以至百石以上者,予以嘉獎。另外也會按照捐谷多寡,免除差役,並由官府頒發牌匾,予以嘉獎。

  由此看,其實淸朝的儲糧體系已趨於“完美”,與後世的儲糧體系相比也不遑多讓。

  宋洲在建立自己的儲糧體系時,對淸朝的儲糧體系多有參考,也建立了一套果倉、郡倉、鄉倉、社倉的四級儲糧體系,以做戰略、備荒、週轉等之用。不同與淸朝的是,宋洲的四級儲糧體系皆由正府經營與管理,並沒有民間的參入。

  不過任何完美的制度,都離不開人去執行,因此總有辦法鑽空子。就像淸朝,乾隆年間,儲糧制度就已逐漸走向衰亡,如《淸實錄》中記載的咁肅冒賑案,當地官員共計貪污三百餘萬兩白銀。有些災害,看似天災其實往往是**。朝廷提前撥款興修農田水利,卻被下面官員蛀空,結果導致災荒頻發,流民遍地,整個儲糧制度最後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次發生在福來十村的社倉案,由該村村長與鄉倉幹部合謀引起,其作案經歷可以追溯到八年前。

  每年小麥收穫後,果家稅務與糧儲部門會派人下去收糧,所收的原糧一部分會就近儲存到社倉,以備災荒年景使用。而這部分原糧儲存到一定年限,鄉倉會派人下來收回,賣給商家釀酒或充作飼料等,在這其中難免會有損耗。

  十村村長與鄉倉幹部正是鑽了損耗的空子,在這裏面大做文章,虛報損耗數量,並與商家做假賬,瞞報出售數量,因每年的數目很小,一直都沒有被上面發現。

  就在今年,福來十村的社倉倉庫出現漏水情況,導致部分小麥發黴,村長乘機報了一個離譜的數目,考察小組下去核對,發現了其中的貓膩,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八年前,纔將一羣碩鼠的行徑調查出來。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