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691節 作者:未知 但是出乎姜星火意料,他本以爲按照最近翻閱的市井流行話本的套路,會被嘲諷兩句,可鄰桌的士子,反倒熱情地招呼他們,問是否要一起。 看來大明的世風還是挺積極向上的。 總之,這羣愛熱鬧的年輕人,即便被婉拒了,也沒有出現所謂的“惱羞成怒”之類的話本劇情,反而都大咧咧地笑笑,然後繼續自己喫喝、交談。 姜星火默默喝了口水潤喉嚨,然後衝着郭璡和柴車使了個眼色,讓他們繼續觀察。 雖然有茶樓裏自帶的二胡bgm的干擾,但畢竟是鄰桌捱得近,而且這些年輕士子說話時也沒有刻意控制音量,所以姜星火聽得還是挺清楚的。 “今日陳兄一道出來,我是沒想到的。” “方兄難得出來逛一趟,我豈能不陪着,反正今年也落第了。” 姓陳的看起來倒不是悶,而是比較專注於讀書,這時候含笑答道,頓了頓,又補充道:“不過有幾位高中的同鄉,這時候倒是比我們熱鬧的多。” 幾人只是沉默,沒人抱怨說考試有什麼黑幕之類的,今年甲申科,在《明報》上公示了不少卷子上的文章,從一甲到三甲都有,硬實力在那擺着,確實非常公平公正了,考不上是因爲他們水平和發揮、準備都差了些。 “唉,聽說朝中有南北分榜的打算。” 姓方的便是付錢的那位士子,這時候自斟自飲,說道。 方姓士子的話音剛落,對面的人便擡起頭來:“要我說,提議這麼幹的,真是蟲豸。” 姜星火:“.” 旁邊的士子連忙道:“話也不能這麼說。” 大明雖然沒有輕易因言獲罪的說法,私底下痛斥朝堂上竊據高位的蟲豸也沒什麼,但這裏畢竟是南京城,天子腳下,他們這些外地進京趕考來的,還是要注意一點的。 顯然,從這些人的口音能聽出來,以江西人居多,然後就是浙江人和南直隸(江南)人,這三個地區,也是大明的“科舉大省”。 “南北分榜也不是沒有好處,最起碼,以前那種南北榜的事情就不會出現了,只要對於我們來說,總得登榜人數沒有大的變化,那麼就算南北分榜,又有什麼干係呢?” “今年甲申科登榜四百餘人,是國朝用人所需,若是平常年份,便是二三百人也不奇怪,要是南北分榜的話,還能給南方二三百人的名額,那確實沒關係,就怕.” “就怕什麼?” “就怕一共二三百,北方佔了一半,那可就難了。” “那可不是嘛你們不曉得,在我們江西,想要考出來有多難。” 浙江和江南的舉子,其實是曉得江西的地獄難度的。 這麼說吧,在浙江,你九年(三屆鄉試)能考上舉人的水平,可能在江西考個秀才都會翻車。 正是因爲江西文教水平高,讀書人口基數大,所以纔會捲到這種變態的程度。 但這種內卷,其實在現行的科舉制度下,是有利有弊的。 明代鄉試錄取的人數,通常由朝廷按照各布政使司人口和文教情況分配,通常從數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每次鄉試全國錄取總額約爲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統計學分析,明代中葉的全國鄉試錄取率維持在4%上下,明代中葉以後,也就是嘉隆萬大改革爲了控制冗官,錄取率進一步降低,到了3.1%左右(因爲考進士的舉人不止一屆,時間久了會堆積出相當數量考不上進士卻一直在考進士的舉人,通過提高會試錄取率、降低鄉試錄取率,再加上自然死亡,就能慢慢消化掉這批人),單就錄取率而言,舉人可以說是科舉中最難的一關,因而民間也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說。 而對於江西的士子來說,有時候考進士,真就沒考舉人難 舉人的名額,對於江西是有限制的,江西那麼多考生,每年能考上的就一百來號人。 但進士可沒有,進士從原則上來說,是不看你籍貫的。 因此,南北分榜,必然觸及到江西籍考生的利益。 年輕人嘛,總喜歡暢談這些事情,鄰桌的士子們又順着這個話題聊了下去,基本上都是“如果我是姜星火我會如何弄南北榜”這種。 隔壁桌的姜星火默默地記了下來。 士子們不一定有多少見識,說的東西也基本以想當然爲主,但這種來自於真實利益相關方的反饋,確實也是政策實施的必要考察。 之所以不敢輕易動科舉,就是因爲這是關係到整個官員隊伍的事情,牽扯太大,必須要做好完全的準備才能動。 而且即便是動,也要兼顧好目前大明確實存在的南北撕裂,以及南方士子的現實利益。 但不管怎麼說,南北分榜這種事情,既然是前世大明確實執行下去,而且一執行就執行了上百年的政策,那就說明確實是有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只不過在具體的“度”上面,需要仔細考慮。 而接下來,隨着喫的差不多了,隔壁桌又開始喝上了。 幾杯酒下肚,話題就敞開了許多。 “你們說現在討論的挺熱鬧的《王制》,下一屆科舉會不會當考題啊?” “我看這種熱門的,大家都猜得到,定然是不會當考題的,不過這《王制》的研究受到國師的重點支持,倒是別有深意。” “什麼深意?” “還能有什麼深意?自然是託古改制了。” 姜星火悄悄地豎起耳朵,心想:“喲呵,還都挺懂。” 他正猜測之際,對面的人突然扭頭衝他問道:“這位朋友似是聽到了,莫不是也對《王制》感興趣?” 聞言,坐在姜星火左右的郭璡和柴車,紛紛露出驚訝的神色,隨即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射過來。 “這個.” 郭璡遲疑了,他倒是想替姜星火擋一擋。 姜星火只是擺擺手,低調地說道:“略懂,略懂。” 第526章 經學 雖說姜星火一桌人衣着看起來有些普通,但是架不住姜星火氣度卓然,若說他是個窮酸秀才,誰信? 故此,當姜星火說“略懂”的時候,反倒沒人以爲他是推辭。 “閣下若有見解不妨講講,左右閒來無事。” 年輕人旺盛的好奇心,再加上那一點點該死的勝負欲,令他們非常希望知道姜星火口中所謂“略懂”的內容。 畢竟,要是說不出來,那可就丟人了! 而姜星火既然出來瞭解現在士林間的思想動態,那麼除了傾聽,肯定也是要有一些交流的。 故此,姜星火暗忖,既然他們要聽,那也不介意簡單講兩句。 於是乎,他清咳了一聲,開始侃侃而談:“《王制》之本,在於六經,六經之中義例文句,精粗微顯,參雜紛煩,仿若盤根錯節之樹木,想要理順,必須抓住根本,而六經根本,依《明報》所言,無非便是‘通經致用’四個字而已,而朝廷講‘通經致用’是表,用‘經世致用’纔是裏。” 姜星火寥寥兩句話,登時便令聰敏的士子,有些撥雲見日之感。 這些東西,可都是《明報》裏不講的,也不會有哪位先生給他們講,這都得自己悟。 有句話叫“道不輕傳、法不賤賣”,就是這個道理了。 即便是有人咂摸出來這些隱藏在《明報》冠冕堂皇的字眼下的門道,多半也是在廟堂上浸染久了的官僚,這種人那可能在外面去說些什麼?閉門自己深刻領悟還來不及呢。 “經世致用如何?國家政事,讀書人想要登上龍門,便不可不知。而通經致用,則是歷代儒宗,從開宗以至絕筆,無一字一句不血脈貫通。以此治經之法治天下,然後大小幷包,難易合律,舉王公以至匹夫匹婦,從大政以至一草一木,莫不得其性情,使得施政措施無弊。” “施政措施,在於制度,制度乃是國朝政治之根本,社會運行之樞紐,想要通經致用,便要以制度經營天下,由是,六經合該從《王制》用工。” 衆人一陣默然,皆被姜星火的話吸引了注意力。 就連另一旁的食客們都禁不住側首打量他,眼底透着絲絲異彩,倒不是他們聽到了什麼,而是看一堆人都看一個人,忍不住跟着一起看看有什麼特別之處. 其實就姜星火這麼說來,《王制》這裏面的內容,代表的意味就太豐富了。 簡直太值得琢磨了. 姜星火侃侃而談,將《王制》分析得頭頭是道。 衆人聽完之後,皆陷入沉思。 一人忍不住小聲地嘀咕道:“原來,《王制》這裏的意思,這麼複雜啊。” 他們雖然讀書多,但也不算對五經全部專精,因此,別說朝廷開始致力於考古的《樂經》他們不瞭解,就算是《禮記》裏面的《王制》沒有《春秋》那麼微言大義,認真學過的人,也着實不算多。 可這不代表,他們聽不明白姜星火說的話。 反正是被姜星火唬得愣神,看着姜星火,眼神愈發的炙熱。 “果然厲害!” “這番分析,很是鞭辟入裏。” 衆人紛紛叫好,看向姜星火的眼神充滿敬佩。 姜星火謙虛地擺了擺手:“淺見而已,不值一提。” 這一瞬間,姜星火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了—— 真乃深藏不露也! “這可不是小道,我看吶,閣下必非凡人,切勿妄自菲薄。” “不錯,能有這番見識,絕非尋常人。” 姜星火笑了笑,始終牢牢地掩着圍巾,卻沒再說話。 而認領了“高人”buff以後,這羣士子反倒很識趣地不再來煩他了,大約是自己腦補出了什麼劇情,因此談論的話題,也不再往那些有可能越界的危險方向靠攏,而是轉移到了一些純學術的問題上。 “《荀子》的事情,你們知道嗎?” 方姓士子問道。 “嗐,別提了,今年就在這裏考砸了。” “略有耳聞,還聽說有人考着考着急的尿了。” 鄰桌的郭璡和柴車這時候的面色已經很古怪了,不過好在有酒勁兒上臉的遮掩,倒也沒有太失態,只是他們看向姜星火的目光,都很讓姜星火奇怪。 怪我出題難? 哪裏難了?這麼多年都是這麼出題的,四書五經能考的早就考爛了,被逼的還得拼接出題,不要睜着眼睛亂說,出題很難的,《荀子》已經很簡單了好不好? 有些時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荀子思想兩年前就提了,又不是今年纔開始提的,這麼多年有沒有認真學,有沒有認真押題,有沒有認真備考? 不過這些話也就是心裏轉一圈,姜星火肯定不會說出去。💘☜ รђᑌ𝔁.ᑕⓞ𝐦 🐨🐤 在這羣落榜舉子面前說這種話,這不是糞坑裏扔鞭炮嘛。 而平常比較專注於讀書的陳姓士子,這時候說道:“最近聽士林間流傳比較廣的一個說法,是說之所以今年重點考《荀子》,除了陛下鐘意於聖王之說以外,還有其他說法。” “其他說法?” 衆人都露出不解的神色。 “沒錯,據說啊.”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