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以茶而爭四海之利
蔡清華道:“但你剛纔也說,日本、朝鮮之絲、茶,雖能織、種,品種卻遠不如我中華。”
“不止是織、種。還有後面更加複雜的工序。”吳承鑑卻道:“絲我不懂,但茶葉之所以成爲茶葉,不是從山谷之中,採取茶樹葉子就夠了。先是選種,之後培種,一代又一代,擇土而種,望天看氣候採摘,而後篩、切、選、揀、炒,一道道工序下來,繁複無比。料來絲之織、瓷之制亦若是。
“士大夫渴而坐飲,而不知一杯之水,背後有多少匠人的血汗。爲什麼洋人會萬里遠來,以金山銀海來換取這一片片黑乎乎的茶葉?因爲我們賣的不是樹葉,而是將這樹葉變成良飲的技術。而這技術,是自秦漢以來無數茶農茶匠中的聰明才智之士,積二千年才得以領先於四海的製茶技藝。神農分五穀,天下人賴之以飽,而絲、茶、瓷諸道,華夏賴之以富。則絲、茶、瓷的發明者與改進者,其功實不在神農之下。”
蔡清華這時已有些被吳承鑑說動了,只是他畢竟是讀儒家經典長大的,重農鄙商是刻在骨子裏的東西,所以一時不願意承認這個觀點。
但他腦子很活泛,很快就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既然你說這三門技藝,乃是我中華千年所積,那麼洋人就算偷了茶種、蠶種,多半也沒什麼效用了。”
“數十年內,或許沒用,但百年之後呢?”吳承鑑道:“洋人能用沙子造出玻璃,可見他們中間也有聰明才智之士。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絲、茶涉及的是成千萬兩白銀,有這麼大的暴利作爲吸引,不愁沒人投入鑽研。再加上已經看到我們的絲、茶成品,則我們如果故步自封,而讓洋人迎頭趕上,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恐怕洋人就不需要再從我們這裏買茶了,甚至有一天,我們的絲、茶之出品,還將不如對方呢。若如此則將如何是好呢?
“我大哥吳承鈞爲了這個問題,常常徹夜思索,最後終有所得,對我說:洋人能進益,我們也當有進益。只要我們的進益在他們之上,那我們就能保持領先,使中華之絲茶瓷器,出品高於四海,那洋人就得永遠花大價錢,來中國購買絲茶瓷器。
“因此我大哥纔會日夜不休,將從十三行賺到的錢,一
本章未完,請翻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清首富》最新章節第四十一章以茶而爭四海之利,網址: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