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千五百八十六章 部落融合乃國家
老祖微微一笑,說道:“鬥蓬尊者說到關鍵點了,農耕,其實比遊牧更需要集體化,規模化,需要更多的地盤,更多的人口,所以,這注定了農耕的擴張性,要強過遊牧部落,就連商朝,在進入農耕時期之後,也結束了以前居無定所,四處經商交易的時代,開始定居下來,然後迅速地開始征服周圍的其他部落與諸侯,就是因爲他們很清楚,只有農耕方式,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作爲都城,王城,周圍是要有大量的農田纔行,當然,耕作這些農田的,多是奴隸。”
黑袍摸着自己的山羊鬍子,說道:“那按老祖的意思,正道道家所說的那種自己安居村落,不與外人產生聯繫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了?可是他們爲何要這樣說呢?難道,各自保持距離,不追求太多的人口增長,是完全不可能的嗎?”
老祖平靜地說道:“地廣人稀,天下間人口不超過百萬,隔了數百里纔有一個部落從事農耕的時候,這些事情是可能發生的,但這也只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實際上,若是隔了太遠,只有本部落的數百,千餘人口,那是根本對抗不了天地自然的,要從事農耕,需要一系列的工程,挖渠,引水,開荒,施肥,撒種,收割,這些可不是幾百人,上千人能做成的,現在的某個村子百餘戶人,或者說四五百人可以生存,那是因爲河堤,水渠這些早就有前人修好,他們只需要耕作即可。可是在上古時期,哪來的這些水利工程?光是一個洪水決堤,就可以不僅淹沒大多數的人命,更是能讓全年的收成全無,幾年之內,農田成爲一片澤國,這種時候,倖存下來的部落族人,只能被迫和遊牧部落一樣,四處遷移了。”
“可他們沒有牛羊,在水災中又失了糧食,那靠什麼生存?想要走出幾百裏地到別的村落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事情,那就是農耕會面臨災禍,可能是水災,也可能是旱災,或者是蝗災之類的,這會導致全年收入全無,要賑濟災民,那要麼有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以官倉的收入來救人,要麼就只有走上逃荒之路,到鄰近的部落或者是村落裏逃難。無論是哪種情況,都需要跟外界產生聯繫,或者說處於一個政權或者說國家的統治之下,那就不可能做到村村孤立啦。”
黑袍咬了咬牙,說道:“那我換個說法,如果這些從事農耕的部落,或者說定居後轉爲的邑落,能聯合在一起,成爲一個統一的國家,有個統一的君長,那是不是就不用打仗,不用衝突了呢?”
鬥蓬笑了起來:“黑袍尊者啊,你想的非常好,如果統一了,成爲一個國家了,那確實不用產生衝突了,不過,問題是,原來的每個部落都有一個君長,那幾十個,上百個部落統一成國家,這個國家的君王讓誰當呢?某個君長當了君王后,其他的君長怎麼辦呢?”
黑袍嘆了口氣:“可是一個個部落最後聯合起來成爲國家,就是這麼來的,老祖啊,弟子們問的這個問題,你覺得可笑嗎?”
老祖平靜地搖了搖頭,說道:“你們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關於太古時期的部落,是怎麼結合在一起,成爲國家的事,我今天可以回答你們,那就是總有個強大的部落首領,可以恩威並施地兼併很多其他的部落,所謂天下需有德有能者居之,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靠了強大的戰爭能力,或者是能養活萬民的本事,讓人真心主動歸順,那叫有能,而如果一個有能的部落首領,可以讓數個,數十個相鄰的其他部落肯主動或者說被動地歸附,那這個部落就會變成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進而發展成爲一個國家,到了國家的時代,就可以征戰四方,去討伐和兼併其他的國家了。”
“至於鬥蓬尊者所問的那個其他部落的君長去了哪兒的問題,這也好解釋,既然是要歸順,或者說投降於這個強大的部落,那原來的部落首領得通過禪讓的方式,主動讓賢,讓兩個部落合一,而君長只有一個,那就是那個有德有能的部落首領,當然,如果是被武力征服和消滅的部落,那部落君長也只有死路一條,或者是被迫禪讓了。無論哪種方式,這都是兼併模式,從此二部合一,君長也只有一個了。這種模式,可稱之爲統一模式。”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諸侯模式,那就是相對弱小的部落,向強大的部落稱臣納貢,遵之爲主,換取有德有能的君長,冊封原來的小部落首領爲諸侯,就象商朝冊封周部落的首領爲諸侯一樣,這種情況,只是名義上融合,實際上,兩個部落還是由原來的君長所統治管理,不太乾涉對方,只不過確認了主從之分,小部落往往是需要在平時向大部落納稅貢賦,而大部落負責保護小部落不受外敵侵犯,在遇災之時也要對其救濟,這種諸侯模式是秦以前的主流,用來解釋上古時代的部落間融合的情況,也能說得通。二位尊者,你們可否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