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

作者:見月明
新內閣成員的構成一經公佈,頓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軍方、算學圈子等等非儒家羣體,自然是非常開心,畢竟他們得到了好處。

  但更多的還是幸災樂禍,因爲儒家倒黴了。

  而文官集團則是義憤填膺。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司法、計官、監察等等,都是文官的一部分。

  新內閣七名成員,只有一個是軍方的代表,其他六個都是文官出身。

  文官依然佔據絕對優勢,爲何他們還要這麼不滿呢?

  此事說來話長。

  文官最早指的是從事行政事務的官員,與從事軍事的武將相對應。

  儒家傳人可以當文官,法家也可以,道家、墨家、佛家都可以。

  甚至兵家傳人從事行政事務,也可以稱之爲文官。

  宋朝時期,儒家徹底壓倒百家,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獨尊儒術。

  司法體系是儒家把控,計官體系也是儒家傳人在擔任,甚至軍方也到處都充斥着儒家的人。

  從此時起,文官就成了儒家官員的專屬稱呼。

  唯一還能保持一點獨立的兵家,也備受打壓。

  武將就算有機會轉任文官,依然是武夫出身飽受歧視。

  這一世因爲陳景恪的出現,事情有了轉機。

  算學圈子的組建,再加上金鈔局的出現,讓計官挺直了胸膛做人。

  關鍵是,儒家一開始想把算學踢出國子監的舉動,把算學推向了對立面。

  現在計官打內心裏,並不把自己歸於儒家的文官體系。

  以前他們也自稱文官,現在基本都稱呼自己是計官。

  雖然沒有明說,但大家都知道,這是要和儒家的文官體系分道揚鑣了。

  司法系統雖然整體還是由儒家把控,可是現在科舉有專門的明法科。

  考試內容三成是儒家思想,七成是律法問題。

  法家的思想逐漸開始擡頭。

  很多人或許會不理解,沒有人宣揚法家思想,他怎麼會擡頭呢?

  前面已經說過,大多數人都是研究誰就親近誰。

  現在想當司法官,就必須要參加明法科考試。

  爲了考高分,考生必然會去研究律法,乃至去研究法家精神。

  研究的多了,自然就會親近法家。

  所以,法家思想擡頭是早晚的事情,不需要誰刻意去宣揚。

  如果朝廷閱卷的時候,稍稍偏向於法家思想一點,效果會更顯著。

  早晚有一天,儒家會失去對這一塊的掌控。

  至於兵家,現在是大明建國初期,勳貴集團力量最強勢的時候。

  而軍方的代表,恰恰就是勳貴集團。

  文官集團再強勢,面對此時的勳貴集團也完全不夠看。

  宋朝時期,因爲儒家獨大形成的那張大網,已經出現了多道無法彌補的裂縫。

  破碎只是早晚的事情。

  朱標的新內閣構成,表面看是六個文官加一個武將,文官集團依然佔據絕對優勢。

  但在儒家來看,完全就不是這麼回事兒。

  獨屬於儒家的蛋糕,被別人狠狠的切走了一大塊。

  更讓他們難受的是,完全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爲何?

  因爲內閣是皇帝的祕書機構,並不是政府機關。

  皇帝有權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祕書。

  況且,祕書平時的工作就是給皇帝提供諮詢,自然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

  所以,儘管心不甘情不願,他們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現實。

  心裏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陳景恪讚歎的道:“高,殿下真是高啊。我要是文官,我要憋死了。”

  朱雄英嗤笑道:“別拍馬屁了,他又聽不到。再說這不是咱們商量好的事情嗎,有什麼高明的?”

  陳景恪說道:“你就沒想想,殿下爲何先改組內閣,而不是先給內閣票擬之權?”

  朱雄英又不蠢,馬上就想到了其中的關係,於是點點頭說道:

  “雖然不算多高明,但……算了,就算他高明吧。”

  還是那句話,沒有票擬之權的內閣,就是單純的皇帝祕書。

  雖然很重要,但遠沒有重要到讓文官集團,豁出命和皇帝對着幹的程度。

  所以朱標調整內閣成員構成,文官集團縱使有意見,也不會真的說什麼。

  有了票擬權的內閣,那就是議政機構。

  文官集團就是拼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絕對不可能如此輕易就同意調整成員的。

  朱標的這一招很簡單,很多聰明人都能想到,但是真的好用。

  關鍵是他做的輕描淡寫,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真實打算,根本就猜不到背後還有這麼深的算計。

  事情到了這一步,朱標依然沒有給內閣票擬權,而是先公佈了內閣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沒有全部公佈,而是隻公佈了一部分。

  公佈出來的規定包括,內閣學士永爲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於駁斥權之類的,則是提都沒有提。

  看到新公佈的規則,羣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個祕書機構,有必要搞這麼多條條框框嗎?

  不過考慮到朱元璋廢丞相之舉,大家都以爲這是朱標防範內閣坐大采取的措施,於是也就沒有多想。

  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確實猜對了,這就是防範內閣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過,防範的方向和他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再之後,朱標就停止了對內閣的折騰,讓羣臣以爲到此爲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爲什麼不繼續改革了?

  我還等着看熱鬧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標,將自己的疑問問了出來。

  朱標沒有直接解釋,而是笑了笑說道:“欲速則不達。”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對陳景恪說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佈局的陳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嘆朱標的沉穩。

  羣臣又不是傻子,此時給內閣票擬權,他們馬上就能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兒。

  察覺到自己上當的文管集團,不管是爲了自己的面子,還是爲了自己的權力,都會反抗的。

  到時候朝堂會亂,朱標和新內閣會被架在火上烤。

  現在先緩一緩,過上幾個月,等大家習慣了新內閣,再給他們票擬權。

  就算文官反應過來,也已經晚了。

  這就是朱標,做事謀而後動,徐徐而行。

  這一點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換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團是怎麼想的,制定好計劃之後馬上就要推行。

  誰敢反對,先看看自家的戶口本夠不夠厚。

  陳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謂不激進,能如此順利就施行,完全得益於老朱的強勢。

  父子倆的風格迥異,倒也不能說誰好誰壞。

  老朱的風格更適合開創,重病當用猛藥嗎,但會帶來一些混亂。

  朱標的風格更適合大病之後的調理,雖然緩慢,但勝在穩定。

  得知了朱標的打算,陳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慢慢來唄。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