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有錢任性

作者:見月明
被李善長和徐達這麼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當然了。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有作爲的官吏,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等等。

  國庫每年能存下來兩百多萬貫,要知道這是在官員漲俸祿,軍隊發軍餉等等之後的盈餘。

  山區也同樣要修橋鋪路,儘量爲深山裏的百姓修一條出山的通道。

  “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再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工作難度。”

  先劃分一個區域當試點,成功之後還可以作爲教學區,系統的培養新型官吏。

  我們都是受益者。

  他以爲這份五年計劃已經非常簡陋了,放在前世互聯網上,都能被網文噴的一無是處的那種。

  六百萬貫?

  朱標也深以爲然:“還是韓國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這種優勢,是普通人學不來的。

  老子不學也不受你這個氣。

  可他們絕不敢公然說,我們不想加擔子。

  不過此事還不着急,事情要一點一點來。

  再聯想到他登基後的第一把火就是燒內閣,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然而,朱標顯然早就想到了這一點,立即說道:

  這樣的行政體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爲過。

  朱標下達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後的第二把火。

  莫非倆人有什麼不爲人知的關係不成?

  而且,雖然新皇的年號不是文什麼什麼,但總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過很快他們就不這麼想了。

  而且關於特區計劃,他也只是有了一個想法,具體怎麼做還需要仔細考慮。

  ――

  對於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動降低計劃的複雜性和難度。

  文武百官全部到場,還邀請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範,各國的使節,僧道代表等近萬人參加。

  或者說,基本相當於是重頭開始學了。

  怎麼看怎麼像是在唱雙簧啊?

  再想到裴有爲計官出身,以及他們背後的陳景恪,羣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測。

  說他們是個草臺班子都不爲過。

  “朝廷也需要時間,來改革官僚體系。”

  陳景恪在場的時候,他顯得非常剋制。

  這些錢用來給吏員發俸祿、購買辦公用品、修繕房屋之類的,是綽綽有餘的。

  其中一道是關於年號的。

  羣臣感到驚訝的,是年號本身。

  如果有礦藏就要及時上報,由朝廷決定是否開發。

  一年的開銷全都從職田出。

  行政系統沒有這方面的要求,願意這麼做的官僚鳳毛麟角。

  只能再次找藉口:“這一切都需要錢財,地方衙門沒錢啊。”

  想要實施這項計劃,就要對行政體系進行重塑。

  就比如前世的大規模基建。

  爲了安慰自己的父親,也是爲洪武時代做一個告別,朱標少有的奢侈了一次,舉行了盛大的新年慶典。

  還剩下沒被打的富戶,也都學會了財不露白。

  關鍵是,這種全國性的大動作,也不適合去問富戶募捐啊。

  陳景恪也汗顏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實事求是,可總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識的認爲理所應當。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啓用屬於自己的年號。

  全世界不敢說只有我們會這麼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國家的行政系統,都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同時也意味着,洪武時代的結束。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爲,大多都要問當地富戶募捐。

  “二十年能完成這個設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雖然經歷種種波折之後有所改善,但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至於勞民傷財……分五年完成,並不影響百姓休養生息。”

  先把工作計劃落實了再說。

  李善長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心中那叫一個氣啊。

  這年代的行政系統,就只有兩個職能,安民和收稅。

  所以,大明開國集團,在大局觀等方面,是遠不如秦漢隋唐的。

  但這些成績是官吏個人能力的體現,不是行政系統對他們的要求。

  陳景恪和徐達還好,他們性格本來就比較內斂,儘管有時候很上頭,還是能剋制住的。

  驟然從權力中心退出,還要剋制不搶兒子的風頭,內心其實是非常難受的。

  畢竟這種東西別處是真的學不來。

  然後一個詞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裏,特區。

  大局觀、對事物的認知、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那成啥了。

  大明的開國勳貴,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想找他們募款,恐怕不容易。

  朱元璋和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圍繞他們轉。

  這一下就不一樣了,從提倡變成了強制執行。

  朱標的年號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陳景恪教他們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徐達和李善長教他們如何去實現。

  前世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的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搞各種基建。

  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不能廢棄。

  除此之外,還要勘探礦產。

  更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衆人一邊處理政務,一邊還要學習,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比如平原地區,修橋鋪路、鼓勵農耕、建設水利設施。

  但用來開展大項目,是絕無可能的。

  這些東西不是學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長輩言傳身教。

  事實上,朱標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兩人身邊學習。

  優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襲,原因就在這裏。

  又不是負重冠軍,自然沒人想給自己加擔子。

  可是大明一直以來不遺餘力的打擊地方大戶,導致富戶數量銳減。

  “這些都是基礎設施,一旦完成最終受益的是當地百姓。”

  一開始大家還以爲是巧合,觀察幾次之後就確定真是如此。

  當賓主盡歡。

  多了,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朝廷不管。

  現在一下子變成赤字六百萬,這絕對不行。

  而且是全國上下一體進行。

  而這一次不同,朱標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標準。

  架構也完全是爲這兩個任務而設。

  等陳景恪不在了,就變本加厲的噴。

  裴有爲想了想說道:“可不可行臣不敢斷言,但只要能解決赤字,臣以爲可以一試。”

  聽到這個數字,百官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紛紛以此爲藉口阻撓新政的施行。

  “嗡……”這一下羣臣又炸開了鍋。

  他太高估這個時代行政系統的能力了。

  還有就是關係網,也是靠家族世代積累。

  不是個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統的能力。

  “此方案乃內閣制定,全面考慮過可行性。”

  行政系統要求他們去做,所有的官僚都會去做,會變成普遍行爲。

  通俗來講,這叫勸課農桑。

  當然,除了慶典之外,朝廷還公佈了幾道旨意。

  且每年還有幾百萬貫入賬,足夠朱標實施計劃了。

  說到這裏,他看着羣臣意味深長的道:“諸卿不會不同意吧?”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