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公平交易

作者:見月明
朱標本次的變革主要有兩個,然而每一個都非常不簡單。

  第一個是設置特區,將滄州和津海鎮從北平轄治劃分出來,單獨設立了一個全新的特區,滄海省。

  滄州就是前世河北滄州市區域。

  至於津海鎮就是天津的前身。

  最初這裏一片荒涼,元朝建都北平需要從南方運送糧食,這裏就成了重要的漕運中轉站。

  故取名津海鎮。

  朱棣靖難之時在這裏渡過大運河,故改名天津,取天子津渡之意。

  因爲這一重原因,永樂年間首次在這裏建城設衛,始有後來的天津城。

  這一世沒有靖難,自然也就沒有天津了。

  而且因爲大明京畿不在北平,對南方糧草的需求量就沒有那麼大了。

  這也導致本就不是很繁華的津海鎮更加的荒涼。

  之所以將特區放在這裏,並不是一拍腦門決定的。

  而是經過陳景恪、朱標等人全方位考慮,最後才選定的。

  首先,特區說白了就是一塊試驗田,目的是讓朝廷瞭解各種新政的具體效果。

  古代信息傳遞速度很慢,這就決定了特區不能離洛陽太遠,否則不方便朝廷及時瞭解當地情況。

  其次,交通要便利,如此纔有發展的潛力,放在山溝溝裏沒有任何意義。

  再次,這個塊地必須夠新,否則前期建設太麻煩,代價也非常大。

  一個搞不好,很容易被扣上擾民的大帽子。

  最後,要有一定的資源,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發展。

  瞅了一圈,現成的行政區域沒有一個是符合標準的。

  不過問題不大,切割出來一塊就好了。

  於是滄州和津海鎮就被從北平切出來了。

  爲什麼是它們呢?

  原因也是多個方面的。

  一就是離洛陽不遠也不近,從黃河可以直達。

  二是這裏足夠窮,人煙稀少。

  滄州還好一點,津海鎮就是個漕運中轉站,壓根就沒幾個人。

  朝廷怎麼折騰影響都不大。

  三這裏地理位置優越,瀕臨渤海灣,海運發達。

  津海鎮本身就是漕運中轉站,滄州又正好處在黃河的北岸,可以藉助黃河水運之力。

  四有特產,之前陳景恪提議推廣曬鹽之法,鹽田遍佈北平到山東的沿海區域。

  而津海鎮的直沽等地,是最重要的產鹽區之一。

  鹽在古代的地位毋庸置疑。

  還有一個原因,這裏產海帶。

  這玩意兒能當菜能當鹽,還能補碘防治甲狀腺腫大,在古代簡直就是萬能的。

  五此時的北平地域實在太廣闊了,包括了後世的河北、燕京、天津三省。

  之前陳景恪就提議對這裏進行切割。

  只是當時北元實力很強,不斷侵擾北部邊疆。

  北平是抵抗北元的前線,切割了反而不方便管理。

  所以這個提議被朱元璋給否了。

  現在北元已經被打殘,漠南幾乎沒有大型的部落,安全有了保障。

  再維持如此龐大的一個省份,已經沒有什麼必要。

  而且地方太強,還會影響中央的權威。

  切割就成了必然。

  正好這次要設特區,兩件事情趕一塊兒了,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滄海省特區計劃公佈,不出所料引起了朝野反對。

  有淡馬錫的例子在,大家對特區的概念都有所瞭解。

  正因爲了解,才更要反對。

  在海外隨便弄都沒關係,反正都是新得的土地,怎麼搞都影響不到本土。

  可大明本土不一樣,這裏是華夏的根基所在,是萬萬不能亂搞的。

  萬一搞崩了,很可能就會迎來曠日持久的亂世。

  皇帝想要搞革新我們理解,可你總得有個頭吧?

  一直變下去,國體和人心什麼時候才能穩定?

  民心不安會危及社稷的。

  可是現在皇帝要搞個特區,專門研究新政。

  這說明啥?說明變革永無止境。

  這必然不能行。

  就連不少支持新政的官員,都反對設立特區。

  都說新皇寬仁,涉及到改革怎麼比太上皇還激進?

  肯定是陳景恪的原因。

  於是,在家裏閉關著書的陳景恪被彈劾了。

  甚至有些人寫信給遠在江南微服私訪的老朱,希望他能出面阻止此事。

  面對羣臣的反對,朱標表情非常淡定,全部留中不發任由大家討論。

  朱雄英還是年輕氣盛,尤其是見到自己好兄弟被彈劾,更是不能忍了,怒罵道:

  “一羣蟲豸,靠他們如何能開創新時代?”

  “等特區建成,新式官吏培養出來之後,要統統將他們換掉。”

  朱標眉頭一皺,呵斥道:“胡說八道,羣臣也多是出於公心,不可如此羞辱他們。”

  朱雄英不服氣的道:“他們就是短視,身上一股腐朽味兒。”

  朱標嚴肅的道:“那也不全是他們的錯,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保守是正確的。”

  “現在他們只不過是按照自己認爲正確方式,來處理問題。”

  “雖然迂腐,卻也是出於公心。”

  “你可以不喜歡他們,將他們撤職,卻不應該羞辱他們。”

  朱雄英反駁道:“那如果因爲他們的反對導致變法失敗,最終國破家亡,也要理解他們嗎?”

  朱標有些語塞,只能嘆道:“現在不是還沒到那一步嗎。”

  朱雄英氣的道:“您就是太仁厚了,換成皇爺爺,統統送他們回老家。”

  朱標無奈搖頭,他倒不是不敢殺人。

  如果殺人可以解決問題,他絕不吝嗇拿一些典型開刀。

  問題在於,此事還真不是靠殺人能解決的。

  在新式官吏沒有培養出來之前,殺一批人換上來的依然是保守派官僚。

  而且這些人被殺怕了,很容易就變得唯唯諾諾,對國家來說反而不是好事。

  洪武中期的朝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大案殺的血流成河,然後羣臣就成了啞巴。

  倒也不是完全沒人敢提意見,可是提意見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

  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人敢對朝政諫言。

  老朱的政策有問題,大家也都裝作沒看見。

  若不是陳景恪橫空出世,大明在那種漏洞百出的制度下,會變成什麼樣子簡直不敢想。

  朱標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親身經歷了這十幾年的朝局變化,對這一點的感悟非常深。

  朱雄英還是太年輕,對陳景恪出現之前的情況瞭解不深。

  他只看到了朱元璋加陳景恪的組合下,大明蒸蒸日上快速發展,以至於習慣了激進。

  朱標自然很瞭解兒子的情況,對此他也很無奈。

  現在的朝堂氛圍其實非常難得,羣臣雖然保守,但對於真正摸得着看得見的新政,還是肯給予支持的。

  就算心裏反對,只要朝堂通過之後,大多數人也會捏着鼻子去推行。

  只是他們的能力有限,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比起北宋范仲淹和王安石面對的局面,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