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詭異的一幕
「傳令三軍,衝!」
李鄌也顧不上了,這會就是搶功勞的時候,就算滯後了一些,但也不影響他「亡羊補牢」。
韃靼人選擇撤出石溝城周邊範圍。
雖然部分韃靼兵馬顯得混亂,但大明一方也並未完全掌握優勢,只有崔元的一路人可說是真的打出了氣勢,但真讓崔元和徐甚帶兵去追,他們也就只有四百人馬,手上的武器和彈藥都嚴重不足。
收割了戰功,但仍舊未能對韃靼造成致命一擊,也不足以吞噬韃靼人的鐵騎。
即便如此,大明分「五路」大軍,以北路爲主,楊一清帶兵牽制住了巴圖蒙克的主力,隨後是崔元、張延齡、李鄌和鄭英各率一路進入戰場,這場仗倒不是說讓韃靼人損失太大,但絕對讓韃靼人見識到了大明將士的無畏。
明明兵馬數量不及韃靼人,但就算是四百人都敢往前衝,城內的三百守軍甚至都殺出來了。
到中午時,初步的戰事已經停歇。
巴圖蒙克的中軍所部是最後撤出戰場的,而楊一清雖然展開追擊,但在追擊到石溝城西北五里多的一處山坳時,韃靼其餘各路人馬也撤過來,並從不同的方向圍攏而上,楊一清自知所部中火器和彈藥不足,只能選擇暫時回撤
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清理戰場,把敵我的戰情總結清楚。
「楊大人,***還在撤,不過看樣子,他們還具備一戰的實力,他們的陣型並沒亂!」
郭鍧帶人回到了楊一清身邊。
而此時楊一清的中軍,跟
韃靼人的中軍已經距離在十里以上,楊一清並沒有下令全速追趕。
楊一清道:「到底是韃靼小王子的人馬,建制沒有亂。」
郭鍧隨即道:「聽下面的彙報,這一戰咱至少殺了千把個***,還俘虜了六七十人,戰果斐然。」
這戰果,對楊一清來說……還是有點不盡如人意。
想要封爵,好像王守仁那樣直接得伯爵,年紀輕輕當上宣大總制,怎麼說一戰也要獲得三四千的首功纔可,但現在可能加起來也就在兩千左右,而功勞還要分薄,尤其是要分給戰術制定者張周。
楊一清道:「此戰尚未結束,各路人馬集結之後,必定要截斷韃靼人的去路,現在他們只有往北撤出關隘一途,不能給他們機會!」
郭鍧道:「可咱這一戰……損失很大。」
楊一清沒有理會郭鍧,而是問一旁的幕僚道:「炮芯還有多少?」
「不多了。」幕僚也很爲難。
主要的火器都在朱暉那邊,可朱暉到現在距離戰場還在百里開外,似乎什麼都指望不上了。
副總兵高丕策馬而來,急忙奏報道:「楊軍門,南邊襄城伯和武安侯的人馬,已經衝殺上來了,聽說是襄城伯以永康長公主崔駙馬,領兵四百,將韃靼萬數兵馬的大陣給衝散了,四百人追着一萬人到處跑!」
「可有此事?」
楊一清本來還納悶。
明明跟韃靼小王子的主力還在周旋中,怎麼韃靼人就選擇撤兵了?
現在鬧明白了,原來是南邊戰場取得了進展,而這一切……居然是崔元領兵四百完成的?qδ
只是有些戰情,會被誇大,本來韃靼人只有五六千,可現在卻被說成了萬把人,等報到朝廷,還不定說成什麼樣子……說不定就說崔元帶兵四百,把韃靼十萬大軍殺得滿地找牙。
郭鍧震驚道:「這位崔駙馬果真不一般,陛下之前嘉獎,還將嘉獎公文傳於邊鎮各處。卻是他此番連領兵將領都不是,居然還能……這般銳不可當。」
說到這裏,郭鍧發現楊一清臉色不對勁,想到自己是在領兵都御史面前誇讚別人,這馬屁拍得不是時候。
至少也要等見到崔元之後再拍。
郭鍧趕緊補救道:「但相比於楊大人兩戰兩捷,還是遜色了不少。且此戰沒有楊大人的剛毅和果決,也不會給他機會。」
楊一清倒是不介意崔元的功績,他反倒希望各路人馬都能跟崔元一樣,至少在關鍵時候不會掉鏈子,主要也是因爲崔元是外戚,跟他這樣的文臣本身沒有太大的利益衝突。
楊一清道:「若戰情果真如此,本官倒是不介意爲他上表請功。建昌伯呢?他的人馬不是早就應該到了嗎?」
高丕道:「回軍門的話,韃靼派出一路騎兵,大約有千騎,阻斷了石溝城東北邊的勺子河,建昌伯的人馬以火炮轟了一陣,***一邊損失不大,到***撤兵時,建昌伯的人馬尚未過河。」
楊一清一聽也就恍然了。
果然指望不上張延齡。
張延齡莽是莽,但關鍵時候掉鏈子的本質就體現出來了,明明這幾路人馬中,張延齡麾下的火器數量是唯一有能力跟韃靼人正面作戰的,結果被韃靼人一千多人馬就給擋住,虧他那邊還有四千人……
郭鍧顯得很遺憾道:「南邊打得那麼順,若建昌伯那幾千人能進戰場的話,或許現在就可以收割***的腦袋了。」
「派人。」楊一清道,「去跟建昌伯交涉,告知他現在需要配合進兵,若是他還想取得軍功的話,讓他聽令而爲。眼下他軍中的神機營火器,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高丕問道:「不是應該等保
國公嗎?」
楊一清道:「莫說保國公如今未到,他來了,功勞還有你們的份?如此畏首畏尾的主帥,打硬仗不行,但搶功勞絕對不會手軟。趕緊整理戰場,結束之後展開追擊,定不能讓韃靼人脫離我們的視線,尋機會應戰!」
石溝城南。
李鄌心急火燎帶着兵馬去追殺,結果發現韃靼人在撤退時仍舊保持了陣勢,戰報中所說的韃靼人已經潰散並不存在。
但他還是趁機撿了便宜,取得了至少三四十個韃靼首級,但等他得悉崔元所部已斬殺超過兩百韃靼人,還將首級都已經斬獲之後,心中羨慕得不得了。
在他跟崔元匯合時,崔元還指揮着徐甚等人在把韃靼人首級往馬匹上綁。
「崔駙馬,末將領兵來遲了!」
李鄌之前也把自己當成崔元的上司,但現在他似乎是想明白了,連朱暉都要給幾分薄面聽其囉嗦的人,自己有何資格居大呢?
朱暉把崔元調在自己軍中,那絕對是自己的榮幸啊。
崔元對李鄌很客氣,他本來就很喜歡結交朋友,他也並沒覺得是李鄌坑了自己,他對李鄌還禮道:「襄城伯來得正及時,韃靼人已經往北邊撤走,但並不是敗走,如果想衝殺上去,非要有足夠多的火銃和火炮不可,但我們……沒有,只能先回來把軍功給得了,將士們很在意這個。」
不是崔元不想追,是條件不允許。
等把手裏火銃的彈丸都用得差不多時,再追,就跟送死沒區別了。
難得現在韃靼人給面子,一路敗逃,連死傷的***都被丟下來不管,徐甚那四百將士對於到手的功勞還是非常在意的,隨機還能打幾個散兵遊勇,把軍功再往上堆堆,簡直不要太幸福。
「給襄城伯添亂了!」崔元怕自己做得不好,還道歉一般說了一句。
這可把李鄌嚇了一跳,他覺得這是因爲自己之前怠慢了崔元,還把崔元推上前線送死,以至於崔元用諷刺的話來感謝自己,其實是記恨。
李鄌急忙道:「崔駙馬這是說哪裏話?您是軍中的參議,是得聖諭而來的,幸好保國公將您派到我軍中來,您來末將軍中,就是來指點和統調全軍的,正是由您的英明指揮,才能完成此番破敵之戰。末將不過是聽命您左右而已。」
「啊?」
這又把崔元給整不會了。
我指揮?
我指揮誰了?不過想想,好像我只調遣得動徐甚和他的四百人,而且這羣人在最初進兵時,也不太想聽我的,只是我給他們分析了局勢,他們覺得有道理,纔跟我一起往前衝的。
李鄌道:「您就別謙遜了,現在您有何指點,儘管說,末將唯命是從也。」
「這……」崔元不知道該怎麼去迴應這個熱情的襄城伯。
徐甚倒是過來笑着抱拳道:「襄城伯,我們這一路,在崔將軍的調遣之下,已獲得韃靼首級二百一十四顆,收穫頗豐。」
聽到這裏,崔元好似恍然大悟。
李鄌這麼着急奉他馬首是瞻,是想跟他綁定在一起,這樣就算事後就沒人能追究他們這一路人馬馳援不力。
更可觀的……還有首功,也就是人頭數,你崔某人是指揮者,我李某人是聽令行事者,是你主動帶四百兵馬衝在前面,我聽你的隨時準備掩殺上去,然後在我們的通力配合之下,取得二百六七十的首級數量,當然你的二百多顆首功,也要算在我李某人的名下。
崔元想明白這一層,突然覺得很鄙夷李鄌。
但他也沒表現出來。
現在有兩千兵馬供他調遣,他還求助不得呢,曾經不得志的駙馬,突然之間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崔元也很享受被李鄌
推崇的感覺。
「那好,整頓兵馬,最好通知到武安侯,我們要緊隨韃靼人撤退的腳步,不能給他們這麼輕易撤出大明境內。要阻截。」
「你們還等什麼?趕緊幫崔駙馬整頓三軍……不對,如今是崔將軍!」李鄌差點要跪下來叫爺爺。
這都行,你崔元果然是沒經驗,居然同意跟我合併功勞。
那我豈不是……發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