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他的前程秉寬決定
李榮心說。
家裏有個公主當婆姨,雖然有皇親國戚的便利,但還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
你崔元也真是成也婦人敗也婦人,誰讓你在家裏沒什麼地位,你家裏這位婆娘太強勢,讓陛下對你產生厭煩了呢?
內閣值房。
三名內閣大臣回來,此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至於三人在這個問題面前,都選擇了沉默。
皇帝終於忍不住要增加第四位閣臣了。
從張周崛起的弘治十二年,就有傳聞說皇帝要增加一名閣臣,甚至取代目前三名閣臣的一人,只是皇帝爲了平衡張周跟文臣之間的關係,這件事一直沒有提到桌面上來談。
但最近朱佑樘直接在經筵時,就提到了這件事,且還對目前翰林院幾位學士中的王鏊讚賞有加,最近也對王華多有嘉獎,以至於現在翰林院體系都在談論,很可能新閣臣就出在王鏊和王華這二人身上。
至於之前在翰林體系中混得風生水起的李傑、焦芳、張元禎等人,也似乎並不在這次升遷的可能性之中。
當然。
對於翰林院體系來說,有個人永遠是繞不過去的,就是程敏政,至於皇帝是否會把程敏政拔擢上來入閣,這件事也仍舊不好定論,雖然最近程敏政並不會出現在經筵日講之中,但他始終是閣臣的有力人選,他便是第三候選人。
三人坐下來之後,李東陽先挑起此話題:「今日陛下在票擬上多有挑剔,看來陛下先前提及新閣臣人選,並非是一時興起,想來是思忖良久心中已有預案。」
謝遷道:「不過是西北增加糧餉的事,緣起於大同本地的財政虧空,打了這麼多年
的仗,大同有虧空,也不是咱這幾人就能給解決的麻煩。如今不找戶部的麻煩,也不問兵部,甚至連宣府的漕糧儲備都沒問一句,這都要怪到我們身上來?」
顯然謝遷是有抱怨的。
之前閣臣跟皇帝之間關係融洽,皇帝基本不會找內閣的麻煩。
但現在隨着張周的崛起,皇帝看大臣,好像怎麼看都不順眼,這會讓內閣這三位有些鬱悶。
李東陽把一份奏疏推到劉健那邊,卻不問劉健對奏疏的意見,而是順着先前的話題道:「若真要增一人,於我等左右,是該如之前跟陛下提的,把程克勤調過來,還是說……」
已經不去談論如何阻止的問題了。
內閣三人鐵三角的格局,從弘治十一年徐溥致仕之後,就已經定下來,本來都以爲皇帝會在弘治十二年就增加閣臣,以保證內閣的運轉正常。
但一直到弘治十四年,皇帝都沒有再增人選,充分考慮到了內閣三人的面子問題,也讓他們成爲實際意義上的宰輔。
對於張周這樣熟悉歷史的人,知道這個鐵三角非常穩固,還會持續多年,一直到朱厚照登基。
可對於當局者來說,皇帝給你們三年的時間,讓你們形成穩固的朝堂關係,已算是仁至義盡,該增加還是要增加,畢竟朝廷的正常運轉更爲重要,總不能別的衙門都改了門庭換了新部堂上來,就你們內閣還一直是老人吧?
劉健道:「那賓之你覺得何人更爲合適?」
謝遷笑道:「覺得還是王德輝更適合,以後再有什麼錢糧調度,有他在,是不是戶部的差事也無須我等費神了?」
兒子王守仁當宣大總制,老子王華當內閣大臣,涉及到宣大地方上的錢糧調度,由老子來擬定票擬,就不信王伯安你個當兒子的還敢叫板不成?
至於什麼避諱原則……
根本不存在,就算是要避嫌,那也應該是兒子避老子,而不是因爲兒子崛起,老子就要斷了仕途,父子倆都是正統的進士出身,這種格局歷來在朝野之間也並不鮮見,只是能官到如此大的基本沒有,至於王守仁能直接靠軍功封爵……誰都意想不到。
李東陽直接搖搖頭,意思是他不贊同謝遷的看法。
謝遷好奇道:「你所屬意的,總不會是王濟之吧?他跟張秉寬,可是有不少往來的。」
王鏊顯然早就被內閣三人定爲「異己」,就算平時相見時,也算是相談甚歡,可始終王鏊是張周鄉試的「座師」,加上王鏊接連晉升爲侍讀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都有皇帝恩惠張周的緣故,加上這兩年王鏊也沒有說在排斥張周的問題上出大力氣,這讓謝遷對王鏊的警惕心理很強。
李東陽望着劉健道:「楊介夫,再有幾個月,要服闋還京了吧?」
謝遷聞言皺眉,隨即也將目光落到劉健身上。
楊廷和。
在張周崛起這幾年,這是個遠離官場是非的人,主要是因爲楊廷和從弘治十二年開春,被皇帝放回蜀地「省親」,隨即遇到守母喪,二十七個月的守孝期,加上提前走的一個多月……楊廷和完美錯過了跟張周近乎所有的交集。
劉健沒有給出答案,只是輕描淡寫道:「其實梁叔厚,也未嘗不可。」
熱門人選的王鏊、王華、程敏政,劉健和李東陽一個都不提,卻在楊廷和跟梁儲這二人上做文章,顯然在他們看來,這二人好像比別人更爲合適。
李東陽道:「叔厚這兩年,過於隱忍低調,未曾在朝中做出什麼事蹟,甚至在經筵上有鴻臚寺的記過,只怕聲望不夠。」
「不然呢?」劉健道,「此事最好不要超出掌控。」
言外之意,我們不能說下一個入閣的人,一
定是我們的人,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拉攏和舉薦。
程敏政和王鏊,基本上已經可以排除了,因爲他們本身就不是我們的人。
王華可以拉攏,但因爲王守仁的關係,還有他本身做事就不符合我們的預期,他也儘可能靠邊站。
至於李傑、焦芳、張元禎等學士出身的,本身皇帝就沒把他們當作人選,他們混到學士了,皇帝都把他們晾在一邊了,那就說明學士已是他們爲官的極限,入閣就先別想了。
那還是從「新銳」中來選。
顯然劉健最看好的也是楊廷和跟梁儲,只是劉健更傾向於梁儲,而不是楊廷和。
謝遷笑着問道:「叔厚沒做出什麼成績來,但至少,也沒大的過錯,只是在注講經文上有一點過失,算不得什麼。」
顯然謝遷在思索之後,也認爲梁儲比楊廷和更合適。
李東陽問道:「你們是擔心,楊介夫在回蜀中這兩年,或是遠離了官場,對於他的意向不明,以及對他跟張秉寬的關係釐定,不夠清楚?」
劉健選擇沉默,不回答這麼敏感的問題。
顯然李東陽跟楊廷和的關係很好,劉健也怕說錯了話,讓李東陽把話轉告給楊廷和,影響了內部的和諧關係。
對劉健來說,還是把楊廷和當作「自己人」的。
謝遷道:「張秉寬能在介夫未回鄉之前,就判定其母重病,讓介夫能在母喪之前趕回,侍奉於榻前,成就了他孝義之名,此等恩德讓他輕易背離也不好,若讓他入閣,只怕也會影響到他做事。」
言外之意,與其我們找一個還不明白對張周態度是強硬還是柔和的人,不如找一個從開始就跟張周對立的。
哪怕論能力來說,梁儲或不如楊廷和,但關鍵是……梁儲他跟張周不是一條心啊!
「探探底吧。」劉健道,「賓之,還是由你去。其實此事更多還要看陛下的態度,但若涉及到廷推,始終要有準備。不想再跟上次一樣,翰林學士人選上再出什麼波折。即便介夫回來後不能入閣,陛下也承諾讓他增補學士之位,此事我到現在還記得。」
「嗯。」
李東陽點頭。
當初皇帝在考慮翰林學士人選的時候,也曾按照內閣的提議,考慮過楊廷和跟梁儲,但當時皇帝很堅定讓楊廷和回蜀中省親,當時還說過,等楊廷和回朝之後,給他留一個翰林學士的位置。
現在不用翰林學士,當個侍讀學士或是侍講學士,也是極好的。
只要楊廷和回來之後能得到晉升,李東陽對其也算是有個交待,就不算是把楊廷和往對面陣營裏推。
宮門口。
永康出來,她的馬車早就在等候,而她的乳孃,一個四十多歲的婦人,過來迎接她,並親自給她搬過來馬凳。
永康親母已經過世,府上跟她最親近的孃家人,也就是這個乳孃了。
「長公主可是有不悅?」乳孃也算半個娘,看出永康心情不佳。
永康氣惱道:「我本以爲,皇兄能直接把駙馬調回來,在京營裏謀個差事,誰知他開始給我出難題了。或者皇兄從來都沒想器重他這個妹夫。」
乳孃畢竟是皇宮裏出來的,趕緊勸說道:「貴人慎言。」
永康有些不管不顧道:「皇兄居然讓我去求張秉寬,還說駙馬的差事由張秉寬來決定。這是讓他妹妹下不來臺嗎?不想給就直說,不用給我出這種難題,讓我丟面子去求人,萬萬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