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朱標送走了朱英後,還沒等他回到府衙,在蔣瓛和楊憲的指揮下,百姓,士兵,三兩個人領着一頭耕牛,風風火火的向着自己的任務田分散而去。
朱標口口聲聲說要和百姓士兵一起耕田,可直到如今,耕牛都來了,朱標也沒有下田做過一指活。
正當朱標感到任務田的時候,卻發現朱棣騎在小牛背上,手裏拿着長鞭,耀武揚威道;“走,走,走~”
“頑劣不堪。”朱標嘆息一聲,倒是沒有出聲制止朱棣,他開心就讓他玩就是了,索性這八百頭耕牛,按照四門的方位,二百頭牛耕作一大片地。
在規劃的復耕田畝數量上,這些耕牛,至少能翻數十倍,原本朱標只想着第一年能恢復五千畝耕田復耕就算是圓滿完成任務了。
可現在只是四月二十,還有八個月纔是洪武三年,八個月,八百頭耕牛,不耕出來十萬畝田,這些耕牛都白要了。
楊憲見朱標過來,連忙放下手裏的工作,快步來到了朱標身邊道;“殿下,最近倒是來了一些反鄉的百姓,經過王二狗的事情,士兵也;老實多了。”
“只是。。”楊憲面容糾結,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
朱標疑惑道;“怎麼了?”
“自從殿下讓下屬發佈榜文,昭告天下,讓揚州故民返回鄉里,這人是多了,能復耕的田也多了,可是我們糧食快不夠了。”
楊憲一臉無奈,糧食如果沒有了,人喫不飽,牛喫不飽,揚州還有三百匹上等戰馬,這人喫馬嚼的,一天的消耗還是非常大的。
朱標暗暗思索片刻,開口道;“糧食還能撐幾天??”
“大概,五天吧,如果省一省,能撐八天。”楊憲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調動揚州府的物資,糧食眼看就要斷供了,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呢。
朱標抓了抓額頭,心中盤算道;“魯明義現在也就剛剛到蘇州罷了,沈萬三調糧最快也要下個月初五以後,這他奶奶的。”
揚州府被朝廷斷了供應,朱標在任,地裏長出來的,都歸揚州自行調配,可這頭一年,揚州府一粒米也長不出來,着實有些難爲人了。
朱標正要說話時,蔣瓛跑了過來道;“殿下,有情況。”
“什麼情況?”朱標瞥了一眼,自從發生了王二狗的事情,眼下揚州城的士兵和百姓,關係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用緊張來描述。
蔣瓛被朱標處罰時刻盯着東城門和南城門的兩處軍隊任務田。
爲了防止再出變故,王二狗的人頭被朱標用了足足十天之久,日日傳閱。
他王二狗,也算是在揚州府留下大名了。
“剛纔弟兄們在南城門,挖出來了這麼個東西、”蔣瓛雙手捧着一個物件,看上去四四方方的樣子,被粗布包裹的及其嚴密。
朱標心有不滿道;“蔣瓛,這揚州府又不是帝都,能挖出來什麼好東西,再說了,咱們只是翻地,好東西都在地下四五丈深,回去看着那些士兵去。”
“別在給孤王找麻煩了。”
朱標已是心煩意亂,糧食這種火燒眉毛的事情,如果不能解決的話,揚州想要復耕,希望幾乎是渺茫的。
如今的揚州城,算上士兵,也不過一千四五百人,但三百匹戰馬,八百頭耕牛,每日的糧食消耗,當真不是個小數目。
這個時候,朱標也不知道,朱英給他留下了八百頭耕牛,是在幫他,還是在害他。
牛不能餓死,戰馬不能餓瘦,人也不能餓死。
“殿下,您看。”蔣瓛小心翼翼的將粗布揭開,只見一個四四方方,上邊精雕細琢的兩條栩栩如生的玉龍,在兩條玉龍中央,一顆近乎肉眼不可見的珠子,被兩條玉龍用嘴巴拱了起來。
尚且不足巴掌大小的東西,卻讓朱標和楊憲都跟着愣住了。
“哪裏挖出來的?”朱標並不是沒見過印璽,只是這個印璽,上邊缺了幾塊,看上去相似磕碰所致。
而揚州府能挖出來這麼好的一塊印璽,顯然是這周圍有大墓。
既然有墓穴,是不是就代表着有更多的好東西,有了黃金白銀,還怕換不來糧食?大不了去找朝廷買一些。
蔣瓛躡手躡腳的翻了翻印璽,印璽的下方出現在朱標面前。
楊憲驚恐道;“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是嬴政的傳國玉璽?”朱標原本只當這是個尋常的印信,畢竟這玩意太小了,真的沒有成年人的巴掌大,薑黃雙手捧着,跪拜道;“請殿下判斷。”
蔣瓛當然知道傳國玉璽的厲害,不過蔣瓛卻沒有什麼太大的志向,或者說,他也沒有想過自己造反。
在揚州城,稀裏糊塗的挖出來這麼個東西,如果是假的,那也沒什麼關係,可若這真的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那他蔣瓛可就立了萬世不朽之功。
朱標伸手取來,在陽光下仔細端詳着,面色從容道:“看色澤和玉料,應該同和氏璧相差無幾,而且這上邊缺的角,有一塊是被金子鑲嵌過的,這裏還有洞。”
“估計是金子掉了,只是這傳國玉璽,怎麼和我想的有點不一樣,它也太小了,太不霸氣了。”朱標抿了抿脣,他記憶中,傳國玉璽應該是雙手捧着都感覺大的。
可現在拿在手裏的這個,雖然不敢確信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但這個重量和大小,當真是讓朱標犯了難。
楊憲開口道;“殿下,您爲什麼會認爲傳國玉璽很大呢?依下屬之見,這應當就是秦王政的傳國玉璽無疑,史書記載,和氏璧是圓的一塊圓形玉石,試想圓形玉石如何能雕琢成很大的天圓地方。、”
“而且傳國玉璽小,也容易方便攜帶,越小,雕刻工藝越難,字體之間的縫隙都會被嚴格把控,也就更加減少了作假的可能。”
朱標回頭看了眼楊憲道;“你說這個東西,他是真的?”朱標隨口詢問道。
楊憲只是微微點頭,表示肯定道;“下屬見識淺薄,若論真假,還是應當送歸朝廷,由陛下及朝中諸公來斷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