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來燕京黨校培訓的,可沒一個是年少無知的初哥,那都是在官場上磨礪多年的幹部了。
三沙省團委書記嶽慶峯,是後備班裏三個正廳之一,今年37歲。
看着面前這個比自己小一旬的年輕人,忽然感覺自己有點老了。
按理說,三十六歲就提拔爲正廳,在華夏當今的官場,已經是年輕的過分。
之前的華夏官場,很多都是老幹部坐鎮,這些人有的早就超過了政策年限。
但是很多人都曾經在紅色年代被打倒,按照他們的話講,那是失去的十年,如今要補回來。
不得不說,這一批老幹部絕大多數沒有對高官厚祿的齷齪想法,更多的是想爲祖國奉獻最後一點光和熱。
所以,大多數下面的班子,都是以老帶新,其中七成甚至更多的老幹部,只有少量的新人。
隨着老人家帶頭離開工作崗位,大批的年輕人被擢舉提拔,這三四年大概是華夏官場更新換代規模最大的。
嶽慶峯就得益於此,這一次培訓過後,他將會出任海角市市長,如果運作的好,書記也有可能。
實際上培訓班裏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和秦長清相比,自己的確是老了!
培訓班的學員們不愧是精英,儘管一夜睡眠很少,但是出現在延州地區的時候,還是各個精神抖擻。
程豔秋作爲領隊,謝絕了延州地區領導的各項活動安排,僅僅是接受了延州地區提供的一臺大客車,就出發前往參觀。
延州地區歷來是西秦省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延州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爲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爲“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州下轄一區十二縣,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7萬,是華夏革命聖地,太祖等老一輩政治家家在這裏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反侵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州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州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州是中央的所在地,是華夏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十三年間,這裏經歷了反侵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首先參觀延州的標誌和象徵寶塔山,登高俯瞰全城,體味一覽衆山小的感覺。
然後前往七大會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參觀反侵略戰爭時期的華夏指揮中樞,棗園革命舊址。
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全國人民爲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爲粉碎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現在是枯水期,棗園院子裏的幸福渠已經乾涸了,據導遊介紹,這個不起眼的溝渠,當年澆灌了不少的地,收穫的莊稼十分豐富。
接下來前往彙集了延州十三年革命活動史的延州革命紀念館,體會革命先驅的艱辛歲月。
培訓班的學員們來到小溝坪黨校舊址前,一一瞻仰校部11孔石窯洞和數十孔土窯洞,參觀1942年建造的黨校大禮堂地基,1984年,中央撥付專款對這11孔石窯洞進行了維修。
太祖的題詞“實事求是”刻石,在1953年延州師範學校基建時被挖掘出土,現珍藏於延州革命紀念館。
站在這四個大字前,秦長清心潮澎湃,實事求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承載了太祖多少期望和理念!
多年黨校響應黨中央和太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學工人員積極參加開荒種地、養豬、修建房屋和窯洞等各項勞動。
先後創辦了農場和煤窯、被服廠、肥皂廠、紙菸廠等十幾個手工作坊,有效地保證了全校師生員工的物質供給,改善了生活,節省了開支。
同時,通過生產勞動,使全校人員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當年的華夏,數十個根據地,無數的小團體,各種思想作風參差不齊,到了1942年,有些地方還在執行老一套的方針政策。
爲此,太祖在黨校做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由此開始了全黨普遍的整風運動。
接下來開始抽調各個戰略區、各條戰線的負責同志和大批地、縣級幹部以及部隊團以上幹部,到黨校進行整風,學習黨的路線,檢查思想,總結工作,研究黨的歷史經驗,使理論和實際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