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不寒磣
這其中當然有《集結號》的衝擊,同時也是市場規律。而集結號在首周創下全國7000萬元的票房。
這個數字雖然不及《投名狀》近1億的首周票房,但《集結號》上映開始,在全國各大影院的銀幕空間僅有50%,即使這樣,各大影院仍傳來“一票難求”的現象,足見觀衆對重量級國產電影的強烈支持。
此外,《集結號》還創造了本年度單個影院單日票房的最高記錄:12月22日《集結號》在華星影院創下40萬票房,打破了《變形金剛》36萬的紀錄。本地院線方面,《集結號》首週末也取得了1483萬的票房,擊敗《投名狀》1114萬成爲票房冠軍。
而最難得是,馮曉剛的電影,頭一次取得了學院派的認可。
1996年年末,馮曉剛帶着葛由等人在17天裏跑了全國21個城市,宣傳國內的第一部賀歲喜劇《甲方乙方》。
十年過去了,馮曉剛電影已經成爲國產電影的一個品牌,但他卻從未在金雞獎這樣的學術專家獎上獲得過肯定,也未得到主流電影界的認可。
而《集結號》打破了這一怪圈,多位影視專家紛紛發出呼聲,稱《集結號》開創了國式大片值得期待的新時代。
“《集結號》表面上是戰爭主題,實際上則是人性的主題。它將對國內今後的戰爭題材影片產生深遠影響。”
“《集結號》是國內軍事題材影片與馮氏賀歲電影的雙重突破,是軍事戰爭的個人心靈史。對穀子地而言,勝敗的重要性可能還不如戰友的生命以及生命是否得到應有的善待和評價更爲重要。戰爭的記憶也遠沒有比他從一個人的角度對戰爭的感性經歷所留下的記憶更沉重、壓抑和窒息。這樣的普通人的視角,恰恰是馮曉剛電影的最可貴的特色。這與馮曉剛賀歲電影的平民化精神、人本主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集結號》讓國內觀衆掀開英雄主義的帷幕,看到戰爭的真實面目,這是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戰爭巨片。《集結號》的出現,證明了導演有能力突破自身侷限,從北京侃爺兒式的賀歲片風格中脫胎換骨,影片以真實強烈的視聽震撼,承載了真正嚴肅的重大主題。。”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畢竟馮導個學院派那可是過節深了去了。
要知道之前他的片子沒少被那些學院派電影人批評,而馮導也是有來有回,00年的時候就敢直接懟金雞獎,把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都罵了個遍。
2000年金雞獎所謂“烽煙”,發端於電影《一聲嘆息》之未獲金雞獎提名。
而由業內攪至業外搞得路人皆知,始於00年11月10日《馮曉剛:給金雞獎提個意見》見諸報端。媒體從中助力,至12日,相關報道的標題已是“我可以永不參評”之類強硬口氣。
金雞獎評委方面起初態度審慎,於是媒體上似只聞“咆哮”,鮮有對方應答。16日金雞獎開幕。得益於參會記者工作勤力和評委們狀態放鬆,各種正式非正式場合評委們的發言在網上個性靈動:“我們沒有損失”、“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我不喜歡,我就是不喜歡”、“誰誰誰又在炒作”……
然後馮導就直接開始了炮轟。他自稱是國內電影“殿外人”
說國內電影經過前三代導演的艱苦奮鬥,建造了國內電影這座寶殿,“宮殿”建成後,一哨人馬殺了進來,佔領了這座寶殿,並把大門把的死死的。
這就是第四代導演,他們創立了一種流派,別人要想拍電影,就得按他們的路子拍。
接着,又有一幫人殺到,他們沒走大門,而是“破窗而入”,自己創立了一種拍法。
他們就是第五代導演,以京城電影學院“78班”爲主體的第五代導演同第四代一樣,殺入這座殿堂之後,不光把門關上,也把把窗子堵死了。
這時,第四、第五代導演一起住在寶殿中,舒舒服服也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緊接着第六代導演竟然也殺入了這座寶殿,他們既沒有走門,也沒有走窗戶,而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
而說道自己時:“等我殺到這裏來一看,不但進不去這座寶殿,即便就是進去,也沒有我下腳的地方。
於是,我索性就在宮殿旁邊自己建了一個耳房,沒想到,通過不斷髮展,日子過得還挺不錯,而我再往宮殿裏一看,那裏面太擠了,想讓我進去我都不願往裏鑽了,如今,在宮殿裏的人看我過得不錯,也忍不住想出來,甚至已經有人把頭探出來了。”
當初自稱“殿外人”的但是馮曉剛也算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了,賀歲10年,馮曉剛是當之無愧的賀歲片之王,10年中他的9部電影創造了億元人民幣票房。
最終憑藉這部《集結號》拿到了他本來不屑又期盼的“學院派”的認可。
其實就馮導以往的作品總體質量,以及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奮鬥歷程來說,值得尊敬。
早年做場記、劇務,說不好聽的就是打雜的,加上懂美術,能給美工打下手,慢慢的從美工這個職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視圈。
正如他最拿手的小人物賀歲片一樣,那些角色在逆境中抓住每一個機會掙扎,笑着面對每一個爲難和嘲諷,就是爲了有權勢者賜予的一點空間,更好的活下去。所以他拍那些來自平民的辛酸特別動人,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爲拍的是他自己。
能上也能下,也能屈能伸。
寧遠自問,換成他在馮大導演的位置,能不能做到這個份上,也不一定能做的更好。
說起馮曉剛就不得不提王碩。
王碩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他的頑主、浮出水面、橡皮人等作品,全被改編成電影,他也憑此名聲大作。
王碩成名時,馮曉剛還從文工團退伍,偶然機會認識鄭曉龍後,馮曉剛不斷溜鬚拍馬,在鄭曉龍的幫助下,馮曉剛不僅進入京城電視劇藝術中心工作,還認識了王碩。
見到王碩後,馮曉剛不斷吹捧,甚至在酒桌上就直接把王碩的書都給背下來來了。可王碩並不買賬,覺得他是有所圖。
不過按王碩的話說,如果一個人天天拍你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在馮曉剛的不斷吹捧和殷勤伺候下,王碩也慢慢接納了他,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而馮曉剛的事業終於迎來了發展。
就是那部著名的《編輯部的故事》。王碩直接放話:如果不讓馮曉剛參與,我就退出。
有意思的是在審覈的時候,劇本找不到了,這時候馮曉剛自告奮勇說,他背下了所有的劇本內容,就這樣馮曉剛重新將劇本寫了出來,深受王碩的信任,不過在馮曉剛完成新劇本後,老劇本又找到了,這就很有意思了。
之後兩人成立了好夢公司,可好景不長,王碩遭到爭議,連續兩部片子都給斃了,這位爺兒就直接去國外了,而馮曉剛搭上華藝,改編王碩的小說拍攝了《甲方乙方》,這部片子也開啓了國內的賀歲檔。片子雖然成功,並未加上王碩的名字,之後王碩和馮曉剛的關係就鬧僵了,馮讓人給王帶去的稿費也被王直接扔出來了。
不過隨着年紀增加,兩人的關係也慢慢緩和。
後來王碩女兒結婚,王碩都沒有勇氣出席婚禮,還是馮曉剛當得證婚人,兩人最後應該也是一笑泯恩仇了。
最後的都是故人了。
寧遠對於馮曉剛這中一條血路殺出來,最後功成名就的,也很是高看一眼。
因爲異地處之,馮曉剛能做到的事,寧遠未必就一定能做到。他受過這些寧遠也未必就受得了。
就比方說,這些學院派不管好壞,也就說起馮程張這種大導演的片子都可以隨意言之,甚至直接叫囂封殺這三人五年的都有。但換成對寧遠的電影,那評論起來那叫一個“謹慎”,特別在寧遠的背景在官媒發佈之後,幾乎都找不到什麼關於他的負面消息。
換句話說,寧遠活了兩世,也沒屈過,低頭過,巴結過。但他知道這一定不容易,所以他很樂意對這樣的成功者,報以敬意。
無論是爲了喫飯還是揚名立萬,低頭,其實都不寒磣。
畢竟沒幾個人生來就有潑天富貴。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