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第 82 章
江菱別過頭去不理他,不知是在賭氣還是在解釋:“皇上言重了。其實,沒有什麼不妥。”
康熙笑了,從身後環抱住她的腰,附在她耳旁低聲道:“莫惱,有些事情不方便在裏面說,隔牆有耳。要是回到住處,就更加不妥了。你且仔細聽着。”
江菱提起了精神,微不可察地說了一個字:“嗯。”
康熙將聲音壓到最低,用只有她一個人才能聽見的聲音說道:“等到了園子裏,要謹記,什麼話都不要說,但又不能什麼話都不說。有三件事情,是需要你替朕探個底兒的:第一件,是試試揚州的這些富商,到底跟金陵薛家的案子有沒有關係。朕曾聽聞有些揚州富商手眼通天,但從未找到切實的證據,因此想趁着這個機會試一試。園子裏都是女眷,朕同其餘人等不便多留,你多留些心。”
江菱輕輕點了點頭,道:“皇上放心,已記住了。”
康熙亦低低嗯了一聲,續道:“第二件事,是問問他們同海外的那些客商,是否有往來。這些日子的事情,朕琢磨來琢磨去,總覺着有些不對勁兒。那些南洋西洋的客商遠在廣州,即便是得知了朕即將南巡的消息,欲前來面聖,也不該在這時候提出‘加開江浙、江南諸省’的海禁,朕疑心他們與這裏的鹽商互通了有無,又或是……罷了,此事告訴你也無妨,原本朕是打算在明年,將這一帶的海禁全部放開的。”
所以,應該是有人提前泄露了消息。
江菱默默推算了一下時間,發現自己的知識匱乏,於是作罷。
可是……“皇上將此事告知於我,當真妥當麼?”江菱稍稍側身望着康熙,眼裏隱隱有些驚訝之色。在她的印象裏,這種事情應該是束之高閣的機密纔對。
康熙笑了笑,但卻不知不覺地多了些疲憊之色:“早已經不是機密了。”
江菱一怔,不知怎麼的,忽然想抱一抱他,聊以安慰。
康熙頓了片刻,又續道:“第三件事情,卻只有你才能辦了。金陵薛家的老夫人,亦在此次的邀請之列。你去試試她的口風,看能不能試出個底兒來,他們在金陵和京城,到底是個什麼章程。除此之外,有兩位南洋的客商,亦帶了夫人前來,你替朕去試試她們的口風,夫婿到底是做什麼的。”現如今在康熙眼裏,江菱纔是最通曉西洋南洋諸事的那一個,雖然不知道她從哪裏看來的雜書,但在某些事情上,她比自己手底下的那些官員們,卻是要強得多了。
這一二三件事情交代完之後,康熙環住她的手臂又緊了緊,問道:“可有什麼難處麼?”
停了片刻,他又續道:“要是有難處……”
江菱輕輕搖了搖頭。
“倒是沒有什麼難處,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但成敗的機率,頂多只能是七三開……”她回身望着康熙,輕聲說道,“皇上知道,有些事情非人力所能及。”例如語言不通。
康熙嘆了口氣,又低聲道:“只是難爲你了。”
江菱又搖了搖頭,道:“沒有什麼可難爲的,盡力而爲便是。皇上這些話,有些恐怕是夫人太太們答不上來的,有些則需要旁敲側擊,自行推斷的。因此,皇上是不是得在我跟前放兩個人,免得到時候我記不清楚,轉述時出了差錯?”她將事情面面都考慮到了。
康熙略一沉吟,便道:“朕跟前伺候的人,撥一半兒給你罷,都是信得過的。”
江菱初時有些驚訝,但想到康熙那三個要命的問題,便應下來了。
轎子不一會兒便擡到了園子裏,康熙朝她點點頭,目光中隱含着鼓勵之意。江菱知道他這是不下去了,便稍稍掀開簾子,扶着一個侍女的手,走到了轎子外面。出去的時候,她刻意用身體擋住了裏面的人,讓人誤以爲是自己獨個兒來的。梁大總管氣喘吁吁地跑到跟前,將她引到了園子裏。
園子裏已經坐了不少人,想來是康熙掐準了時間,將她送到這裏來的。
江菱暗暗地撫了一下額——又沒有給她準備劇本和臺詞——便扶着侍女,步伐搖曳(其實是爲了掩蓋自己怪異的走路姿勢)進到了園子裏。
梁大總管剛準備跟上去,忽然聽見那頂小轎傳來輕輕的三下叩響。他知道康熙在轎子裏,便讓身後那兩個小跟班上前引路,自己走到轎子跟前,低聲問道:“爺?”
裏面傳來康熙模糊不清的聲音:“讓今日當值的幾個跟在她身邊,將園子裏的情形,一字不漏地報給朕知道。事情做得利落一些。”
梁大總管應了聲嗻,又問道:“爺,您就讓小主獨個兒進去了?”
康熙笑了一下,聲音裏隱隱透着些許愉悅:“朕想再試一試,當初到底有沒有錯看她。”
梁大總管懵懵懂懂地唉了一聲,忽然想起昨天晚上的宴會,也是悶聲不響地就把人接過去了,一點兒緩衝的餘地都沒有,但小主的表現似乎還不錯。再想到裏面那位爺的心思,忽然悟了。
皇上雖然把冊書封在了匣子裏,一直未曾開啓,但現在對她的期望,好像比原來更高了。
康熙又叮囑了他一些別的事情,便回到了剛剛的明堂裏,跟沒事人一樣繼續處理政務。不過,他跟前的梁大總管,還有上午在跟前服侍的許多人,都已經到了江菱身邊。
這些事兒江菱是不知道的,她現在正煩心的,是應該如何避開那位薛老太太的拉攏。
剛剛康熙讓她試探的事情,已經試探了一小半。揚州的鹽商雖然手眼通天,夫人太太們字裏行間隱隱透露着一種“自然是暢通無阻”的意思,顯然是平時買通官府的事情沒少做,但他們在揚州活得很滋潤,暫時沒把手伸到金陵去。至於南洋的客商,目前還沒問出來。
現在她被薛家的那位老夫人纏得有些脫不開身。
“小主有所不知。”那位老夫人絮絮叨叨道,“我薛府從前在金陵,也能算是個富貴人家,祖輩兒三代都能在朝中站穩腳跟的。大孫兒雖然是個皇商,但兩個孫女都是一等一的人品相貌,要不是她們父親的官銜低了些,家道中落,怕是連主子娘娘都做得。現如今一位與梅翰林家裏議親,另一位則做了榮國府里正兒八經的二奶奶,端地是個個出挑。聽聞小主從前在榮國府住過半年,但不知可曾見過我那大孫女,噢,按照時間推算,理當是見過的罷。”
江菱想了想,還是說了一句見過。
薛老夫人喜道:“果然、果然。”她有些傷感地看了周圍一眼,除了自己之外,大多是商賈人家裏的老太太,雖然有綾羅綢緞穿在身上,但平素見了官家太太,都是要矮一身的。原本自己家裏是皇商,直接隸屬於內務府,官家太太亦要矮自己一頭,現在家道中落,卻與她們坐在一處了,不禁黯然。
江菱耐着性子應了兩句,記起康熙囑咐過的第三件事,便問了問京城裏如何了。
那位薛老夫人打開了話匣子,將自己近日來的苦悶無助一併宣泄了個乾淨。
“小主有所不知。我們薛家比起賈、王、史三家,本就人才凋零。現在蒙受了這樣的折損,那就更連個主事兒的人都沒有了。本來我們家是薛蟠主事的,但薛蟠好端端的去了京城,說是送妹子進京待選,這一走就是三年多,現在在京城裏樂不思蜀,連堂弟和堂妹都一併接了過去,獨獨將一些帶不過去的產業留在金陵,讓幾個族人看管着,這聖旨一來,那可不就是……小主可得在皇上跟前好好說說,寬限薛府一些時日,咱們既然是受人矇蔽的,那總該有個折罪的機會不是?”
江菱沒有迴應,不過卻繼續問道:“大半的人都在京城麼?產業都不顧了?”
薛老夫人長吁短嘆:“子孫不肖……族裏沒幾個重用的,偶爾有一個薛蝌,也要等到再過兩年,才能繼續參加科舉。現在這情形,恐怕連科舉都參加不了了。真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連個落腳的地兒都沒有。要不是大姑娘在榮國府還能說得上話,我們與賈、王兩家尚屬姻親,現在已成了破落戶了。”
江菱朝園子邊上望了一眼,果然看到有一個小太監匆匆離去,顯然是去給康熙回話了。
她笑了笑,續道:“那便沒有別的主意了麼?”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是早先在榮國府的時候,聽府裏的人說過無數次的。薛家雖然是金陵四大家族裏最弱的一個,但總還有些底子在。真的要倒掉了,還能再穩穩地拖些時日。
薛老夫人嘆息一聲,但這回卻多了些寬慰之色:“還是要多謝那位姻親……”
江菱聽了片刻才知道,原來當初康熙離開金陵之後,賈璉藉口回金陵祭祖,王子騰亦留在金陵,着實拉了薛家一把,同時也削掉了自己家族裏多半見不得光的產業。康熙的那一下子,算是雷厲風行,也算是敲山震虎,讓他們都收斂了不少。
她陪着薛老夫人說了一會兒話,便又看到有個小太監匆匆離去,顯然是去傳話了。
薛老夫人說了半日,感到有些累了,便讓人扶着到旁邊歇了歇,江菱這才抽出空閒,問了餘下的夫人太太們一些話。許是因爲剛剛薛老夫人打開了話匣子,江菱又顯得平易近人的緣故,夫人太太們也顯得謙和多了,有意無意地,便漏了許多消息出來。
例如,雖然他們的手沒有伸到金陵,但是卻聽說廣州十三行是暴利。
又例如,他們有些人確實試過販賣洋貨,有賺有賠,還有些從南洋商人手裏買到了不少珍貴的黃金製品和香料,大呼買賣做得值,有意替南洋客商,還有他們自己,打通商路的。
再有就是那些太太們當中,唯一一位南洋客商的夫人,雖然並非本國人,但因爲在南粵住的時間久了,也學了一些話,交流起來有些喫力,但基本的意思還是能互通的。
據那位南洋商人的太太說,既然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何不將生意敞開了做,有銀子一塊兒賺呢。他們在南洋,尤其是在印度一帶,接觸過許多西洋來的貴族,不管是貨物還是別的什麼,都相當的精美,假如能賣到這裏來,那肯定也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江菱稍微問了一下,果然也是eastindia,東印度公司。
她將那間公司暗自記在了心裏,有意無意地問起,押送貨船的時候,要是碰上了海上風浪,或是有盜賊劫掠的時候,應該如何是好?那位南洋客商的太太因爲語言不通,便用了最直截了當的回答:我們船上有木倉,而且還是eastindia那裏弄過來的,品質好着呢。
江菱驚得一身冷汗。
那位南洋客商的太太似無知覺(事實上是因爲,這些天她跟那些富商們的太太打慣了交道,基本沒人能聽懂自己在說些什麼,於是便習慣了自說自話),仍舊在抖露道,還有很多好東西上不了岸,真是太可惜了。那些讓人上癮的東西,可是船員們的最愛呢。
江菱假作懵懂無知,問道,是什麼讓人上癮的東西?
那位太太聳聳肩,道:“一種紅色的花。”166閱讀網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