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揮斥方遒
他之所以不動用錦衣衛的力量散佈謠言,就是要完全撇清與此事的干係。
科考前後生意最火爆的折桂樓,今夜註定無眠。
上下三層全被士子們佔據,一個個慷慨陳詞,抨擊科場黑暗、考官腐敗,把宋睿、陳道、呂文斌等主考罵得狗血淋頭。
三樓上,滿滿當當的新科舉子或坐或站,滔滔不絕,逸興橫飛,壯懷激烈。
店小二無不小心伺候着這羣大爺,點頭哈腰送菜送酒。
掌櫃的也識時務,主動表示今晚打八折,生怕得罪了這羣落魄舉子,使得對方一怒之下逃單,管又不敢管,打又不敢打,自己定要丟飯碗了。
一穿着月白襴衫,頭戴浩然巾的舉子道:“諸位年兄,國朝開國以來可有這等猖獗之事?
一科杏榜半數內定,那我等還考什麼?何不明言非與總裁同鄉者趁早捲鋪蓋走人爲是!”
國朝鄉試、會試同科上榜者稱爲同年,互稱年兄。
近幾十年士林風氣,即便是先後中試,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可稱呼,故天下舉子皆同年了。
“年兄說的是,想我等寒窗苦讀十年,大考小考無數回,不承望天子腳下,竟糜爛如斯,苦讀聖人大道,不及鄉黨私情;
作得八股文章,不如主考同鄉,誠可悲可笑可嘆也。”一頭戴四方平定巾,穿着舊袍子的舉子嘆道。
“正所謂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此等枉法無道之事,我等必不能忍氣吞聲,否則後來人又當如何?”又一穿儒服,戴諸葛巾的舉子怒道。
靠窗的角落裏,一個三十來歲舉子,穿着石青色獨佔鰲頭提花紋錦緞道袍,頭戴逍遙巾,巾上綴着一枚方形美玉,側綴以兩枚玉環,腰間繫着玉帶。
只見他忽地起身,把酒杯摜在地上,摔得粉碎。
“各位兄弟,我說你們沒中就沒中罷,雖說鄉黨徇私,不過是尋常事,哪科沒有鄉黨?
只是這回更烈了幾分罷了。看看張貼出來的程文硃卷,你們的文章比得過人家?我纔是曠世奇冤!”
衆人見他衣飾華貴,倒也不敢小看,紛紛拱手道:“年兄尊姓大名?有何冤屈?”
那人擺了擺手,道:“不是什麼光采事,賤名不提也罷,提了也侮辱先人,在下行三,諸位稱一聲三弟可矣。”
“三弟但說無妨,我等雖無什麼權勢,也願爲兄弟說句公道話。”衆人紛紛道。
那老三冷笑道:“諸位是否覺得今科杏榜硃卷程文,特別是那三省士子之文章,篇篇流光溢彩、斟酌飽滿、沉實高華?”
衆人雖因落榜不伏,不過早已看過上榜的文章,確實非同凡俗,不過聽老三語氣不屑,似有隱情。
忙紛紛問道:“確是如此,莫非其中有什麼古怪?”語氣中飽含希冀。
那老三慘笑兩聲,道:“去他孃的罷!早他媽泄題了,難道你們不知?
鄉黨之私,不過略施援手,若文章太差,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唯有事先泄題於鄉人,方可確保十拿九穩,不漏破綻。”
“什麼?!”衆人又驚又怒。
提攜同鄉,情理之中,這也罷了,可泄題這就太過了,分明是把天下舉子往死裏整。
“你們可聽過三個燈謎?”老三哂道。
“什麼燈謎?”衆人忙問道。
“哈哈,你們果然什麼都不知道,名落孫山也不冤。
可嘆我花了白花花的五千銀子,買了燈謎,還是功虧一簣,這世道何其不公!”老三眼中含淚,搖頭嘆道。
衆人聽出其中有玄虛,忙寬慰:“如今同是天涯淪落人,三弟何妨傾訴一番,紓解鬱氣,我等替你出出主意也好。”
“對對。”
老三擦了擦眼角,嘆道:“今年元宵燈會,我花五千銀子,從一朋友手中購得三個燈謎。”
“燈謎有何機巧?爲何這麼貴?”衆人奇道。
“能不貴麼?三個燈謎就是今科會試第一場三道四書題!”老三慘然笑道。
“什麼?!”衆人無不驚呼,忙問:“敢問燈謎是?”
“你們自己看罷。”老三從袖子裏掏出一個小紙卷,遞給旁邊人。
衆人忙圍上來觀看,一人讀道:“半月之學欲何爲?”
“半月者十五,欲何爲者志也,又含學字。真是第二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衆人怒道。
“再看第二個,勤儉持家者無匱矣。”
“哼,勤儉持家者,生財之道也。無匱者,足也。勤者,生、爲之意也,儉者,寡、舒之意也。
果然暗藏第一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衆舉子無不浸淫四書多年,早已滾瓜爛熟,瞬間便猜出燈謎出處。
“看第三個,手無孔方最難矣。”
“呸,好卑鄙!手無者,不以也。孔方者,規矩也!這是明說第三題,不以規矩。”衆人齊聲怒罵。
老三嘆道:“不瞞諸位年兄,我那朋友是主考官府上家人。
聽大管家說要暗中賣幾個燈謎給些鄉黨中人,知道非同小可,好說歹說替我求了一份來。
小弟當時如獲至寶,以爲今科必中,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官賤,這杏榜誰上誰不上,早有暗定,豈是你我無根無脈之人所能窺視?”
衆人奇道:“既先知先覺,兄何不請名家高手預先代筆?如此,誰能黜落?”
老三苦笑:“難道這麼粗淺的道理我也不知?
得題後,小弟即以五百銀子一篇的潤筆費,請名手作文。
自以爲篇篇制藝皆體格高華,風骨遒上,精理內蘊,氣味深醇,豈有不中之理?誰知……呵呵。”
衆人搖頭暗歎,科場也太黑暗了,連事先買了題也不能中,讓我等常人如何匹敵?
不過轉念一想,衆人又有些幸災樂禍,相比“三弟”花了大幾千銀子,躊躇滿志而進,垂頭鎩羽而歸,自己又顯得幸運許多,至少主考官不坑窮人。
“冒昧請教三弟第一題是如何破的?”
有的兀自不信,懷疑他經義不通,不辨優劣,被捉刀人以次充好坑了。
老三道:“第一題,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我破的是,得聖人理財之道,永無匱乏之患也。”
“好!果然不愧名家手筆,洗練精準,若合符節!”衆人讚道。
“厲害厲害,值五百銀子。第二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弟如何破?”
“聖人之道境,惟漸進以求之也。”老三道。
“妙,妙!精妙之極!可謂虛空造物,籠罩萬方。高,實在是高。”一人擊節讚歎,衆人齊聲附和,自嘆不如。
“三弟,第三題不以規矩,如何破?”
衆人心癢難撓,與後世考試後迫不及待對答案的考生並無二致。
“有法而不恃,何得至境矣?”老三道。
“伏了伏了,這破題拍合題位,如懸崖墜石,振聾發聵。超出我等遠矣。”
“規矩者法也,方圓之至也。這破題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超過上榜之人多矣。”
衆人紛紛點頭,越發相信科舉有弊,連這等破題都上不了榜,那等於說他們一輩子都沒機會了,還有天理麼?
卻不知這是當年的狀元公龐超親自擬的,那還能差得了?
忽聽旁邊一中年舉子道:“三弟的破題自然是極妙的,理應杏榜題名,可有一件事,不知三弟可曾想過?”
“何事?”老三道。
“老弟安知所聘名家沒有爲他人所聘?若其圖省事兒,一文多賣,考場上出現雷同卷,定是要一併黜落的。”那中年舉子道。
“這……”
“此言有理,既然題目早已泄露,其他人定也要打這主意,都中時文名家就那麼幾個,出現重疊也不稀奇。”衆人道。
老三默然半晌,嘆了口氣,拱手道:“年兄所言也有道理,總而言之是弟時運不濟罷。
觀兄之氣度精神,定是飽學之士,何故也折戟沉沙?”
那人搖頭嘆道:“不敢當此金獎。餘自幼苦讀,至今三十餘年矣,仍未登瀛,何談飽學?
今日聽君一席話,如大夢方醒,才知書中雖有黃金屋、顏如玉,卻無抗衡不法之法矣。”
老三眼珠一轉,聽到“不法之法”四字,知道這是“自己人”。
順着話頭道:“老兄制藝之道,比之小弟方纔所言如何?莫非也是懷才不遇?”
那中年人正是賈芳,被九死喬裝易容後,來這最熱鬧的酒樓當個“托兒”,只爲力證今科有弊。
賈芳捋了捋頜下短鬚,淡淡道:“雖不敢言勝,想不遑多讓。”
衆皆譁然,這人也太狂了些,就方纔那幾個破題,足以媲美今科硃卷前十名,此人竟敢與之相提並論。
老三不伏道:“我這可是名家手筆,五百銀子一篇,年兄如此自信乎?第一題你如何破?”
“對,年兄且說你的破法,我等拜讀之後自有公論。”
衆人也不伏氣,輸給“名家”也就罷了,若輸給另一個窮書生,這就不可接受了。
賈芳擺手道:“方纔三弟所言今科試題早已泄露,在下即便說出來,難免亦被疑是託人所作。
諸位年兄若有雅興,何不即興命題,小弟當場作答,豈不新鮮?”
“好!好氣魄。”衆人一起鼓掌,忙不迭出題,想難倒這個“狂生”。
“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一人率先舉手道。
這是孟子名言,意思是假使在上的君子能闡明做人的道理,如君臣、父子、夫婦、朋友、長幼等相處之道皆清楚而恪遵的話,在下的老百姓就自然能相親相愛,而呈現一片和樂的景象。
這題頗有難度,因題目中涉及上、下、人倫、明、親等元素,破題不僅要不漏不偏盡破這些元素,更要指出這句話深層的內涵。
賈芳不假思索,道:“上作而下應,立學之效昭然矣。”
“嗯?好!”衆人雖不服,也不得不承認,這破題精當乾脆,深入骨髓,已得孟子真意。
僅用五個字上作而下應,便把題意破盡,後一句更點明,要明人倫,要使百姓親於下,必須通過興辦學校教化來達到,可謂言聖人之所未言。
這就是八股文章的根本宗旨,代聖人立言。
也就是說,考生要把自己當成聖人,把聖人沒寫在書裏的話說出來。
“再來。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又一人道。
這句話出自《大學》,意思是:道德品行就好象是樹的根,財富就好象是樹的枝梢。
強調君子以德爲本,以財爲末。有德、財、本、末四個元素,破題之難在把這四種元素之間的關係說透,而不偏離聖人道理。
賈芳微一沉吟,道:“德裕而財可理,本末之辨昭然矣。”
“嘶……這,破得好!神機暗合。”
衆人都是各地舉人,哪能分不清好壞,這破題暗藏聖人之意: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意思就是君子德行修養到了,人民自然擁護,人民所生產的財富,自然由其使用,故稱爲“德裕而財可理”。
六個字深刻闡明瞭德、財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一副聖人口吻,這就叫“入口氣”。
“再來,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子貢問孔子的話,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衆以好處,而且能夠幫助人民生活得很好,這人怎麼樣?可稱爲仁麼?
這題十分難,是儒家經典“論仁”的題目。
因這句話含義豐富,且有兩個問題,一是問這人怎麼樣,二是問能不能稱爲仁,破題時很難破得盡善盡美,而不落俗套。
一般人能把“如有”“博施於民”“濟衆”三個要素破全已屬不易,更別提還有餘力破後兩個問題。
賈芳沉思片刻,道:“於不易有者而設言有,賢者尚未深信其仁焉。”
衆皆默然咀嚼,“不易有者”即“博施於民”和“濟衆”兩件事,“設言有”即“如有”,“賢者”是子貢,“尚未深信其仁”,精準點破後兩個問題,將子貢提問時的心態已揣摩透徹。
意思是,如有這樣的人,子貢心中已經認爲算是“仁”了,爲什麼還要再問孔子,正因“尚未深信其仁”也。
“尚未深信”四個字,精妙絕倫,將子貢心中已有判斷,但又拿不準的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緻入微。
“年兄大才,我等甘拜下風,難道這樣也不能上榜,我等爲年兄叫一聲屈!”衆人皆義憤填膺,拱手道。
賈芳嘆了口氣,擺擺手,道:“謝過諸位。似我這般庸才多矣,世道如此,如之奈何?”
說完拱手一揖,“黯然”離去,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