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陵不配稱名將

作者:南宮我夢
殺豬得時間,這晚算是喫不成肉了。

  肉暫且不說,劉玄德把婦孺營交給自己來管,李孟羲便只好過去看看。

  所謂婦孺營,就是白天騰出的二十輛空車,然後從頭到尾過了一遍,把軍中那些小朋友,孕婦,又或者年邁的實在走不快的老人,都給叫到車上拉着走,最終聚集到一起的那部分人。

  婦孺營,板車二十輛,再加上小孩子,孕婦,老人,這些人的親眷,也一併安排在婦孺營,人數共計有幾百人,這就是婦孺營全部編制。

  李孟羲在婦孺營晃盪時,他所到之處,衆目匯聚,問好聲頻頻起伏。

  以前,李孟羲在輜重隊,整日在車裏,跟黃巾俘虜(民夫)沒多大交集。

  很多人,甚至沒見過李孟羲。

  但,白日李孟羲和劉備到處領着車拉人之後,所有人都認得他了。

  每一聲問好,李孟羲都笑着一一回應。

  因爲婦孺營小孩子多,小孩子湊一起,就像達成了某個臨界條件一樣,如水炸開了鍋一般突然熱鬧。

  在這一天前,小孩子們分散混在民夫中,這一個那一個,小朋友大致都是情緒很不高的。

  因爲,每日要趕路,就算紮營後,停下來了,大人們趕了一天路,累的不行,哪裏有精力再哄小朋友啊。

  每個傍晚紮營時分,這些小孩子都是無聊的躺在大人懷裏,這裏看,那裏看,什麼玩的都沒有。

  一個小孩子,只能是無聊。

  兩個小孩子,如果面對面,小朋友就會很有默契的彼此看一下,開心的拿腳你踢我一下,我踢你一下,開心的玩耍起來。

  這是,兩個。

  當三個小孩子聚在一起,就會有別的遊戲了。

  比如,把自己撿的小石頭,跟另一個人抓的螞蚱,換着玩,或者,三人拿着草棍,亂打。

  當很多很多小朋友聚到一起,那就成猴山了。

  吵吵鬧鬧的,如果不睜眼看,還以爲,是哪個村頭,而不是軍營中。

  看小孩子們瘋跑着玩,小磚就不想再跟哥哥一起亂走了,他掙開哥哥的手,“哥哥,俺也想去玩。”

  弟弟擡頭,眼巴巴的看着哥哥。

  李孟羲想了一下,他摸了摸弟弟的小腦袋,“去吧。別跑遠啊。”

  就幾百人的營地,不大,李孟羲沒一會兒就轉完了。

  巡視過程中,他看到以下情況。

  大多數人,都是有稿席的,已經有人把稿席攤開在了地上,大人小孩兒坐在稿席上玩耍。

  其次是,小朋友真的多。

  不把小孩子集中起來,還感覺不到,集中起來之後,就感覺滿地都跑的是小朋友。

  還有,按時間算,這個點兒,伙伕們都已經開始升火做飯了。

  若是平日,民夫們粗放管理,伙食是鄉勇們統一分配的,排着長長的隊,一人一碗粥。

  現在,婦孺營獨立出來了。

  糧食供給是怎麼安排的,有無安排?

  萬一,劉備認爲自己安排好了,自己也認爲劉備早安排好了,都忽略了這件事的話。

  那就出差錯了。

  婦孺營獨立出來,本是想幹好事。

  好嘛,婦孺營立營第一晚,就把滿營婦孺給餓着了。豈不得不償失。

  除了不見伙伕,李孟羲還發現,沒得帳篷。

  軍中戰兵千餘,帳篷也就百餘,若是沒有招撫四千多黃巾,帳篷夠用了。

  帶上這衆多民夫,本來良好的後勤一下就顯得薄弱了。

  一千人能住的帳篷分給四千民夫,顯然不太可能,但,婦孺們,確切的說,是最小的小孩子們,還是要湊幾頂帳篷出來給他們的。

  不然,小孩子睡外面,必然容易着涼生病。

  李孟羲正要去找劉玄德,問劉玄德要東西。

  卻有一衆鄉勇,拉着糧車,揹着陶甕之類的來了。

  爲首的鄉勇什長,李孟羲眼熟但是叫不上名字來。

  人到了,糧食也到了。

  交流中得知,劉備送來的是可供數百婦孺喫用七日的口糧,說是七日,但劉備給的比說的更多了許多,估計半月也喫不完。

  很大的糧食袋子,一車少說七八袋子。

  而負責煮飯的炊具也一併湊夠了送來。

  過來襄助婦孺的營的伙伕,共計二十人,每人揹着一個甕。

  大甕一個,能做二十人的粥。

  若按二十人一竈,按婦孺營人數,總數六百多,共需炊具三十二個,便需要升起三十二堆篝火,升火做飯若交給專門的人做,一個人看三堆火,也需要十來個人專門當伙伕。

  炊具不夠啊,做飯的人也不太夠。

  李孟羲打量着劉備支援的二十個伙伕。

  陶甕不夠可以再湊,人不夠了哪裏找呢。

  李孟羲最先想的是讓婦孺營,那些隨行的小孩子家長來幫忙煮飯,可一想,好像不行。

  因爲利益相關,誰都會給自家孩子多盛,甚至借煮飯之機,偷偷藏一把糧什麼的也不奇怪。

  因爲設身處地的想了一下,李孟羲想到,如果自己沒有被劉備重視,也不得不屈身於婦孺營,整天喫不飽,爲了多喫一口東西,不讓自己特別是不讓弟弟餓着,李孟羲纔不願意管什麼道德呢,但凡有一點機會,必然要偷偷藏糧然後給哥倆喫。

  所以,伙伕還是得交給鄉勇們,不能交給婦人們來幹。

  天色不早了。劉備支應的人來的很及時,李孟羲當場分配了任務,他吩咐伙伕什長,交代他再去往哪再借十五個甕。

  然後,剩下的人,一人管三竈,開始做飯。

  事情安排下去了,李孟羲這才覺得,問題不大。

  三十五個甕,一甕煮二十人的粥,可供七百人。

  婦孺營人沒這麼多,有盈餘。

  ——

  伙伕只有二十人,卻得煮三十五甕的粥,一人不止管一個。

  李孟羲眼瞅着伙伕從糧袋裏捧糧食往甕裏放,有一個細節李孟羲沒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糧食,該放多少呢?有沒有個定量呢?

  【推薦下,咪咪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裏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若無法精確控制,多放一頓少放一頓的,控制不好,可能還未到預計的時間,就把糧給喫完了。

  放在小層面上說,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糧,就可能時不時的會因爲過早的把軍糧喫完了,又不敢去跟將軍再要糧,怕被訓斥,然後餓了一天,然後餓的沒勁,又碰上敵軍,要作戰,又沒力氣,所以被敵軍的砍死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層面來說,若是大軍不能精確的統計出糧食的數目,並精確的下發,每次發放軍糧都有誤差,誤差累加起來,就會是巨大的誤差。

  軍糧如果比預估的早了數天耗盡,很要命的。

  飢餓對戰鬥力影響極大,餓一天,一士兵戰鬥力就大降,餓上兩天,縱然是呂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華雄,若是餓上三天,軍中士氣大降,士兵連武器都快要拿不動了,軍無戰力,等着打敗仗吧。

  現在全軍有沒有精確統計出軍糧數額,暫且未知。

  李孟羲猜測,現在軍中,每七日一次的軍糧怎麼分配的,應該是,全由各個小隊長自決的。

  正如前邊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時候,全依靠小隊長的道德操守,會出問題的。因爲不可避免的有着小隊長貪生怕死,逼着別人往前衝,他自己躲在後面。

  萬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牆就完蛋了。

  放在軍糧分配上,也是這樣。

  把軍糧分配的公平與否,依賴於伍長什長的個人操守,太不靠譜了。

  人,是最不靠譜和容易出意外的不確定因素。

  萬一有個混賬什長,每次喫飯,總先給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給別人。官大一級壓死人,士兵敢怒不敢言。

  長此以往,矛盾積累。

  若等某個月黑風高夜,天冷的凍死狗。

  這次,狗日的什長,又是一勺把稠粥全給自己成了。

  萬一矛盾於此時激化,同夥之人拔刀相向,黑燈瞎火的,一有廝鬥之聲,全營皆動,一不小心就炸營了,然後死傷無數。

  這種意外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應該避免此類事情。

  有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就比如李陵。漢將五千步軍借地勢之利,射殺了匈奴數萬人,眼看眼看匈奴就要潰逃了,此本是驚天動地的一場大勝,本是不世之功。

  可是李陵軍隊的管理有問題,內訌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說,李陵的箭已經用完了。

  然後匈奴得到情報,全軍壓上,李陵個軟骨頭投降了。

  本來,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幾萬騎兵的包圍下,不僅大敗匈奴,還射殺匈奴數萬人,如此耀眼的戰績,夠青史留名了。

  結果,李陵翻車了。

  李孟羲都懷疑,到底是怎樣的矛盾,讓李陵下屬軍官忍都忍不了,寧可投敵,也恨不得弄死李陵。

  有人說,李陵也是名將,只是運氣不好。

  名將?笑了。

  大漢名將多矣,他敗軍之將李陵,排不上號。

  李陵不配稱名將!作爲一軍統帥,不能察覺軍隊內部的矛盾,矛盾大到手下將領臨陣倒戈,這就是李陵能力上的極度不足。

  李陵是運氣不好?

  恰恰相反,李陵運氣好極了!

  敗軍之將,投降了匈奴,還能被匈奴人封王,得享榮華富貴。

  真要是運氣不好,憑李陵稀爛的管理能力,和下級軍官矛盾之深,李陵真要運氣不好,他的下屬軍官,直接夜裏拿刀把李陵人頭砍了去投匈奴了。

  李陵沒被人砍了頭,還活着成了匈奴的王,運氣好極了。

  天才和蠢貨往往只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錯,便成笑話。

  兵道危行,不可不處處謹慎。

  李孟羲站在陶甕邊,盯着篝火和甕發呆,只讓過來效力的鄉勇們誤以爲李孟羲是盯着看誰有沒有偷拿糧食,一個個緊張的不行,幹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個疏漏點,李孟羲無端的聯想之下,便發現了。

  口糧!

  對士兵們來說,糧餉不是小事,而是頭等大事,無餉或許還能稍忍,糧食分配不公,得餓肚子,會觸犯士兵底線的。

  糧餉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認爲,應該以軍律令之,以軍法嚴之,使負責分配糧食的最低一級小隊長不敢明目張膽的中飽私囊。

  爲了使軍律更有效用,應該加上對軍官們的考覈制度。

  但有劣跡者,立刻革除軍職,以儆效尤。

  若有了此定期的審查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關聯到其他問題,除了在口糧分配,還有日常勞作,行軍之時,有沒有混賬小隊長讓別人幫他拿兵器之類的事,都可通過內部審查的方法,予以嚴禁。

  李孟羲順着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東西。

  軍中應有負責抓紀律,專盯不良行爲的糾察制度和糾察人員。

  而不管是內部的自查制度,還是糾察人員,目前軍中都沒有。

  不僅沒有這些,連軍令都還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明文規定的軍令。

  義軍草創,真的是處處毛毛糙糙,哪裏都能有問題,跟精雕細琢出的堪稱精兵的軍隊相比,差的太遠。

  李孟羲眉頭緊皺。

  ——

  晚飯,李孟羲是和婦孺營一起喫的,沒去和劉玄德一起喫。

  不知怎麼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竈都熬的稠,稠的跟乾飯一樣,一頓能當兩頓了。

  李孟羲還不知道,正因爲他站人傢伙夫面前,伙伕怕李孟羲不滿意,才把糧往多了放。

  喫着飯,李孟羲想到,按當初涿州城的分粥方法,大人小孩兒,都應該是一人份的粥。

  固然,小孩子飯量小,可能都喫不完一碗粥,但小孩子喫不完,家長可以喫啊。

  正因爲帶着小朋友,大人才理應應當多喫一點。

  因爲相比孤零零一人的民夫,帶着小孩兒的民夫,就要保護小孩子,多喫點糧,就能多有點力氣,才能更好的保護小孩子。

  大人小孩兒都滿份額的食物,這很合理,很公平。

  可是,貌似方纔,伙伕給婦孺們打飯時,給大人滿勺,給小孩子只半勺。

  伙伕的打飯方法合情合理,但是,與李孟羲的想法不合。

  那就不對。

  這又是問題了。

  有心想把伙伕們叫過來,交代一下,可喫着飯呢,不好打擾,只能等飯喫完了再交代。

  李孟羲想着東西,喫飯都喫不香了,沒味道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