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象形法(三)

作者:南宮我夢
嘴巴畫圓圈,日頭,也是圓圈。

  這兩個圓圈,哪個是嘴巴,哪個是日頭,沒辦法分出來。

  好一會兒之後,一個比較機靈的小朋友說,“不一樣的啊,日頭中間是滿的,不是一個圈圈。”

  小孩子觀察力敏銳,總能發現微妙的地方。

  李孟羲擡頭一看太陽,一想也是啊。

  李孟羲便點了點頭,“那,大家就寫日頭吧,圈圈,中間是滿的,寫吧。”

  李孟羲讓孩子們按他們自己的理解,想着日頭怎麼畫的,覺得日頭是怎麼樣的,就怎麼畫。

  小朋友們不住回頭,看向西邊天邊的夕陽。

  相比不怎麼好看出形狀的嘴巴,太陽,就是一個特別圓的圓圈。

  大多數小朋友們,都是在地上畫了一個不怎麼規整的圓圈,然後就用小棍,在圓圈裏戳啊戳的,想把圈圈裏的土都摳掉,達到填充整個圈的目的。

  日頭是圈裏紅彤彤的,圈裏也有東西。

  李孟羲在下邊看,他看到大多數小朋友在地上扒拉着玩的很開心,也有少部分人,很鹹魚,扒拉了兩下,就不想動了,看着別人忙活。

  轉了一圈,看小朋友畫的差不多了,李孟羲再走到講臺上。

  “同學們,大家畫好了嗎?”李孟羲問。

  “好了。”小朋友回答。

  “可是,把日頭中間塗滿,寫的多慢啊,你們說是不是?”

  “要不,咱們把圈圈中間,也畫一槓,就當畫滿了,行不行?”

  說着,李孟羲就畫了一個大的圓,中間加了一橫。

  “那你們看,yue字,也是一個圓圈,加一橫,日頭也是一個圈圈加一橫,是不是,又一樣了?”

  小朋友們茫然了。

  “這下可咋辦?”李孟羲裝作沒了主意,故意問。

  鴉雀無聲。

  小朋友們瞪着眼睛,無數雙眼盯着李孟羲。

  片刻後,李孟羲等差不多了。

  “你想不想知道老師怎麼把一個曰字,和一個日頭,給畫的不一樣,想不想知道?”

  下邊的小朋友們,個個眼巴眼望的,等着李孟羲的謎底。

  “瞪大眼睛看了。”李孟羲緩緩提筆。

  “咱們把圓圈,畫成方的。”

  “一個圓圈是什麼?是什麼?是——”李孟羲指着自己嘴巴。

  “是嘴巴!”小朋友們答。

  “對,是,口~”李孟羲寫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口字。

  接着,李孟羲又畫了一個比較寬的口字,邊寫,嘴裏邊說着,“嘴巴里,加上一橫,這一橫是什麼?說話的時候,嘴裏能看見……”

  “牙!”小朋友異口同聲的回答。

  “對嘍!這一橫就是牙齒,所以,一個口,口裏能看見牙,這個字什麼意思是……”

  “說話!”小朋友答道。

  “對,說話。這個字又念什麼?”李孟羲指着曰字,問下邊的小朋友。

  “是【曰】”。小朋友們回答。

  “那好,咱們也把日頭寫出來好不好。你們看,【曰】,是這麼寬的。咱們把寫長一點,這個長的,就是日頭,你們覺得好不好?”李孟羲提筆,在門板上,又寫了一個瘦長的【日】字。

  小朋友們看的分明,這個字跟說話的曰字,是不一樣的,這個長的,是日頭。

  “所以,這個瘦長的字是什麼意思呢?”李孟羲啓發着問道。

  “是日頭!”小朋友們昂着頭,瞪大着眼睛,嘰嘰喳喳如同小麻雀一樣爭先恐後的答到。

  “對!”李孟羲笑意燦爛,“記住了,這個瘦長的,就是日頭。”

  “跟我讀兩遍,ri~”

  小朋友們學會第三個字了,日頭的日。

  並且,小朋友們清晰的記住了,這個長瘦型的日字是爲什麼這麼寫。

  日字是也從圓圈變成的,中間那個橫的就是因爲,因爲嘴巴也是一個方框,所以要和口字區分開來。

  又因爲說話的曰字,也是一個方框中間一個橫,所以,日字就寫的瘦長一些。

  李孟羲教小朋友寫字,教的很投入,因此就沒注意到不知何時劉備過來了。

  劉備過來後,就站在大人們中間,劉備目睹了李孟羲教小朋友寫字時,九成的過程。

  李孟羲教字,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原來,字的源流是這樣來的。

  聽李孟羲教了寥寥三字,劉備驚訝萬分。

  李孟羲身具異才,劉備歎爲觀止。

  劉備來找李孟羲,是有事來了。

  “同學們,你們看,這個是什麼?”

  李孟羲拿着一個樹杈,樹杈左右兩邊有斷枝,還有兩個分叉,完全就是標準的【木】字形狀的樹杈。

  “這個是樹枝!”小朋友們一眼就認出樹枝來了。

  “這個樹枝,該怎麼畫呢?”李孟羲笑着問小朋友們。

  已經學了好幾個字的小朋友,哪怕他們以前沒學過字,現在也知道怎麼照着畫筆劃了。

  李孟羲找的這個樹杈很經典,或許是因爲【木】字形的樹杈是最常見的,此形狀具有很強代表性,所以,遠古時期,【木】這個代表樹木的字纔會是這樣的形狀。

  小孩子們照着樹杈,在地上畫,李孟羲走下來看。

  李孟羲走到下面觀察小朋友寫的字,一看,發現了問題。

  字體沒啥大問題,雖然小朋友們還不知道筆劃的概念,寫的橫不平豎不直的,但【木】字的形狀是成功寫出來了。

  問題出在地上和寫字工具上。

  小朋友們坐在地上,他們寫字的空地,就前邊那麼一點地方,地上畫了口,曰,日,幾個字之後,就沒空地了。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咪咪閱讀,安裝最新版。】

  再寫【木】的時候,只能寫在邊邊角角,或者直接覆蓋在原來的字跡上。

  有的小孩子見沒地方寫了,就不寫了。

  其次就是筆的問題了,小朋友的筆是一根根柴棍,並不結實,沒在地上畫幾下呢,就斷了,無筆可用了。

  教小朋友們寫字,是李孟羲認爲很有意義的事,並準備長久實行,小朋友們沒有書寫工具,得想辦法解決。

  筆墨紙硯,按義軍現在的條件,沒辦法弄來的。

  甚至於,很可能日後有了穩定的地盤,筆墨紙硯也不太可能供應得起小朋友們使用。

  漢代造紙技術剛成熟,造紙術未發展到工藝頂峯,紙產量有限,紙價格也比較貴。

  哪怕一天只給小朋友發一張練字的紙,就不會一筆小數目。

  那麼,軍中現在的條件,有什麼辦法給小朋友們弄些寫字的工具呢?

  毛筆之類的軟筆沒辦法,只能用硬筆。

  硬筆很簡單,木工營那麼多木匠呢,筷子能做,做二分之一筷子長度的小木棍就更能做了,硬的尖木棍可以當硬筆來用。

  而且,如果再用上兵法上的攻心之術,即心理戰術。

  可以讓木匠們,稍微把小木棍做的漂亮一點,讓小孩子們哪怕不喜歡寫字呢,看見漂亮的木棍筆,就想拿着畫兩下。

  需要額外注意的是,小朋友拿着東西都不知道危險,雖然是硬筆,但是不能像鉛筆那樣,做的太尖了,容易傷到人。

  可以把筆,做的禿一點,就安全了。

  筆有了,寫字的紙,李孟羲也想起來該怎麼弄了。

  想起《英雄》這部電影,秦軍攻城,城中趙國人在箭雨中寫字。

  鏡頭就是,身着紅衣的趙國人,手拿蘆葦杆,在鋪平的沙子上寫字。

  可以照搬。

  讓木工營,做一些小小的盛放沙子的方木盤,木盤不用太大,對小朋友來說,大了不好用,小了不能放在膝蓋上,也不好用。

  大致,應該四十公分長左右的木盤就可以了。

  盛沙的木盤深淺的話,應該一個指節,兩三釐米深就夠了。

  然後,應該還給每個小朋友配發一塊“橡皮”,即,寫完字,用來把沙子上的字跡抹平的小木板。

  如此,有筆,有沙盤,有抹平沙子的工具,寫字的工具齊全了。

  李孟羲往下掃了一眼,本來只二十來個的小朋友,然後被各自的家長塞過來,最後所有小朋友都擠過來,烏泱泱一大片小朋友。

  李孟羲自感力有所不能及。

  雖然他上過學,上學的時間還不短,但李孟羲從沒有學過如何去教學。

  小孩子百十多人,哪怕再好的老師,精力有限,也沒辦法教這麼多人的。

  分開教?

  先不說把小孩子們分開教管理好不好管理,,現在是行軍,能教小朋友的時間,就傍晚紮營到晚上這會兒,時間頂多不到一個時辰。

  每天只有這麼點時間,時間本來就少,再輪換着來教,小朋友四五天才學一個字,李孟羲覺得,太慢。

  又或者,只教部分小孩子,其他人不教了?

  當李孟羲一眼看過去,看着周圍圍的水泄不通的大人們,大人們看着下邊自己小孩兒的眼神,都是一臉欣慰。

  後邊來的大人們,還不時想偷偷把排在後邊的自己的孩子,往前邊放一放。

  總有一些孩子怯場,不敢往前擠,這時,大人的巴掌噼裏啪啦的就下去了。

  見此種種,哪裏忍心只教一部分人,而棄其他孩子於不顧。

  所有人都教,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既然一個人力有未逮,那就,找足夠的教書先生。

  軍中不會缺識字的人。

  玩笑呢,萬餘的人大軍,如果連一百個識字的人都找不出來,那漢代識字率尚不到百分之一。

  在紙張發明的國度,擁有着古代最高的識字率,顯然識字率不會低到百分之一那麼少。

  軍中要找教書先生,不是問題。

  打定主意,就按二十個小孩子一個老師,幾百小朋友,還需要老師幾十。

  除了師資力量,讓李孟羲爲難的,還有一事。

  行軍途中,啥事都幹不了,大好時光全浪費了。

  如果,能把白天的時間全利用起來,全部用來教小朋友,豈不是就等於,等一年半載後討伐黃巾結束,軍中的小朋友們等於是已經全日制學習學了一個學期了。

  一個學期,再怎麼着,也能學百十個字吧,學會幾十首兒詩的吧。

  事有可爲之處。

  如何在白天行軍之時的時間利用起來,用來教小孩子們學習呢,李孟羲想到的還是板車。

  一個板車,雖說,拉不了太多人,但是,一個車上拉一個教書先生,再拉七八個小朋友,小班授課,一教一天,伴隨着行軍,讀書聲朗朗的盛況,想想都讓人開心。

  到時,負責教書的先生,還需要一個黑板,用於在上面寫字。

  車上顛簸不已,或許,可以直接把黑板,釘在車上,比如,釘在車子一邊,一個小木板就夠了,不用兩邊都釘木板。

  (偏廂車……)李孟羲眼睛亮了。

  他突然想到了,一邊車板很高的偏廂車,高出的車板很適合用來當黑板的。

  本來,李孟羲是想到把板車作爲移動的小教室,車欄一邊釘木板,用木板當黑板。

  思路這麼一開闊,便聯想到對騎兵利器偏廂車了。

  偏廂車,乃明代戚繼光將軍,北上抗擊韃子時發明的戰車,與偏廂車配套的,更有偏廂車戰術。

  車陣,自古以來就是步兵對抗草原胡人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三百三十九章象形法(三)

  Host:

  X-Forwarded-For:

  X-Real-IP:

  Connection:close

  Proxy-Connection:keep-alive

  Upgrade-Insecure-Requests:1

  Cache-Control:max-age=0

  User-Agent:(IntelMacOSX10_7_0)(KHTML,likeGecko)

  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

  Accept: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q=,image/avif,image/webp,image/apng,*/*;q=,application/signed-v=q=

  Accept-Language:zh-CN,q=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