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快速悶炭法

作者:南宮我夢
李孟羲還是低估了弟弟的觀察力,李孟羲以爲到此爲止了,小磚一時半會兒想不到更多的方法了,於是就放任小磚自己去玩兒。

  小磚興致不減的自己在玩水,玩的不亦樂乎。

  李孟羲到關羽那裏去,略說了對活性炭的改進方法。

  “炭之所以能吸色,蓋因其疏鬆多孔也。

  故,若使炭吸色更強,則需使炭有更多孔洞。

  一木之中,枝花根葉種果等各有不同,可分作木炭,各相試之。

  又有,木有柳楊桑槐之屬,木質亦各有不同,亦可分作試之。”

  李孟羲這麼一解釋,關羽心中的疑惑便解了。

  李孟羲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改進活性炭的方法了,方法便是,挑選最疏鬆多孔的木料,從衆多木料中選出最能吸附色素的那個。

  以李孟羲的估計,如果材料選的好,木炭的脫色效果能強出好幾倍之多。

  木炭脫色強了幾倍,那就意味着,紙漿可以再白一個度。

  心中已有腹稿的李孟羲,他想了想,他起身朝外走去,準備蒐集些木頭來測試一番。

  “哥哥,你哪去嗎?”正玩水的小磚看李孟羲要出去,趕緊想追過來跟着。

  “小弟,你呆屋裏啊,外邊冷,哥哥一會兒就回來。”

  小磚於是便聽話的呆在屋裏,李孟羲獨自出去了。

  李孟羲徑自到木匠營,匠營的匠人們正在做木工活,他來,匠人隊長立刻迎了上來。

  李孟羲對匠人隊長道,“現有一活,需找各類木頭,有多少種木頭便找多少木頭。

  而後,將各類木頭切成不大不小,指甲大小的方塊,每樣切二兩,然後,將這些木塊悶製成炭,能做不能?”

  匠人隊長聽明白了,活不難,但得把木頭且成指甲大的塊,稍有繁瑣。

  匠人隊長道,“不難,個把時辰能做好。”

  李孟羲也知曉這點兒活兒沒太大難度,但他生恐匠人們幹活不細緻,把木料弄混了,於是他便留在匠營看着。

  軍中木料衆多,匠人去找木料,李孟羲跟着一起去。

  一大堆柴堆中,匠人們瞅着扒着,瞅見合適的木料,就把那根木頭抽出來丟地上。

  木匠們皆有識木之能,一根木頭,不管多髒多爛,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確定個八成,要是不十分確定,湊近再看,再上手摸摸,把樹皮扣了再看,就決計不會看錯了。

  一木匠抽出一根很長的樹枝丟在了地上。

  李孟羲走過去問,“這個,是什麼樹啊?”

  木匠低頭瞅了一眼,“柳木。”

  一會兒,木匠們又抽了一根樹,李孟羲又問,“這個又是什麼樹?”

  “槐樹。”

  “那這個呢?”

  “楊樹。”

  “這個是?”

  “栆木。”

  ……

  李孟羲不認識木頭,任何木頭他都認不出來的。

  匠人抽一根木頭,李孟羲就好奇的問是什麼木頭,一下都沒落掉。

  最終,匠人找了一大堆木頭,李孟羲這時才驚訝的發現,原來,常見的木頭,有如此多的種類。

  柳樹,楊樹,槐樹,榆樹,棗樹,桃樹,杏樹,梨樹,石榴樹,杉樹,椿樹,桑樹,楝樹,枸樹……

  多達二三十種之多的樹木。

  對於如此多的樹木,李孟羲好奇問,“哪種木頭,最爲疏鬆多孔,是哪種?”

  匠人遲疑半天,不十分確定李孟羲所說的疏鬆多孔指的是什麼,“……柳樹?或是,桑樹?”匠人不確定的道。

  柳樹,據李孟羲所知,柳樹木質很軟,因何柳木軟,因同等體積,質量低,因何同等體積柳木質量低,大抵,疏鬆多孔……

  李孟羲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了,常見的木類之種,或許真的是柳木最適合用作活性炭。

  木料找齊了,能找到的所有木料種類,包括一些灌木藤蔓之類,能找到也都找了。

  然後,整個匠營放下了手裏的活,開始按李孟羲要求的,把木頭切成指甲大小的方塊。

  李孟羲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爲,他不確定木炭的大小和形狀對吸色效果有無影響,爲了排除干擾,所以才儘可能把不同木料加工成同樣的形狀,以減小誤差。

  之後,木匠們經數刻忙碌,按李孟羲的要求,將各種木料都切的指甲大小的碎塊,每種木料都切了二兩。

  接下來,該將這些木料做成炭了,可區區二兩木料拿去悶炭估計還不夠燒的,李孟羲怕剛點就要燒盡了,他有此顧慮。

  然後,問過匠人,匠人則道,“往窯後邊放放,不會燒乾淨。”

  既然匠人們說只二兩木柴也能悶炭,李孟羲便依匠人的意見,準備燒窯制炭。

  在燒窯之前,還有最後一個步驟,李孟羲找了許多隻陶碗,每隻陶碗上用石灰漿寫上木柴的種類,然後對應的陶碗放上對應的木塊。

  這一些準備完之後,李孟羲帶着一大羣人開始忙碌。

  此次燒窯跟以往不同,以往燒窯是爲了得到木炭,是爲了冶鐵之用,此次,燒炭只是次要,主要目的是爲了後窯放着的幾十個陶碗裏的炭。

  匠人們搬來柴,把窯都填好了,準備開始點火了,李孟羲卻又發現了問題。

  上次燒窯的景象李孟羲還記得呢,當時窯開了之後,滿窯黑乎乎的。

  這說明燒窯過程中,木炭會變成灰到處亂飛,因而,這就造成了,在燒製過程中,不同木料的成分會混雜在一起。

  木料要是混在一起,那要是測試脫色效果,豈不沒法測了。

  問題是如此麻煩,李孟羲將問題告知於匠人們,有一匠人出了主意,說陶碗上湖上一層土就成了。

  李孟羲一想,悶炭所需的過程,高溫高壓而已,不需要氧氣的,湖一層土把碗裏的木炭密封起來,這個方法可行。

  李孟羲再一想,大規模燒炭畢竟太麻煩了,一個屋子那麼大的炭窯,動輒就得大量人手大量柴草,還得一燒就半天,此極不便利。

  既然說一個陶碗裏邊裝些木頭然後再封一層泥,放窯裏一悶,就能悶成炭,那爲何不直接把碗拿出來,直接把碗放在火上燒呢?

  只要密封的好,陶碗加熱之後,裏邊會變熱,裏邊的空氣會膨脹,這就達到了高溫高壓的環境。

  關鍵還是密封,如果密封不好,外界的氧氣進去了,那裏邊的柴直接就燒起來了,悶不成炭了。

  別的還好,一想到密封,李孟羲恍然,高壓鍋啊!前幾日剛把高壓鍋弄出來。

  如果說陶碗湖一層土,密封效果不行,那直接用高壓鍋,高壓鍋封死,裏邊放一鍋炭,然後加熱,鐵的傳熱能力極強,一個時辰就能把高壓鍋裏的炭悶好,如此,豈不極便捷?

  本爲燒製木炭,意外遭遇了木炭污染的難題,又意外,得到了便捷快速制炭法。

  這或許就叫做,禍兮福所依。

  方法是如此之好,如此具有建設性,自然,李孟羲賞賜了那個提議說拿黃泥湖碗的匠人,照舊,賞糧十斤,一斤先賞,其他九斤,發以軍票憑證。

  李孟羲篤信勞動者的智慧,他相信着衆人之智一定大於一人之智,他十分看重智慧的成果,再小的一個建議,只要有用,他總是不吝賞賜。

  那個得了十斤糧食的匠人很感到意外,拿到了糧食,樂的合不攏嘴。

  其他沒有得到賞賜的匠人們,肯定在後悔沒有多動下腦子。

  往陶碗上湖一層泥,就這樣簡單的一個方法,不難想到的,然而別人說了,就拿到了十斤糧。

  之後,是燒窯過程。

  燒窯過程很無聊,點了火,火燒了一半,再用泥把窯洞封了,窯洞一封,什麼都看不見了。

  當一個時辰結束後,一窯炭燒完,匠人們打開了窯。

  匠人們先把外層的炭扒拉了出來後,有人去了窯的後半部分,把熱燙的陶碗端了出來。

  陶碗是經得住窯裏的高溫的,碗經過高溫悶燒,絲毫未被損壞,只是變的黑乎乎的了。

  在一衆目光環視之中,李孟羲砸開了陶碗的泥封。

  泥封砸開,裏邊露出了黑乎乎的炭塊。

  立刻,匠人發出的低聲的歡呼,“成了,成了!”

  事情做成了,匠人們也爲此感到開心。

  李孟羲捏從碗裏捏起一顆小木炭拿到眼前看了又看,他用力,使勁一捏,卡察一聲清脆的響聲,木炭被捏碎了。

  碎開的炭,中間也是黑的,這說明,成功了,燒透了。

  李孟羲端起陶碗把碗一圈看了看,他用手指輕輕抹去碗上邊的那層黑灰,露出了下邊事先用石灰漿寫的字,字體依稀是【枸樹】兩個字。

  這說明,這一碗燒的黑乎乎的二兩炭,是構樹的木頭燒的炭。

  這次一次燒了幾十種木炭,有幾十碗炭,一個人端不了,李孟羲再擡頭一看,天色暗了,馬上要天黑了,他委託匠人們把炭幫忙端到城主府去。

  當李孟羲一手端着一個炭碗回到城主府,腳踏進屋中的第一眼,李孟羲瞅見弟弟小磚跟關羽兩人湊一起,對着一隻碗滴滴咕咕的,不知在說什麼。

  李孟羲覺得有些好笑,“關將軍,你們聊什麼呢?”

  聽見李孟羲的聲音,關羽和小磚立刻擡起頭來看。

  特別是小磚,把碗端起起身騰騰騰騰跑了過來,

  “哥哥你看!”小磚把碗舉的高高的給李孟羲看。

  李孟羲凝神一瞅,他看見小磚碗裏是一些褐色的水,水上還飄着幾塊炭,這明顯是墨水被炭吸了顏色之後樣子啊。

  “嗯?怎麼了?”李孟羲不解的問。

  “哥哥,你不說這個炭是跟竹子一樣嗎?那俺拿住晃,咋木有把黑裏晃出來?都晃不出來。”

  李孟羲花了數秒時間想明白了弟弟說的是什麼。

  弟弟說的是,如果木炭吸色原理,跟用竹筒灌小麻線團一樣的話,那麼,竹筒把麻線團灌進去之後,再用力晃,還能把麻線團晃出來的。

  可是,按一樣的方法,把木炭也用力晃,可墨色並不會晃出來。

  問題被小磚引向更深的層次了。

  李孟羲此時意識到,用竹筒來簡化木炭的結構,有所不妥,竹筒跟木炭的微觀結構,並不完全一樣。

  李孟羲不由皺起眉頭,他在思考該如何向弟弟講解明白呢。

  思索良久,李孟羲眉頭舒展,他決定索性直接做一個更逼真的木炭結構,讓弟弟拿去玩去。

  更逼真的木炭結構,應該是一個立體的魔方一樣的方塊,然後木方內部有七拐八折的各種孔道,以此,可以更接近真實的木炭的結構。

  李孟羲沒能回答出弟弟的問題,可他花了數秒時間就找到了把問題重新再撇給弟弟的方法。

  一個方形的或是圓形的木頭旮瘩,木頭旮瘩倒是好弄,可要在木頭旮瘩裏邊掏出許多縱橫交錯七拐八折的洞,該怎麼掏,技術難度如何呢。

  李孟羲回頭看去,身後是一衆幫忙端碗過來的匠人。

  李孟羲將所需的木塊要求說與木匠們,他問,“在木頭裏邊掏洞,好掏不好?該怎麼掏纔好?”

  這算是精細活了,一般木匠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到解決辦法,只說難做,問說要不分開做,把木頭切成板,然後在木板上鑿洞,然後再把木板粘起來。

  李孟羲一想,挺巧妙,這倒是個極好的辦法。

  不說木匠們,李孟羲一聽,他自己都覺得自己都能做這個內部有七拐八折的精巧木件了。

  問題輕而易舉的解決了,果然,匠人們有着極豐富的木工經驗,各種巧妙辦法隨手拈來。

  這還不算完,站在靠後邊的一個老匠人湊上來說,可以用熟鐵作一個釺子出來,然後釺子燒紅,找塊軟木頭,燒紅的釺子砸彎,慢慢的往裏鑽,等鐵釺子涼了,再放到火上燒燒,再接着鑽。

  這個方法,技術力高了許多。

  而且很明顯,用這個方法,可以在整塊木頭上操作,不用再粘合木板了。

  李孟羲覺得兩種方法都好,他索性,當場又寫了軍票,賞了兩個匠人一人十五斤糧,同樣是,一斤糧是實物,其他十四斤以軍票下發,待日後軍中糧草充沛之後,再憑票去領。

  這一個小問題解決了,就待明日兩個匠人把滿是孔的木頭做好。

  李孟羲對身後一衆匠人道,“碗就放這兒吧。”

  匠人們魚貫入內,把炭碗一個個放到矮几上放下,矮几上放滿,就丟到地上,然後離開了。

  關羽見李孟羲出去半天,弄回來了一大堆碗,他便又好奇,好奇李孟羲又有什麼奇異舉動。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