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輝煌計劃(一)

作者:南宮我夢
鋼弩的製造關鍵,還有批量熱處理,還有批量滲碳法,關鍵全在土窯上。

  爲一探究竟,李孟羲預備蓋一百個土窯,這是一項宏達的測試。

  李孟羲的計劃是這樣的,找一片平闊的地方,然後蓋一百個標準的長方體的棺材狀土窯。

  而爲何特意要蓋成長方體的,這是因爲,長方體的體積好計算,好控制。

  而若是蓋成一個穹頂形狀,窯的大小和體積就不好控制了。

  從窯的設計來講,土窯構造簡單,只用黃土就足以壘成,蓋成穹頂形狀是最好的,因爲穹頂形狀天然的具有高強度。但若結合實驗所需,穹頂結構沒辦法建成標準的球形,因而內部的體積就不容易控制。

  而土窯內部體積的控制又是精確控制土窯內氧氣,從而進一步控制火焰燃燒的時間,再進一步控制窯內溫度的關鍵。

  所以,能精確實驗,便只能用規整的長方體的窯體。

  召集了大批匠人和民夫之後,李孟羲把建造任務交給了之前搭造祭臺的那個建造匠人,李孟羲吩咐下的施工要求是,所有的土窯,窯室的高全都得是六尺,前後一般高,不能太高。

  第二,窯壁要越厚越好。

  第三,窯洞要能方便密封,密封的越緊實越好。

  第四,窯中要建炭池,炭池大小要一樣。

  所需的一百個土窯,高寬都要完全一致,但是,深度依次遞增。

  第一個窯,窯高六尺,寬一丈,深五尺。

  第二個窯,高六尺,寬一丈,深六尺。

  依次往後,深七尺,八尺,九尺,十尺……

  終到一百尺。

  整個施工關鍵,顯然是精確,要一尺一尺的往深了加窯。

  有如此要求是爲了能讓窯裏的氧氣體積一尺一尺的增加,以此來達到梯度溫度的效果。

  造城匠人接過任務之後,面對着諸多要求,經驗豐富的造城匠人一眼就看出,關鍵就在一尺尺增加的窯長。

  只是有一點,窯只六尺高,進出得低着頭,很是不便,匠人建議說能建高一點,李孟羲微微一笑,說到,“不必,窯低一點,恰是所求。”

  那麼爲何要把土窯建那麼低呢,關鍵一點,容易控制體積。

  從窯本身來說,控制體積的方法,要麼控制高和寬,而要麼控制長度,固定住高度,通過延長長度這是最方便的方法。

  而要控制高度,牆得一點一點往高了壘,最後壘到百尺高度,能不塌了?

  而不控制寬度的原因是,窯只是黃土搭的,橫向跨度太長,窯也是要塌的。

  所以,便只能是增加窯長。

  而爲了儘可能把溫度梯度更加細分,窯是越低越窄的好,窯越細長,每加一尺長度,體積遞增便越少,從而便使梯度更細微,也能使測試更加精確。

  爲使窯搭的儘可能精確,建造匠人拿着尺索帶着人親自去測量去了。

  李孟羲知曉,這一百個窯建起到使用,非大幾日不能完成。

  這還是測試場地的準備,到測試過程中,還得需要大量鐵片。

  百座窯爐,一窯裏放十根鐵條,那就得一千根鐵條。

  且,這一千根鐵條得厚薄一樣,長度一樣,寬窄一樣,不僅如此,還得是淬火強度也一樣,不如此,沒辦法進行測試。

  而據李孟羲所瞭解,按徒手打造鐵器的方法,匠人們打造刀劍時,成品的刀劍重量很不穩定,重一點輕一點參差不齊,而根本沒辦法生產一千根長寬重量完全一模一樣的鋼條。

  考慮到這一點,也就不能用鍛造的方法來打造,得用鑄造法。

  用同樣一個模具,用鐵水鑄造,依照這個方法,纔有可能製造出一千個誤差極小的鐵條。

  而關於鑄鐵之法,多達千次的鑄造,李孟羲不很確定模具的耐久性如何,鑄造到半途模具會不會損壞,會不會膨脹從而使重量遞增之類的。

  當李孟羲帶着疑問去了鐵匠營,他把問題告知一衆匠人,匠人遲疑道,“模具怕是經不住千次鑄造,鑄造三五十次,怕就要不準了。”

  李孟羲頓時皺眉,“那……這該咋辦?”

  經驗豐富的匠人們,輕易給了李孟羲解決之法。

  匠人們說,“可用母模分鑄法。”

  所謂的母模分鑄法就是,先打造一個母模,然後鑄造一些鐵條出來,之後,以這些鑄造好的鐵條爲基,再依之造模。

  母模法李孟羲是聽明白了,而依匠人們所講,現在軍中用黃泥和草木灰麻布之類的破爛玩意兒所造的簡陋模具,鑄三五十次,模具就不準了。

  那保險一點,就鑄二十次。

  第一個母模,鑄二十個鐵條,第二批二十鐵條再鑄二十個,得四百,四百再分鑄,每模鑄個三次,就能達到一千所需。

  只是有一點,李孟羲覺得,模具換得次數越多,誤差會越大。

  他問匠人,連翻模三次,鐵條會不會越鑄越重?

  匠人們謹慎思索一番,“興許會重那麼一點。”

  李孟羲眉頭又皺,“那咋辦?”

  鐵匠們說,“無大礙,重也重不許多,拿銼刀搓幾下就成。”

  完美了。

  翻模雖然的確是越鑄越重,但是,重不許多,頂多重那麼一兩克,三五克頂天了。

  把後邊的一批成品拿銼刀搓不兩下,就把那點誤差給磨掉了。

  而其實,都用不了那麼精確,輕那麼幾g重那麼幾g根本不影響實驗。

  李孟羲在匠人們這裏得到了重要的幫助,按匠營慣例,李孟羲寫下了共計百斤糧的軍票發給了幾個匠人。

  匠人們得了軍票,喜悅不已。

  當喜悅無比的幾個匠人繼續回工地忙碌,旁的匠人一問,便都也心生羨慕,羨慕的同時,也在想,下回見軍師來,也往前邊湊湊,又一次,匠營激發才智與創造的氛圍再一次增強。

  ——

  李孟羲已經知曉該如何製造一千根規格一樣的鐵條了,但用生鐵或熟鐵的鐵條還不行,這兩種鐵條不管怎麼淬火,要麼太硬一拉就斷,要麼太軟一拉就變形,是沒辦法作爲鋼弩的弩臂來進行測試的。

  所以,還是得鋼。

  到了鋼材這一步,沒鋼了。

  因開春在際,大量的鐵料得存着準備打造麴轅犁,曲轅犁是關鍵,不能爲了一點實驗把正事耽誤了。

  然而鋼弩和批量熱處理工藝也重要,要李孟羲放棄等幾個月後再測試,他也等不及,所以,得找更多的鐵料來。

  想了想,李孟羲去戰兵營找關羽了。

  戰兵營自分營之後,風氣大肅,今日營中大起操練,滿營都是隊列操練的呼喝口令聲。

  李孟羲找到關羽,向關羽說明來意。

  “關將軍,拿兩千環首刀給我。”李孟羲伸手就要,伸手就要兩千。

  關羽愣了下,然後,“啊?”

  關羽驚訝的看着李孟羲,“是缺鐵了?一千成不?”

  李孟羲搖頭,“不夠。”他拿手比劃着,“鋼弩弩條又長又寬,比環首刀還長還厚,一千柄刀不足以造一千鋼條。”

  之前爲做曲轅犁,軍中已調集了一千五百件兵器給融了,現在往哪裏再去找那麼殘次兵器。

  猶豫了又猶豫,關羽搓了搓手,一臉爲難之色,他商量道,“羲兒,現下軍中戰兵萬餘,兵刃人手一件將將勉強,你一下拿走兩千把刀,那得有人赤手了。再說,上次之後,也沒有那麼多殘破刀劍了,剩下的可都是好的……”

  李孟羲很體量關羽的難處,但是,他還是不肯放棄,李孟羲思索一會兒,他嘿嘿一笑看着關羽,蠱惑道,“關將軍,你不妨這樣來想。

  刀劍在戰陣之上,比不過長槍吧?

  一把刀,輕者一斤多,重者二三斤,而槍頭重不過二三兩。

  兩千刀具要是融了,足可鑄槍頭五千,豈不使兵備倍增?

  再者,灌鋼術已成,只需將刀劍重融煉一番,再成兵刃,可堅銳數倍,有此化劣有精之法,還何言舊物優好?”

  關羽想了想,一咬牙,“成!某去給你拿來!”關羽拍腿而起。

  兩千把刀具可是不少,關羽召集了所有戰兵,然後帶着百夫長們挨個查刀,諸如百鍊精鋼的好刀就沒必要融了,此類好刀比灌鋼刀還要精良一些,融了有點虧,但除此以外,稍微次一點的就全收走了。

  軍中現狀是,真正破損劣質的那些刀劍上次就已經收攏走了,剩下的可都是好東西,雖說李孟羲是有灌鋼法,雖說也的確,一把刀融了能打造五個槍頭,但關羽眼瞅着一把把刀刃明亮的好刀扔破爛一般往車上扔,關羽心裏就在滴血。

  索性,關羽扭頭不看了,眼不見爲淨。

  半晌,兩千多刀具湊齊,軍中許多人手裏連根毛都沒有了,關羽還得安撫這些失了兵刃的士卒。

  之後,把幾車叮鈴哐當的滿幾車刀劍交給李孟羲,關羽苦笑道,“就這些了,再缺鐵可是沒有了。”

  李孟羲目光越過關羽朝後看了看,他看到,好多士卒手裏還有槍戈,士卒身上還有甲胃。

  口上說這些便夠了,但李孟羲心想,要是再缺鐵,是把鎧甲融了呢,還是把鎧甲融了呢?

  反正,普通的鐵扎甲,怎麼可能比得過灌鋼做的甲片防禦效果好,就當軍備升級了。

  經李孟羲這第二次搜刮過後,軍中環首刀數量銳減,這造成了一個嚴重影響,那就是軍中但凡還存在着的刀具,全都是精良品。

  李孟羲把幾大車刀劍帶去了鐵匠營地,囑咐匠人們依照老辦法把生鐵熟鐵還有精鋼兵刃區分開來,然後重做一大鐵池,準備來日造鋼。

  鐵匠們看着大量的成色極好的刀劍,一聽李孟羲是要把這些刀劍全融了,所有人都覺得可惜無比。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