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低溫蒸發技術
劉備關羽相視一眼,滿臉無奈。
又是神物,前有曲轅犁,有烈酒,有造鋼法,有造紙術,有活性炭,有包鋼術,這些都可稱爲神術,現在聽李孟羲又有新的神奇之物誕生了,劉備關羽絲毫不懷疑李孟羲能不能把東西做出來,只是好奇這新的神物到底是什麼。
李孟羲一路跑到婦孺營,他去找弟弟,一處帳篷裏,一屋子的小孩子,教書先生在教孩子們學新的字,現在學的字已經從簡單的花鳥蟲魚變成了複雜的城郭村落之類的字。
李孟羲悄悄來了,他在帳中看了一圈,看到了前排的小磚還有張寧,兩人正一塊聽教書先生講字。
教書先生看李孟羲來了,迎了上來。
“我來找小磚。”李孟羲說。
李孟羲其實是找張寧的,想問問張寧柳樹是在哪裏找的。
出了帳篷,小磚認真的擡頭看着李孟,“哥哥,你不是說得病了不讓俺擱你邊嗎?”小磚認真的問。
“我好了啊。”李孟羲笑。
看向張寧,李孟羲問,“寧姐姐,你知道哪裏有柳樹嗎?能幫我弄點柳樹枝嗎?得好多柳樹枝,就先弄……四十斤吧。”
張寧點了點頭,離開去採柳枝去了。
李孟羲帶着弟弟去張羅其他測試器材。
測試方法很簡單,不過是把柳樹枝放水裏,放酒精裏,放油裏,放石灰水裏,放醋裏,放澱粉溶液裏,放各種溶液裏煮一煮就好。
所以,酸鹼油脂酒精都得找,這些東西都好找,唯獨,器皿不好弄。
李孟羲去找鐵鍋,結果鐵鍋還都佔用着,沒辦法,只能是找來許多隻陶土大甕,央人把甕裏裏外外給刷洗乾淨之後,器皿便就有了。
再考慮到不日前剛想明白的道理,用熬煮法來提取藥物,水溫太高了,會造成大量有效成分的分解,所以,還得是用醋。
李孟羲去找醋,結果醋也不多了,找不到那麼多的醋。
沒辦法,只能採取另外的方法。
城主府,李孟羲在佈置實驗,他指揮着人把大甕一個一個給支起,甕支起之後,將烈酒,牛油,石灰,醋,麪粉,等各種東西各放進甕中,烈酒不需加水,牛油不需,醋也不需,石灰和麪粉都加了清水攪和好之後,鹼溶液和澱粉溶液便配成了。
想了想,最後一個溶液是,應該是清水,於是又支起一甕,加了一甕清水。
不一會兒,張寧抱着一大堆柳樹枝條來了,柳枝有了,一應東西就齊全了。
隨後,李孟羲和張寧還有小磚,他們把柳樹皮給抽下來,再拿剪子把皮剪成細碎的小塊備用。這過程中,只有李孟羲和張寧是認真幹活,而小磚,小磚的小手沒力氣,拽樹皮也拽不動,不一會兒,小磚拿着樹枝就開始玩了。
李孟羲看任務量實在有點大,他還在尋思想找人幫忙呢,結果劉備等人不知去哪了,人影都沒見。
半個上午時間過去了,李孟羲和張寧終於把柳樹枝給處理完了。
一大捆柳樹枝扒了皮剪碎之後,拿秤一稱,樹皮纔不到五斤重,實在太少了。
不得已,李孟羲走到門外,叫過傳令兵,令傳令兵帶人去四處收集柳枝,有多少要多少。
傳令兵領命去了。
——
城中散步的劉備等人看見傳令兵着急忙慌的四處跑着張羅人手,好奇的把傳令兵叫過來詢問究竟。
傳令兵道,“軍師有令,方圓十里找柳樹,折枝子回來,有多少要多少!”
劉備幾人笑了,議論着肯定是李孟羲在鼓搗什麼東西,看傳令着急忙碌,劉備笑着讓傳令兵先去忙活。
鉅鹿城柳樹不多,更確切的說,什麼樹木都不多,去年在鉅鹿城落腳的時候,物資很貴乏,爲儘可能多的收集柴火,士卒們把城裏能所有的樹木都給砍了。
張寧能找到的那棵柳樹,是因爲那棵柳樹長的不起眼,被漏掉了。
李孟羲跟着張寧找到那棵柳樹,到柳樹前一看,李孟羲直撓頭,就胳膊粗的一棵小柳樹,柳樹的枝子被扯光了,被扯禿了。
張寧把樹拽禿了,李孟羲不由看了張寧一眼。
一棵小柳樹所有的新抽出的枝條,扒下皮之後,樹皮淨重才五六斤重,輕的有點出乎意料。
——
鉅鹿城十里方圓之內,騎兵們四散而出,到處去找柳樹,一旦找到一棵,人爬上去,拿着騎戈把滿樹的枝子都給劃拉下來。
軍隊的辦事效率是很高的,自命令傳達之後不到半個時辰,騎兵陸續回趕,把一大捆一大捆的柳條帶回了城裏。
得虧是開春了,不然柳樹都沒發芽,想找都找不到。
城主府,滿地堆滿了嫩綠的新柳,滿屋子都是,這麼多,用於測試肯定是夠了。
去婦孺營召集來大批的婦人,婦人們帶着剪刀一塊來幫忙了,滿屋子都是剪刀卡察卡察剪動的聲音,在衆多人手的幫助下,一簸籮一簸籮的柳樹皮被剪好集中在一起。
騰出了手,李孟羲跟張寧兩人拿着稱認真的一份一份稱量着。
中間,劉備悄悄回來了一次,劉備回來,正看到張寧拿着稱在稱,李孟羲手裏捧着碎柳皮在往裏放,兩人配合很默契。劉備笑了笑,又悄悄走了。
柳樹中的治病物質到底是什麼暫時未知,但李孟羲預感這種東西大概率很稀少,因而,怕材料不夠,李孟羲將每份材料提高到足足八斤多。
酒精裏放上八斤柳樹皮,石灰水裏也放上八斤,油脂裏放上八斤,麪粉裏八斤,醋裏八斤,水裏也八斤。
材料放完之後,正式提取開始,因擔心溫度過高會把有效物質給破壞掉,因而不得不採取間歇加熱的方式,即,加熱一會兒,撤掉柴,等一會兒,再繼續加熱,以這個人工調控的方式來把溫度控制在一個較低的範圍。
加熱過程中,不停的添柴放柴,還得不停的站起來往甕裏邊看,生怕給煮沸騰了,這麼不停的來來回回,李孟羲覺得很麻煩,最麻煩的就是水溫看不出來,沒辦法準確判斷加熱火候。李孟羲再一次想起溫度計了,要是有溫度計,插水裏,看見溫度升到五十度後,立刻把火撤了,然後等溫度降到四十度,再接着加熱,這樣,效率高的多。
問題在於,溫度計怎麼做來的?似乎需要玻璃管,還有水銀,這兩種玩意兒可都不好弄。
很久之後,一個多時辰可能更久以後,屋子裏已是烏煙瘴氣的,滿屋子都是柴火的煙氣。
加熱時間夠久了,但因爲是間歇加熱,水從未沸騰過,無從判斷藥物的萃取效果到底如何。拿勺子從甕裏舀起一勺水看了看,水熬成了澹黃帶點綠的顏色。
綠的大概是色素葉綠素之類,葉綠素都熬出來了,那別的物質大概也熬出來了。
李孟羲下令停止加熱,他令人搬來的新的容器,用細麻布作爲濾襯,把熬好的柳枝溶液多次過濾之後,把所有的樹皮和殘渣之類全部給過濾掉。
多番過濾之後,李孟羲去檢查每甕的過濾情況,所用提取溶液有,酒精,石灰水,油,麪粉水,醋,清水,這麼幾種,所有的溶液都過濾的很乾淨,沒有樹皮雜質存留,只是,溶液經熬煮過後,都多多少少染上了一些微黃微綠的顏色。
李孟羲擡頭想了一下,黃綠色大概是色素葉綠體之類,色素之類的東西大概是雜質。依李孟羲的推測,柳枝當中的藥物成分,大概率比葉綠體要小的多。藥物成分,乃是分子,葉綠體,可是一個植物器官,是成百上千個分子構成的。
所以,基於這個推測,李孟羲覺得可以用活性炭來進行更進一步的除雜。
要問,活性炭會不會把藥物也給走了,這當然會吸走一部分藥物,但是,和葉綠體相比,葉綠體色素大的多,因而更容易卡在活性炭的孔裏,相對的,藥物成分是小分子,不那麼容易被吸走。
有了此推測之後,李孟羲去偏屋裏取來好多活性炭,把活性炭包在麻布包裏,再墜上石頭,給沉到溶液中去,同時,還要不停的攪拌溶液,以使溶液上下翻騰,使除雜更爲徹底。
這過程中,李孟羲拿着棍子在溶液裏攪來攪去,他發現會有一些小的樹皮殘渣漂浮上來,這個發現讓他皺眉,看來麻布的過濾效果不是很好。
記憶閃過,李孟羲想起,中學生物和化學課上,會用一些白色的濾紙來過濾除雜,濾紙的除雜效果極好。
李孟羲在想,不知濾紙跟普通的紙張製作工藝一樣不一樣,又或者,普通紙張能否也有過濾效果。他想,下次的話,可以弄點比較厚的紙來過濾一下試試。
活性炭除色效果極好,經數輪之類,用去了十幾斤活性炭,各類溶液的顏色變得清澈了。
熬煮,過濾,活性除雜,這三步都做完了,剩下的最後一步,乃是蒸發,蒸發排除水分,把有用的物質從溶液裏分離出來。
如前所說,一百度的溫度可能會破壞藥性,因而,只能是低溫加熱,可問題就在這裏,低溫狀態,達不到液體的沸騰蒸發狀態,蒸發提取過程勢必會漫長。
這個過程漫長到,從下午煮到夜晚,李孟羲就看着面前的一甕溶液,甕裏的半甕溶液一點不見少的。
見此情況,李孟羲也是鬱悶。
照這個速度,用不溫不火的小火,想把一甕水給煮幹,得煮好幾天。
難題橫亙眼前,李孟羲不得不回想所學過的知識。
李孟羲想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洗完頭,頭髮是溼的,那麼吹風機是怎麼那麼快把頭髮弄乾了的。
答桉是,一個風,一個是溫度。
空氣流動可加快液體蒸發,溫度高了也能加快液體蒸發,由這一點知識,加快蒸發的方法有了——可以拿個吹風機對着溶液表面吹。
吹風機是沒有的,鐵匠營那裏有風箱,風箱前邊放盆火,火盆後邊放溶液,風箱呼呼的吹,把熱空氣不停的吹過溶液,很快,一甕溶液就被吹乾了。
李孟羲立召鐵匠過來,讓鐵匠搬了個風箱端了個炭盆過來,然後,在衆人驚奇的目光中,李孟羲開始展示熱吹風技術了。
原理很簡單,不過是把熱風吹到水上面,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的方法,能在低溫條件下,把液體快速蒸發。
到了這一步,熱風有了,李孟羲卻又發現了問題,問題在炭火上,風箱在那裏呼呼的拉,把炭灰也一股腦吹進溶液裏了。
雖說,些許炭灰不影響藥物的服用,問題不大,但是不影響服用,卻會影響藥物的提純,會影響後續的進一步研究。
所以,碳火併不盡善盡美。
李孟羲再一次想到了電吹風,電吹風這玩意兒,是靠電力把鐵絲網加熱,然後過風,冷風經過燒熱的鐵絲網,一過,風就成熱風了。
依照這個原理,可以不用炭盆了,可以用細鐵絲編一個鐵絲網,然後,加熱鐵絲,風箱對着鐵絲網吹,這樣,就沒有炭灰的干擾了。
完美。
李孟羲立刻又給鐵匠營又下了命令,他要鐵匠們做一個鐵線擰成的魚網,網眼不得大於綠豆大小,網不需大,巴掌大就夠了,網做好,需帶長柄。
——
爲提取藥材,不得不低溫熬煮,低溫熬製完還不行,還得想辦法快速蒸發,爲快速蒸發,得把熱風蒸發技術用上,用風箱和炭盆的熱風蒸發技術不夠好,還得編鐵絲網,準備攢一個乞丐版的熱吹風出來。
每次都這樣,每次目標只是一個技術,結果過程中發現需要一堆技術支撐。
至深夜,李孟羲守到了深夜,他看到,就那一個風箱,溶液卻好幾甕,哪怕加了風箱,蒸發效果依然很低,因爲容器是陶甕,風不好進到甕裏邊去,看來蒸發皿也得改。
夜太深,困的不行了的李孟羲只好吩咐士卒們夜裏繼續忙碌,並着重交代,只能用小火,不得用大火,必須得燒一會兒停一會兒,待一甕水熬到剩不多的時候,就可以停下放着。
怕士卒們不按交代來,怕有人一個馬虎就把整個測試毀了,在回去睡覺之前,李孟羲拜託劉備幫忙盯着,劉備樂意幫忙。
又一日,天亮,李孟羲早早的到城主府去查看成果,經一夜熬煮,絕大多數甕裏,溶液消去了半甕之多——除了油脂那一甕。
李孟羲看到,一甕牛油還是一甕牛油,煮了一夜不見少的。
這時,李孟羲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諸多液體當中,有的容易蒸發,可有的,比如說油脂,超級難蒸發的。
可是,假如說藥物已經溶在了油脂裏,可那麼一大甕油,難道讓患者把一甕油全給喝了嗎。喝油還不如直接生喫柳樹皮呢。
又一個難題擋在面前,假如說有種物質易溶於油脂,那麼,將此種物質溶於油脂之後,該怎麼將其與油脂分離?蒸發技術肯定不行了,油極難以蒸發,油脂沸點還高,油脂加熱到沸騰,滾油之下,什麼東西都得炸湖了,什麼藥物都不剩了。
提取技術又一個不得不攻克的問題出現了,油脂這玩意兒,到底該怎麼分離和祛除。
李孟羲遍想方法,他唯能想到的除油方法是,皂化反應,就是往油脂里加點鹼,加點草木灰或者石灰水,把油變成肥皂,油變成肥皂了,那藥物物質不就剩下來了。
可此中未知是,一,不知藥物是否會也與鹼性發生反應,二,油脂皂化之後,不知是否容易分離,如果皂化的油脂依然難以和其他物質分離,那這個方法是沒用的。
依李孟羲僅有的經驗,他知道,有很多物質是脂溶性的,很多物質容易溶於油脂,但是,油脂不能像水一樣可以蒸發排除,油脂太難分離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