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百萬只防疫護具
柳氏放下手頭的活計走過來,問是否是有新的軍務。
李孟羲想了想,把口罩的樣式大抵跟柳氏說了一下,他邊比劃着邊講解着,“是這樣,兩層巴掌大的布,中心填一層碎炭,縫住。
此物用於遮掩口鼻,乃防疫之用。可田卜他們做了一個,炭聚成了一團,帶着很不舒服。
你們看看給怎麼給做好。”
任務交代完了,柳氏想了想,覺得不是太難,拿着針線去忙碌了。
李孟羲站在外邊等着,不久,柳氏把口罩做好,拿了過來。
李孟羲接過口罩看了看,他看到,雖然說柳氏手藝精巧,口罩縫製的很精緻,但是,口罩依然只是兩層布之間塞了一點碎炭,依然是這個結構。
李孟羲不由皺眉,他拎起口罩一端使勁抖了抖,裏邊的炭全顛到一頭去了,這樣的口罩,戴上不一會兒,活性炭就全沉到下邊去了,不堪使用。
這是第一個問題。
當李孟羲把口罩戴上一試,第二個問題出現了。
口罩兩邊的繩環太長了,掛到耳朵上口罩根本無法貼面,直接滑下去了。
李孟羲回想了一下,似乎,後世的口罩,掛耳朵的繩子是彈性繩子,鬆緊是可調的。
東漢末年不好找彈性繩,所以,思來想去,李孟羲覺得,可以將繩子繩環捨棄,換成鞋帶一樣的兩根短繩,這樣,個人就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自己來調節鬆緊。
這是第二個問題,繩環不好用。
第三個問題,李孟羲發現口罩形狀不對,後世的口罩的形狀正好能貼合面部的輪廓,戴上之後把口鼻護的嚴嚴實實的。
而柳氏縫的這個口罩,與其說是口罩,不如說是個面紗,根本不能貼合面部結構。
取下了口罩,李孟羲認真的給柳氏講解着口罩的不足,“柳姨,你看,”李孟羲指着口罩裏沙子一樣亂動的活性炭,說着,“碎炭裝裏邊總是往下掉,一掉上邊就空了,擋不住東西了,你看有沒有辦法讓炭不往下掉。”
“第二就是,貼合不嚴,你看看想想辦法讓他能貼合面部,最好是一戴上去,口鼻全都能遮掩嚴實。”
交代完口罩的細節,李孟羲讓柳氏先忙碌去了。
站在外邊,李孟羲擡頭看着天空尋思了起來,碎炭這玩意兒跟沙子一樣,裝口袋裏可不就是會往下沉嗎。
李孟羲覺得,活性炭下沉問題沒治了。他於是便想,有無改進的方法。
比如,可以把炭打的更碎,然後弄一塊布,布上略撒一些膠水,然後將活性炭的碳粉撒上去,撒厚厚一層。
這樣,炭就不會下沉了。
李孟羲覺得自己的改進方法很好,完美的解決了問題。
但是,李孟羲明顯小看了柳氏等一羣婦人的智慧,且李孟羲又一次把問題想複雜了。
柳氏回到帳篷裏,她看着手裏的口罩,拿起口罩晃了晃,裏邊的碎炭輕而易舉的晃盪了到了底下,軍師說這樣不成。
柳氏看向忙碌的婦人們,她把問題問向其他婦人,“姐姐們,你們說,咋着才能讓這裏邊的東西不沉下去?”
邊上一婦人拿過口罩看了看,拿手捏了捏裏邊疙裏疙瘩的碎炭,婦人好奇問,“這裏邊裝了啥?麥嗎?”
“裝的是炭。”柳氏答到。
那婦人用粗糙的手捻了捻布層裏的碎炭,發覺炭塊很大,婦人想了想說,“多縫幾針,排住齊兒,裏裏外外都縫上不就妥了?”
柳氏一想,是個辦法。
婦人們都好奇柳氏到底在忙什麼,把口罩都接過去看了看。
與其說是婦人們好奇,不如說,這是義軍激賞體系的又一次回饋。
婦孺營平日活計不多,但有限的那不多次數的軍務,當中有很多人因爲出了什麼好主意得到了豐厚的獎賞,由此,只要是軍務到了,婦人們踊躍性不比匠人們差多少。
婦人們把口罩傳了一圈,口罩結構簡單,不過是兩層布中間塞了一些碎炭而已。
有婦人看過口罩的結構,給柳氏提了另外的主意,婦人在腿上畫着格子比劃着說,“柳妹子,你看這樣行不?咱縫一個個小方塊,一個挨着一個,這樣,炭就下不去了。”
柳氏聞言一想,她聽明白了。大意是,在口罩裏逢一個又一個小口袋,這樣,炭就被鎖在小口袋裏了,就漏不到下邊去了。
這也是一個方法。
柳氏比其他婦人更明白一點,她知道這個口罩是防疫的,需要嚴絲合縫,不能有一點空隙。
縫一個個小口袋,雖說的確能讓炭不往下掉了,可是,小口袋與小口袋當中的縫隙卻又是破綻。
柳氏想了想,不一會兒就想出瞭解決辦法。
有了解決辦法之後,她立刻開始忙碌起來。
口罩的縫製難度不大,不一會兒,柳氏縫製出了兩種口罩。
第一種,兩層布中間平鋪了一層碎炭,然後用針線橫着豎着一針挨着一針把整個口罩密密的縫了一層針腳。這麼密匝匝的一縫,炭塊不那麼容易掉下去了。因爲,碎炭不像沙子,碎炭塊大,被密匝匝的針腳卡在其中動不了了。
柳氏縫的第二種口罩,這第二種口罩要厚實的多。第二種口罩是,前邊一層,用一個個小口袋把碎炭縫起來,前一層縫完,小口袋與小口袋之間有很大縫隙,然後,在縫隙中間,再對着縫隙在後邊再補一個小口袋。
這樣,用嵌套的方法,前後重疊嵌套,縫隙全都沒有了。
之後,柳氏跟婦人一起討論着,看怎麼才能把口罩做的能貼合口鼻。
婦人們別的能力沒有,縫補之類的針線活經驗可是極其豐富。
在衆人的一番討論之下,柳氏一衆婦人先是改進了剪裁方式,貼合着面部形狀剪出了上窄下寬的的布塊,這樣的形狀帶上一試,果然緊湊。
最後,再經進一步修改,柳氏選擇把口罩兩邊稍微減去一塊,剪去了一塊之後,口罩就變成橫的H形的了,這樣的口罩其特點是,中間可以縫出一些疊着的可以拉伸的轍,這樣以來,口罩竟然可以能調節防護面積了。
這樣的口罩,稍微向下拽下,能露出口鼻,稍微上下提下,就又能護住半個面部。
百褶裙也是這麼個技術原理。
——
當柳氏把兩個新做好的口罩拿給李孟羲看時,接過口罩,李孟羲拿起一看,他眼睛一下就亮了。
兩種口罩,一種縫的密密實實,一種縫的一個小塊一個小塊的,無論哪種,活性炭固定的都很嚴實,也都很密實。
把口罩戴上,在耳後把繩子系起,李孟羲發現,口罩的形狀也改了,變得很貼合面部,從上邊的鼻樑到兩邊的臉頰,再到下邊的下頜,很是貼合。
拿手按了按,裝着活性炭的口罩,畢竟不如後世的口罩那麼柔軟舒適,質感硬邦邦的。
戴着口罩帶了好一會兒,除了感覺微微的憋悶以外,沒有太大的不適感。
想了想,李孟羲覺得應該試一下口罩的防護效果,即,測試活性炭的過濾效果,他對柳氏說到,“柳姨,你等我一下,我一會兒就回來。”
說完,他帶着口罩噔噔噔噔的跑了。
回到城主府,李孟羲翻出來醋,翻出來酒精,然後倒一點醋倒一點酒精,帶着口罩湊上去一試,活性炭實在太牛逼,帶着口罩什麼氣味也聞不到。
測試很成功,活性炭的過濾效果強無敵了。
活性炭這玩意兒防護化學武器都夠了。
測試結束,活性炭口罩足夠用了。
再次來到婦孺營,李孟羲問柳氏,“柳姨,這樣的口罩,放開了做,一天能做多少?”
柳氏想了想,約莫算了一下,她道,“要是布和針線都夠,一天……少說能做百十個吧。”
口罩縫製量不多,一天做百十個問題不大。
從柳氏這裏知道了製作口罩的工時之後,李孟羲便算了起來,一人一天可以做一百個活性炭口罩,婦孺營最少有兩千婦人可以幫忙,一日,便足可縫製二十萬口罩。
一日,足可縫二十萬之多。
哪怕鉅鹿有百萬人,五天就可以縫出足夠用的數量。
人力不是問題,生產時長也不是問題。
關鍵問題,似乎只剩材料了。
李孟羲問柳氏,“柳姨,你覺着,一尺布可以做幾個這樣的口罩?”
柳氏約莫了一下,“一尺估計能做二十多個。”
一尺布可做口罩二十個,那,要是做一百萬個,需要,五萬尺布。
這個數量一算出來,李孟羲頓了一下,他在想,軍中有這麼多布嗎,很可能沒這麼多,不說五萬尺布了,連一萬尺可能都沒有。
口罩不需多少原材料,可架不住人多啊,假如鉅鹿全郡爆發瘟疫,那麼需要立刻一人發一個口罩,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需求量可是太嚇人了。
但轉念一想,雖說軍中囤積的布料不多,但是,百姓們哪怕再是衣衫襤褸,身上總歸能扒拉下塊破布的,若萬一真的瘟疫襲來,命總比裹身重要。
所以,權衡利弊,春日爆發瘟疫的可能很大,所以,百萬只口罩必須得準備好。布若是不夠,哪怕去從百姓身上剪布,也得把一百萬個口罩做出來。
想明白之後,李孟羲鄭重對柳氏說,“柳姨,有勞你召集些人手,這幾天開始做口罩。
量大,需做一百萬只。待會兒,我把布調過來。”
說完,李孟羲便走了。
柳氏拿起手中的口罩看了看,口罩雖說簡單,可,百萬只啊,得用多少布啊,柳氏很是驚訝。
李孟羲去了淄重庫房,把庫房裏能找到的所有布匹,讓人全部給裝車拉到婦孺營去。
布匹總歸裝了五十多車,這麼多車布料,到底夠不夠做口罩李孟羲也不曉得,如果不夠,得把民夫們的破衣服也給收集起來。
當幾十車布料送到婦孺營的時候,繡娘柳氏是第一次接收這麼多物資的,柳氏擔心看護不好,趕緊來找李孟羲。
柳氏找來,說了一大堆,總之是說得另找人看護布料。
李孟羲一想也是,布料本來就不太夠,若是看護不好,婦人們幹活兒的時候這個扯一尺,那個偷一尺,豈不讓本就緊缺的物資雪上加霜了。
想到這裏,李孟羲決定讓戰兵們負責分發布料,並讓戰兵們負責盯守,以禁絕貪墨。
問題解決了,柳氏猶豫着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她問,“軍師,可是把布料都拿來了?近來不是多有百姓來咱們這兒嗎?每有人來,不是得給小娃娃們做衣服嗎?布要沒了,還做衣服不做?”
柳氏不提醒,李孟羲還想不起此事。他恍然想起,給窮苦百姓做衣服這件事,乃是重要的收服人心的舉措,此事不能捨棄。
想了想,李孟羲只好把布料中的二十車重新拉回了庫房放着。
柳氏這麼一提醒,挽回了一個重大失誤,李孟羲當即從腰間的筆筒裏取出筆,又從腰間抽出一截五色絲綢,抽刀把絲綢截斷,在絲綢上寫下的五十斤糧,以此作爲柳氏出聲提醒的獎勵。
把絲綢遞給柳氏,柳氏歡喜的接下了。
這時,李孟羲突然想起口罩的事了,他好奇問柳氏,“柳姨,那兩個口罩縫的極好,是你想出的辦法還是?”
柳氏誠實答到,“姐妹們一塊出的法子。”
李孟羲忍不住道,“下次且記着,誰出的主意都記着,不管多尋常的法子,記得的都得給我說,你要不說,我怎知道。”
說着,李孟羲抽出了一長截絲綢,拿刀刷刷割了好多段,每段都寫了十斤糧食。
把十幾個軍票遞給柳氏,讓柳氏回去發給那些出主意的婦人們。
柳氏歡天喜地的接過軍票,替婦人們再三謝過。
當柳氏回到了帳篷裏,婦人們邊忙碌着邊說說笑笑,柳氏把軍票一張一張發了一圈,每人發了一張。
見婦人們略有疑惑,柳氏略做解釋,說做口罩的時候,大家都出了主意,軍師賞的。
婦人們看了看手裏的小小的一張軍票,都樂呵呵的笑了。
口罩不是多難製作的東西,可活性炭口罩有一定的製作難度,若非婦人們羣策羣力,沒辦法這麼快把口罩的技術定型。
李孟羲的激賞之法,實在太過好用。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