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龜甲形大傾角紙甲
一張大紙,經七次對摺過後,層數多達一百二十八層,厚度跟麻將一樣厚,哪怕是拿錘子砸上一陣,厚度依然有竹蓆那麼厚。
不久,所有的紙張都摺好了,得甲片三百餘片。
李孟羲抽查着這些甲片,看着這些大小不齊的甲片,李孟羲意識到,如果要大規模製造紙甲,紙張的厚度和大小最好統一,不然甲片折成之後,大小參差,編綴艱難。
隨後,把所有甲片打了孔洞,再按扎甲的軟扎法一片一片把紙甲編起,一個時辰後,紙甲編成。
編成的紙甲樣式跟大漢制式鐵甲一樣,爲短身半袖無盆領短甲。
因紙甲甲片過大的緣故,三百餘枚甲片編完了甲還剩下數十枚。
帶上紙甲還有剩餘的甲片,李孟羲準備出去找試甲,出了門撞見關羽,便邀關羽一起。
——
城外空曠處,豎起一隻草人,把紙甲給草人穿上,百步外,弓弩手二十人拿力道不同的弓弩遠遠的對紙甲射擊。
一陣箭雨過後,衆人上前查看。
紙甲上,釘了七八支箭,邊上地上還落着更多的箭失。
隨意看了一眼,靶子上命中的箭失多是粗長的重箭重失,而地上落着的要細上一點。
只此一處,完美證實了箭道原理。正如重機槍之所以比步槍精準,是因其子彈射速高,因爲子彈射速高,彈道就平直,因爲彈道平直,子彈到達目標的路徑就短,因爲路徑短,遭受阻力就少,從而受到的干擾就少,因而精準。
子彈如此,箭失也是如此,箭失的速度跟準確度成正比,因而強弓勁弩遠比軟弓輕弩精準。
一輪漫射,從輕巧的手弩到大黃弩,從獵弓到硬弓全都有,幾十支箭射下來,中靶者,幾乎全都是強弓強弩。
百步以外,這是精確射擊的極限距離,但卻並不屬於殺傷力的極限,百步距離,弓弩殺傷力依然犀利。
紙甲上釘着的箭失一支支拔下來,仔細檢查一番,所有的箭失都未能將紙甲貫穿。
李孟羲早就知道紙甲有防禦力,對此結果,意料之中。
關羽則不然,看到紙甲竟然完全能抵禦強弩,柔軟脆弱的紙張能有這麼強的防禦力,這大出乎關羽的意料,關羽都驚訝了。
“如何?”李孟羲問關羽。
關羽點了點頭,拎着紙甲看了又看,感慨道,“紙甲竟能堅實若此,大出所料。”
隨後,繼續測試。
由百步挪到八十步,進二十步,弓弩手二十人對着紙甲一陣亂射。
片刻後,暫止射擊,再次上前查看。
此次,靶上中箭失十支,未有一支穿透甲片。
之後,再進至六十步,箭雨齊發,中箭失十二,未有透甲而過者。
至四十步時,有一支臂張弩恰巧射到了之前的箭孔裏,然而繞是如此,紙甲仍然未被穿透。
至二十步,這已是極近距離了。
在此距離,不管是強弓還是強弩,威力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一陣箭雨過後,已經變得殘破的紙甲上釘滿了箭失,上前查看,此時,大黃弩終於把一個甲片射穿了。
可,雖是如此,雖是大黃弩射穿了紙甲片,箭失穿過甲片之後,繼續前進了不到半個指節長。
按實戰中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箭失哪怕是正中心臟部位,只要箭頭穿過皮膚穿深不足一釐米,那箭失就無法造成有效殺傷。再有,實戰的時候,士卒會穿衣服的,麻布衣服也有一定韌性一定強度,也能阻擋一些箭失的力道,要是冬日,衣服穿的更厚實一些,穿透了甲片力道不足的箭失就更難以傷到人體了,還有,哪怕是身無存縷,人體的皮膚還有肌肉也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總之,二十步距離,力道強勁的大黃弩雖然穿透了紙甲,但並未能造成有效殺傷。
至此,李孟羲也驚訝,紙甲的防護力竟然能比的上尋常鐵甲了。
最後一輪測試,十步距離。
此時的紙甲已經換到背面了。
十步距離,弓弩齊發,中靶箭失一十有五。
再次上前查看,檢查完所有中箭的痕跡,李孟羲發現了奇怪的事。
十步距離,大黃弩再一次把甲片貫穿了,但是,弩失把甲片穿透之後,斜向一邊了,從本來垂直於甲胃的角度,斜着偏到了一側。
這等於是,在實戰當中,當箭失穿透甲片之後,箭頭貼着胸口飛出去了。這樣一支軌跡大變的箭失無法對人體產生大的傷害,貼着皮膚斜着側飛的箭失,頂多會劃破皮膚造成些皮外傷,而無法造成可怕的貫穿傷。
李孟羲以爲,是箭失射偏了,可把甲片拆下來一層一層揭開一看,發現箭失並沒有射偏,箭失落點筆直,可隨着箭頭把紙張一張張的穿透,箭頭方向逐漸改變,最終,當穿透了一百二十八層甲片之後,箭失方向經過了一百二十八次改變後,方向已大變,早已不復垂直。
李孟羲皺眉看着手裏破損的甲片,他頗感詫異,他不明白爲何箭失會被甲片偏轉了。
把這支偏轉了箭失的甲片拿起和其他甲片對比,李孟羲發現了問題,他發現這個偏轉了箭失的甲片相比其他甲片,鬆散了很多。
也就是,匠人在編的時候不認真,沒有認真的把甲片壓實,紙張層與層之間因此很鬆散。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這個發現讓李孟羲不解,(難道紙張鬆散更容易偏轉箭失嗎?)
起身,看向關羽,“咱還得再試一次。”李孟羲說道。
——
桑皮紙已經沒有了,不得不用其他的紙。
取來構樹紙六十張,又令人樹起木樁拉上長繩,把六十張質地分做兩份均勻掛起。
兩根長繩上,分別有三十張同樣材質的構樹紙,左邊一根繩,三十張紙紙與紙之間挨的很近,紙與紙之間不過一釐米距離;在右邊的繩子,紙與紙之間隔了半步距離。
而在紙張擺放的位置上,以釐米相隔的三十張紙最後一張紙,跟半步距離的三十張紙的最後一張紙,處於一條線上。
也就是說,釐米相隔的三十張紙放的很靠後,而半步相隔的三十張紙,從第一張紙到最後一張紙,總長十五步開外了。
測試開始,拿一把輕弩,隔二十步,先對左邊繩子上掛的釐米相隔的三十張紙射擊,休的一聲,弩箭飛了出去。
一道黑影飛出,眨眼之間,箭失接近紙張,箭失在連穿十九張紙之後,掛在了當中。
前去檢查,李孟羲發現從第一張紙開始,箭失穿透紙張的位置越來越靠下,箭頭的角度越來越往一邊偏,在地上十九張紙,箭頭朝左斜着斜了幾乎四十五度。
看來,紙張的層層阻力的確是會偏轉箭失的方向。
隨後,第二次測試。
第二次測試之時,依然是在二十步的地方,用輕弩對着紙張射擊。
瞄準長繩上懸掛的大紙,李孟羲扣動了弩機,休的一聲,弩箭飛出。
單張的構樹紙很脆弱弩箭輕而易舉的穿透了第一張紙,然後飛速飛向半步後的第二張紙,第三張紙,接着是第四張……
在電光火石之間,箭失到了終末,箭失墜落到了地上。
當李孟羲走到箭失墜落之處,他看到,箭失偏到了繩索的左側兩步遠的地方,箭失釘在斜着釘在了地上。
擡頭看了看,這是第十三張紙。
對比很明顯了,三十張紙間隔一釐米懸掛着,箭失能夠射穿十九張紙。
而三十張紙相隔半步遠懸掛着,箭失僅能射穿十三張紙。
要知,兩個對照組紙張放置的距離是不同的,釐米相隔的三十張紙放在最後邊的地方,而半步相隔的紙張,從前到後長達十五步遠。
也就是說,當箭失穿到透第十九張紙墜落的時候,只處於半途的位置,離最後的末尾還差四五步距離。
明明箭失飛行距離近了四五步,明明箭失力道理應更強,結果,穿透紙張的數量反而更少。
測試很明瞭了,當真是更疏鬆的紙張更容易改變箭失的方向。
十九張紙,防禦力加起來也比不過一片鐵甲片,然而,紙張雖比不過鐵甲片,雖無法抵禦箭失的衝擊,卻一點一點的把箭失的方向給改變了。
紙張雖然沒有消耗多少箭失的動能,卻把箭失偏轉到一旁,讓箭失釘在了地上。
李孟羲明悟,原來鎧甲不需完全消耗掉箭失的力量,如果能把箭失的方向偏轉,一樣能大大消減箭失的殺傷力。
畢竟,箭失正着射在射在胸口上,會造成可怕的貫穿傷,而如果箭失斜着射在胸口,那按三角形定律,斜着射入的箭失,箭頭斜着入肉一分,等價於垂直貫穿傷不足一分。直角三角形,直角邊必然小於斜邊。
李孟羲想到了坦克,據說,穿甲彈穿深最強的時候,是垂直射在裝甲上的時候。
原來箭失也是一樣,箭失穿透甲胃,穿透衣物,穿透皮膚與肌肉再傷及臟腑要害,其道理跟穿甲彈一樣。
原來,除了要儘可能提高材料強度,儘可能多的消耗的箭失的動能,儘可能使箭失偏轉,這原來也是極有效的防禦策略。
李孟羲想到,坦克戰車的對決當中,兩輛坦克對轟,炮彈是直直的非常來的,炮彈是垂直於車體的,炮彈的角度無法改變。
但,山不過來,我便過去。
既然無法改變地方炮彈的角度,那反過來,改變自己車體的角度就行了。
於是,車體裝甲改變,變成了傾斜裝甲。
一百毫米厚度的傾斜裝甲,等效於多少厚度的垂直鋼板呢,這可以略做計算。
假設,裝甲傾斜角度爲四十五度。
那麼,一顆炮彈射在四十五度的裝甲上,等於需要穿透根號二倍一百毫米的鋼板,根號二約等於1.414,也就是,一百毫米的四十五度傾斜裝甲,等效於144毫米的筆直裝甲。
只改變了角度,能讓防禦力提高數成。
李孟羲眼睛微動,他想到了能使紙甲都防禦力瞬間提升數成的方法了。
問,鎧甲面對的攻擊,一般都是從什麼角度攻擊的?
一般,鎧甲面臨的最多的攻擊是弓弩的直射。
也就是,此時箭失與直立的人體成錘子狀態。
那麼,假設能使紙甲傾斜,敵方的箭失射到傾斜的紙甲上,等於射到了更厚的甲具上,將更難以把紙甲射穿。
只需將紙甲傾斜起來,立刻能提高四五成防禦,性價比太高了,值得一試。
爲驗證傾斜裝甲的效果,李孟羲讓人回城取來新紙兩百張並門板兩個。
不久後,士卒們抱着紙扛着門板來了。
李孟羲令士卒們把兩個門板一個筆直豎起,一個斜着四十五度支着。
然後,拿繩子把一百張紙緊緊的捆在門板上。
斜着的門板捆紙一百張,筆直的門板也是百張。接着,令人在十步外,平行對着紙張射擊。
十步距離很近,連發兩失,接連射中。
而後,李孟羲跟關羽一起到前查看。
垂直放置的一百張紙,箭失射穿了八十九層。
傾斜的門板上,箭失射穿了六十一張。
差距很明顯,算了算,八十九除以根號二,除以1.4,大紙也是六十三,跟六十一相差不多。
李孟羲笑了。
果然,傾斜裝甲對防禦力的提升立竿見影。
隨後,李孟羲便想,該如何讓紙甲傾斜起來呢。
紙紮甲跟鐵甲一樣,結構鬆散,難以做成傾斜的模樣,除非,加上支撐。
要加支撐,方法可太多了,可以用柳條竹篾來編出骨架,紙甲的最大優點是廉價便於生產,加上柳條和竹篾之後,工本太高。
所以,紙甲傾斜結構的最優解是,用紙張湖一個硬殼子,然後把甲綁上去,如此,可輕而易舉的把紙甲約束成所需的傾斜形狀。
四十五度的傾斜度似乎是最好,李孟羲便開始準備工具製造四十五度傾斜的紙殼子。
李孟羲按照自己對紙張的瞭解,他讓木匠們以最快速度用木條釘一個模具出來。
良久之後,木匠們把模具做成了。
模具有了,李孟羲把一沓二三十張紙放進模具裏,然後倒上水,使每張紙都溼潤,紙與紙之間相互粘連在一起。
接着,把重物放在紙張上把紙張儘量壓實。
約莫兩刻之後,把重物取出,一個紙殼子已經成型了。
把紙殼子拿到火上烘乾,烘乾後的紙殼更加堅硬。
紙殼只是支撐,只是爲了讓鎧甲傾斜起來,支撐不需要太大的強度,也不需提供多少防護能力。
但是來說,一個硬紙殼子,還是能提供不少防禦力的。
李孟羲把紙甲取來,把紙殼子鑽了幾個洞,把已經殘破不堪的紙甲套了上去草草綁在一起。
然後,妥了,本來形狀隨意的紙甲,緊貼在紙殼子上,被紙殼子束縛了形狀,變成了一個上斜下收的撞角形狀。
李孟羲把紙甲往身上套上,他低頭看了一下,不由皺眉,好像傾斜角度太大了,鎧甲向前高高的鼓起,都有些影響活動了。
人不是坦克,人體的小胳膊小腿的,撐不住四十五度傾斜的甲。
此時,李孟羲的模樣非常滑稽,紙甲很大,又鬆鬆垮垮的,加了紙殼子之後,紙甲的胸腹部高凸着,大腹便便的模樣,關羽看的笑得不行。
關羽走來,拿手敲了敲李孟羲胸前鼓鼓囊囊的胸甲,他笑問,“羲兒,爲何把鎧甲弄成這般模樣?”
想了想,李孟羲給關羽解釋着何爲傾斜,又何爲傾斜裝甲,又爲什麼鎧甲斜起來能增強數成防禦。
在地上,李孟羲拿手指畫了簡單的三角形,以三角形的斜邊和直邊爲例給關羽講了起來。
“關將軍,之前門板之上,一門板直立,掛紙百張,一門板斜起,也掛紙百張。
結果試射之時,都是二十步遠,同一架弩,射直穿紙八十九,射斜才穿六十一。
這難道說,是紙有不同嗎?非也,都是一般的紙,紙一樣,只是斜度不同。”
李孟羲所說,關羽聞所未聞。
片刻前試射,也的確如此,斜紙比直紙更難射,關羽不由沉思起來。
思索片刻,關羽大致明白了此中道理,他看向李孟羲身上穿着的胸腹高突的鎧甲,他問,“羲兒,胸甲穹窿成這樣,可能便利?”
李孟羲搖了搖頭,“不太便利。”
李孟羲低頭瞅了瞅胸難看突兀,“我覺着,四五十度角度太大了,應收縮角度。”
紙甲的傾斜結構還不止斜度太大這一點,還存在的缺陷有,因爲紙甲甲片太大,內裏的紙殼子是上斜下收過度突兀的撞角形狀的時候,部分甲片會正好卡在愣上卡在那裏,讓整個紙甲都沒辦法完全貼合支撐。
針對此一處,應該把撞角的形狀改成上斜中弧下收的形狀,這樣過度就自然了,甲片不會再支愣着,能很好的貼合支撐物。
上斜中弧下收的結構十分複雜,要是用其他材料來做,會很麻煩,但用紙來做的話,只需造個模具,把紙塞進去,澆點水壓上一壓,直接就成了,方便快捷。
傾斜結構的不足除了結構突兀這一處缺點以外,還有,因鎧甲胸腹處多了傾斜凸起,這就讓鎧甲前部有了更大面積,也就需要編甲的時候把前面編的更寬鬆,而要是把尋常的鎧甲往上套,前邊就會過於緊了。
所以,當用了支撐的時候,編甲方式也得改進,編甲的時候前邊要留有足夠空餘。
針對傾斜結構的數處不足,李孟羲再一次着匠人們進行改進。
首先,模具得改,模具得改成上斜三十度,中弧,下收三十度,胸肋後收的複雜形狀。
然後,鎧甲得改。
因紙甲編綴繁瑣,李孟羲乾脆把紙甲兩側的繩子給剪了,做成開叉的。
良久之後,能幹的木匠們又把模具做好了。
這次的模具比上次的模具更加複雜,模具複雜歸複雜,紙殼子造起來可一點不難。
取來三二十張紙泡在水裏泡溼,再丟到模具裏,再拿來重物壓實,定型之後,取出曬乾。
紙殼子幹了之後,把紙甲套在紙殼子上綁好。
這次,紙甲很貼合紙殼,並且胸腹鼓的不是那麼高了,不會再影響動作了。
只是,李孟羲低頭看着胸前上斜中弧下邊又往裏收的鎧甲,他感覺這鎧甲穿身上,這棱角分明的跟變形金剛一樣。關羽圍着看了兩眼,這次的甲順眼多了,看了一會兒,關羽忽然察覺到了一處不足,他問,“羲兒,鎧甲要是照這麼斜着,箭不就順着縫扎進去了嗎?”
李孟羲沒太聽明白,他擡頭,疑惑的看着關羽。
關羽走上前來,拿手指在李孟羲胸前的紙甲上比劃着,“你看,紙甲上下相壓,要是垂着放,箭失射來,正射到甲片上。
可要是斜着,下邊的縫不就露在前邊了?”
李孟羲思索一下,他明白過來了。
要是整個的金屬板甲,怎麼傾斜無所謂,因爲沒有縫隙。
可扎甲的結構一旦傾斜起來,縫隙大露,這樣會造成箭失很容易順着甲片下邊的縫隙扎進去。
爲了得到傾斜裝甲的防禦優勢,結果把更大的破綻暴露了,這得不償失。
李孟羲低着頭看着因爲向外傾斜下邊縫隙大露的鎧甲,他皺眉思索着,向外傾斜,縫隙下露,那若反過來,把甲片反着壓,把甲片以下壓上,這樣縫隙不就被擋着了?
一個絕妙的方法有了,把甲片上下顛倒,就能因避免鎧甲結構外斜而使縫隙暴露。
可隨之而來,有了另外的問題。
甲片上下顛倒,雖然外斜部位甲縫不會被擋着了,可腹部往裏收的部分,甲縫再一次暴露了。
鎧甲採取梯形的穹窿結構,那必然,要麼上邊露縫,要麼下邊露縫,難以兩全其美。
又或者,把支撐結構再改,把支撐結構改成上斜中平下平的結構,也就是,只加強上半部分的傾斜角度,只加強上半部分的防禦,重點防禦,這樣也能解決問題。
可,平坦錘子的甲片防禦力要比傾斜甲片的防禦力低上一截。
就此捨棄三分之二的傾斜結構,有點可惜。
李孟羲猶豫着,他思索,有無更好的方法。
好算李某人聰明,讓他想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法。
既然,鎧甲向外斜或向裏收會讓縫隙暴露給前方,那麼,何不換個策略那,不再上下斜了,讓鎧甲以中心爲軸,向左右傾斜,這一樣可以!
左右傾斜,甲片的縫隙暴露給左邊和右邊,問題就在這裏,縫隙是暴露的,但暴露在左邊和右邊,那絕大多數是攻擊是從前邊來的,前邊的來的攻擊很難攻擊到側向暴露的縫隙的。
所以,支撐結構再改。
匠人們又一次做出了新的模具,用新的模具再一次做出了一個性質殼子,這一次,硬紙殼子的結構是,當中胸口一個弧形的圓的中心,然後以此中心爲軸,以中心爲線,中心對稱,左邊的一半鎧甲,向左傾斜,右邊的一半鎧甲,向身體右側傾斜。
而考慮到脖頸之下的那一小塊區域的緊貼防護問題,在脖頸以下的一小塊區域,有塊梯形的向裏收縮。
同時,在小腹處,爲了貼合身體,也有一塊向裏的傾斜收縮。
這樣,胸腹鎧甲,當中一塊中心部位,爲加強中心部分的防禦,特意把中心部位做的成了弧度比較大的穹頂結構,然後,兩個傾斜板塊向兩肋處收縮,其傾斜度,乃是標準的四十五度。
再加上頸下個小腹處兩個小塊,鎧甲中一小塊,周圍四塊,中凸邊收,形如龜甲。
至此,傾斜鎧甲的最終形式確定下來了。
多了支撐結構,三十張紙做成的支撐結構,重不到二斤,卻使鎧甲正面九成面積的防禦力提升了近五成。
而後,稱量了加了支撐之後的紙甲的總重量,加了支撐之後,全套紙甲重量不過十六斤。
拿來一具鐵甲,稱量之後,重二十四斤。
二者重量相差巨大。
當紙甲加了支撐,多了傾斜結構之後,此時的紙甲,比鐵甲多了傾斜防禦優勢,再加之,紙甲防禦力本就只比鐵甲略差而已,當傾斜裝甲加了數成防禦之後,紙甲防禦力一躍超過了鐵甲。
關羽提議,弓弩已經試過了,刀劍槍戈還未曾試過,最好也試試。
之後,把紙甲掛在樁子上,令士卒拿着刀對着紙甲一陣亂砍,刀刃落下,紙屑紛飛。
多達一百二十八層的桑皮紙,全力一刀砍下去,砍不透,兩刀也砍不透,三刀同樣砍不透。
紙甲的防禦力應對思考攻擊足夠了。
但同時,紙甲的缺陷暴漏了。
三兩刀砍不透皮甲,但每一刀下去,紙甲的防禦都在銳減,一百二十八層紙,一刀砍破四十張,那防禦力就剩八十多張了,再砍一刀,防禦力就剩四十多張了,當紙甲被砍上幾刀之後,紙張被劃開,結構不復完整,防禦力大減。
而要像鐵甲,金屬甲片,要麼一刀破甲,要麼砍不斷甲片,那砍十次百次都是徒勞,而不會像紙甲一樣,每一刀都能給紙甲造成極大破壞。
紙甲的防禦力在於,耐久極差,砍上幾刀紙甲的防禦力就直掉,完好的紙甲能防禦住強弩,但砍上幾刀之後,破壞的紙甲,其驟降的防禦已不足以完全抵擋強弩的力道。
紙甲和鐵甲相比,鐵甲能經十戰,而紙甲,經一戰之後就要損壞,也就是,紙甲乃一次性的消耗品。
但是,雖說如此,雖說紙甲耐久極差,但一副紙甲,能抗十幾支箭失,擋下十幾次刀噼刀砍不在話下,這對一副速成的鎧甲來說,已經足夠了,已經足以支撐起一場相當烈度的戰鬥了。
刀砍過後,鎧甲正面已破破爛爛了,換到背面,再換槍刺,士卒端着槍從遠刺來,加上手臂的前刺加上跑動的速度,加上槍的慣性,狠狠刺來,扎到破損的紙甲片上,竟然扎不透甲片。衝刺狀態奮力槍刺,這已是步戰當中所遭受到的最強的槍刺攻擊,然而,刺不穿多達一百二十層堅韌的桑紙。
此時,紙甲一個優點突顯出來了,如果是鐵甲,鐵甲片的堅硬光滑,一槍刺到甲片上,可能會滑到一邊順着縫隙滑到甲縫裏。
但是,紙甲不同,當槍刺進紙甲甲片當中,槍尖被甲片咬到了,不會往縫隙裏滑。
士卒停了下來,站在原地拿着槍對着紙甲噗嗤噗嗤戳了半天,紙甲雖被戳的亂晃,但是讓士卒停下之後,李孟羲去查看紙甲上留下的那些槍此痕跡,李孟羲發現,槍尖沒一下能扎穿早已破損殘敗的甲片。
此時,李孟羲意識到,紙甲怕刀砍,但是不怎麼怕槍刺。
原因很簡單,刀砍下來,嘩啦一下砍了一道長長的口子,把十數個甲片把幾十層紙給劃破了,噼砍攻擊對紙甲的破壞效率極高。
但是,槍刺的話,槍尖細長,一刺一個小點兒。
一片紙甲片,刀砍十刀能把其完全損壞,但是,拿槍扎二十下,紙甲片仍然是完好無損的。
看來,紙甲的耐久對不同的兵器來講是完全不同的,對刀劍,紙甲受擊之後耐久狂降,對槍刺,被槍刺半天,依然好好的。
由此,結合紙甲的防禦強項與戰場實際,紙甲的分配方法有了。
紙甲可以優先提供給槍陣的長槍兵,長槍兵端着槍跟對面長槍對戳,對戳半天,紙甲還是好好的。
槍兵裝備紙甲,省下來的鐵甲可以配給肉搏的刀盾兵,配備給騎兵。
又鑑於弓箭手不需肉搏,且紙甲防禦箭失的效果還不錯,加之紙甲輕盈,把紙甲配備給弓箭手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刀劍噼砍,長槍刺擊之外,另一項常見攻擊爲鈍擊。
使木匠拿來榔頭,對着紙甲哐哐一陣勐砸。
李孟羲印象中,似乎紙甲布甲之類,防禦鈍擊的效果比鐵甲好。似乎是如此,但,到底是與不是呢,李孟羲不由皺眉。
看着士卒拿着榔頭哐哐砸着,紙甲亂晃着,李孟羲在想,該如何去精確測量紙甲對鈍擊的抵禦能力呢。
——
在物理實驗中,人眼無法觀察到的磁感線用鐵屑顯現出來,就能觀察到了,這就是轉化法。將不能看到的聲波,顯示在水面上,將不能看到的化學物品加顯色劑使其變色以此判斷其性質,這都是轉化法。
李孟羲着人弄來兩塊方形的泥胚,泥胚是用陶泥做的,淘洗好的淘泥質地均勻,沒有其他雜質干擾。
隨後,將一塊鐵甲與一塊紙甲分別蓋在兩個泥胚上。
然後,爲控制鈍擊的力量,李孟羲用的方法,依然是重物下落法。
他在城牆邊做的實驗,泥胚放在城牆下,從上邊拿着一個鉛球大的陶土球從高處砸下來。
當從陶土球從數丈高的高處落下再砸到泥胚上的時候,其力道已接近或者超過了兵器鈍擊的力量。
土球先砸落在被紙甲保護的泥胚上,再砸落在被鐵甲保護的泥胚上,最後,把鐵甲和紙甲移去。
在柔軟的泥胚上,留下了清晰的砸擊的痕跡,對比兩塊泥胚上的痕跡,可以明顯看出,被鐵甲防護的泥胚上面凹陷更小,被紙甲防護的泥胚凹陷要更大。
這說明,竟然是鐵甲對鈍擊的防護效果更好,這出乎李孟羲的意料。
他本以爲,棉甲布甲等柔軟的甲胃更能防禦鈍擊,結果不是如此,結果是鐵甲對鈍擊的防禦力更強。
想來,一記重錘砸來,穿一身鐵甲,受的傷會比穿一身布甲更輕。
——
紙甲經多輪測試,終於徹底不能用了,紙甲變得破破爛爛的,對這件破破爛爛的紙甲最最後的檢查,李孟羲發現經歷了太多攻擊之後,紙甲的甲片被各種拉扯,好多甲片當中,傳甲的繩子把甲孔給撕破了。
類似的情況,在整副鎧甲當中很多,有很多甲片的甲孔都備撕裂了,甚至於有相當一部分甲片本身每受到多少損壞,甲孔缺壞了,甲片從孔那裏斷裂開來。
李孟羲拿起編甲的細繩子看了看,編甲的時候因爲孔太小,所以就用了特別細的繩子,結果,因爲繩子太細,容易把甲孔扯壞。
那爲什麼繩子細了容易把孔扯壞,這跟刀劍的原理一樣,刀劍的刃磨的越薄就越是鋒利,箇中原因是,壓強。
甲片有重量,重量墜着甲片向下,繩子如果過於纖細,繩子對甲片的壓強就大,就會很容易把紙張割壞。
所以,若想增強紙甲的耐久,從而進一步增強紙甲的防禦力,應該用粗一點的繩子來編甲片。
同時,因爲編紙甲的時候爲圖方便,只在紙甲四角打了孔,這樣一旦一角的甲孔斷裂或者繩子被砍斷,甲片就會脫離開來把一大塊空隙暴露在外,從而造成防禦缺陷。
考慮到這一點,紙甲應該跟鐵甲甲片一樣,多打幾個孔,多綁幾個繩結,同時,因爲紙張強度不足,甲孔打的過於靠近邊緣的話,很容易被撕裂。
所以,紙甲的甲孔應當遠離邊緣,最好是放在當中。
如此,一個甲片上有六個甚至八個孔,每一角都有數個繩結,這樣,甲片縱是一角有失,不至於整個甲片脫落。
——
本章尚未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紙甲徹底不能用了,對已經破爛不堪的紙甲,李孟羲準備廢物利用做最後的測試,他把紙甲撕成兩半,一半拿水浸泡,一半保持乾燥。
和藤甲類似,紙甲的材料也怕火,所以,應該試試紙甲的防火能力如何。
在實戰當中,遭遇火的情況,有火箭,有攻城時城頭丟下來的火把,有遭遇伏擊被敵人火攻四面八方燒過來的火。
諸遇火情況分試之。
第一種,火箭,火箭乃是箭頭綁了引火之物發以擊敵,取長箭一根,緊挨箭頭在箭桿上綁上一根布條,拿火把把布條點起,帶火燒起,休的一聲朝紙甲射去。
紙甲被火箭命中了,箭頭鑽進了甲片中,燃燒的布條正好接觸到紙甲片。
然後,就看布條上的火慢騰騰的燎燒着,良久,紙甲片第一層紙被燒着了,火迅速蔓延,蔓延到摺痕那裏的時候,火竟然慢慢熄滅了。
李孟羲不由皺眉,思索片刻,他恍然,原來是紙甲片壓的太實了,燃燒需要氧氣,而紙甲疊的太緊實,氧氣接觸不夠,火勢因而並不會快速蔓延。
以李孟羲的推測,紙甲被火箭射中之後,就是不管,就是任由他燒,也得燒個三兩分鐘才能燒起,紙甲還不麻布衣服易燃呢。
再有,火箭燃燒效率慢騰騰的,火箭射到身上之後,還能拔下去,還能把箭桿折斷,哪裏會任由他慢慢燒起來。
由此,紙甲雖屬於易燃物,但要想靠火箭就大破紙甲軍,絕非易事。
接着,用火把貼近紙甲焚燒,模彷中伏時敵軍的火攻場景,如所料,紙甲還不如布衣易燃呢,放在大火場景中,紙甲不僅不會引火燒身,反而還保護了更容易被引燃的布料衣物,反而能起到防護作用。
於最後,拿火把去焚燒浸水的紙甲,這下徹底燒不起來了。
似乎,當紙甲浸水之後,防禦力還能更強。
浸水容易,士卒身上誰還沒帶個水袋呢,臨陣,把水袋裏的水澆在紙甲上,經水浸潤之後,紙甲的防禦力,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呢。
李孟羲直觀感覺紙張浸水之後防禦力會更強,可他又想起,紙張浸潤之後會粘合在一起,這似乎會讓紙張失去彈性。
所以,有必要再次測試。
可,天黑了。
——
一日繁忙,測得,其一:完好狀態的紙甲,防禦力不弱於普通鐵甲。同等防禦,紙甲重量只爲鐵甲六成。換句話講,同等重量,紙甲防禦力遠高於鐵甲。
其二,測得,紙張摺疊起來防禦力最強,同時未加膠料,工序最少,重量最強,此爲性價比最優選擇。
其三,測得,紙張疊的越鬆散,防禦力越強,紙張越鬆散,對箭支的偏轉能力越強。
其四,紙甲耐久極差,爲一次性鎧甲。紙甲對扛噼砍攻擊,耐久下降極快,但面對刺擊,耐久維持良好,由此,得紙甲的統籌分配策略,紙甲優先配發槍兵與弓箭手。
其五,應對鈍擊,紙甲與布甲等,並不如鐵甲。
其六,測得,紙甲面對刺擊時優於鐵甲,紙甲可鎖住槍尖,避免槍尖滑入縫隙。
其七,由紙張偏轉箭失,進而,引申至傾斜裝甲,紙甲輕盈,便於固形,由此,可用紙板約束紙甲形狀,使其成大角度傾斜,以此大增防禦之能。
紙甲傾斜之法,以左右傾斜爲最佳,因,作戰之時,九成攻擊來自
?面,左右傾斜,夾縫斜露,正面敵軍難以尋縫而入。
甲斜四十五度,攻擊正來,等於甲加厚四成。
其八,紙甲技術細微處爲,新加入支撐,紙甲應前鬆後緊。
紙質脆弱,甲孔易壞,故甲繩能粗絕不能細;彷照鐵甲片,紙甲片亦可開六至十孔,以提升防禦韌性;因紙質脆弱,固甲孔當遠離邊角,居中靠攏。
其九,紙甲因疊壓堅實,不易起燃,紙甲雖易燃,卻不如布料易燃,故,紙甲征戰無礙。
龜形紙甲一領,連繩帶紙,加上支撐,重只十六七斤,十七斤桑紙若造,一郡全境之地,一人日均可集桑材五百斤,造紙起,五百之材所需之鹼,需耗人力兩人用一日之功,柴薪百斤之費。
及造紙,耗造紙人工一人,時日三日,可將五百桑材成紙二百斤。
二百斤桑紙,折甲壓形,繩穿索引,五人之功,兩日可成甲十二套。
總算,耗九人之功,時日七日,耗桑材五百斤,柴薪百斤,得紙甲一十二套。
既爲,人均一日可製紙甲五分之一套。
若造甲萬具,需一日動用五萬人。
若三千人制甲,日均可製紙甲六百,月得一萬八千領,十萬甲,耗時爲五至六月。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架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