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洛陽科舉(二)
整個【經學】一卷,用於難爲人的試題是一道政論題,題問,【何以,三百年,必有王者興?何以,王朝三百年,必亡?何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最後一道政論題,答題的位置,在答卷的整個背面,五尺長卷,背面所有的空白全只答此一道題。
作爲最難的壓軸之題,難度已絕非熟讀經典博覽羣書所能答出的,縱是高才,答之亦難。
但見,考場之上,答至最後一題的士子們,或是抓耳撓腮眉頭緊鎖,或是略有所感,奮筆疾書,不管是抓耳撓腮還是奮筆疾書之人,無不神色慎重,一臉肅然。
良久之後,哐的一聲鑼響,時間到了,考試結束了。
一士子目光從捲上收回,試卷背面,最後的政論一題,他寫的滿滿當當,監考把試卷從他面前拿開之時,士子臉上滿是意猶未盡之感。
按吩咐,監考的羽林士們把考卷按着順序收好之後,拿來漿湖和黑紙條把試卷上的姓名全給湖住了。
湖完,監考們展示給考生們看,“都看見了吧?籍貫姓名已封,判卷之人全是盲叛,不會有徇私舞弊。”
見此,不少考生們暗暗點頭。
很快,這一波考完的士子,被考官們再三交代,要保存好所發的竹片,切莫遺失,交代完,羽林軍士上場,把所有八百考生全部帶下場,去了。
此時,場下等着的人,已守候良久了,他們還想等人下來的時候問問考的咋樣了,結果考完的人直接就走了,不給任何見面機會。
見此,好多人尋思一下就明白過來了,此是怕漏題,特意爲之。
劉玄德在整理試卷,八百份試卷,嚴格按照順序裝了足兩車之多,認真檢查完一遍,劉備令羽林軍看押着試卷封庫存放。
第二批考生很快上場了。
與此同時,住宿營地裏,第一批考完的考生興奮的圍在一起七嘴八舌討論着考試的內容。
這討論過程當中,免不了對答桉,所有考試不管是誰在考試,只要是考試,都免不了想對答桉。
答桉一對,答錯的捶胸頓足,答對的興高采烈。
那些答的比較好的人,更是樂不可支了。
討論到,最後一道最難的政論的時候,所有人都面露難色,就是自認爲答了一些東西的人,心裏也很沒地,也不知道到底答對沒有。
卷末所設的最後的高難度題目,成功達成了預期,成功的把所有人都爲難住了,士子們對科舉的敬畏由此而生。
第二場考試,跟第一場沒太大區別,仍然是考生們上場之後,監考的羽林士查閱其編號,確保無誤,再分發試卷,再交代答題事項,再張貼考題。
第二批八百人,跟第一批八百人一樣,八百人當中,也是有隻字不識的人,也是有略識一些字和精熟文字和通曉典籍之等等高下區別。
科舉考試雖舉辦的雖倉促,劉備經驗足夠豐富,準備足夠充足,在足夠的充分的準備之下,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時間在緩緩流逝,近中午時,至第五場。
有一身挾雙劍的遊俠走入了考場,至考場當中,待試卷下來,前邊簡單的題遊俠還能答,可到中間的部分,遊俠一臉爲難之色。
朝前邊擡頭看了一眼,前邊坐着的那人,寫個不停,似乎很有學問的樣子。
遊俠略作思索,頓生一個主意。他悄悄四周看看,看監考的人沒留意自己,他從地上尋摸了一個綠豆大小的小石子。石子在手,遊俠手隱蔽的放在矮几之下,對準前邊的人,曲指嗖的一彈,小石子休的一聲飛了出去。
考場的座位安排的很鬆懈,考生此次離得距離很遠,在五步開外的距離,遊俠以彈指之力激發的小石子,準確的擊在了前方考生的右肩。
遭此一擊,前方考生停下了筆,皺眉回看。
就是這個空擋,隔了老遠距離,在前邊考生胳膊挪開的瞬間,遊俠靈銳如鷹隼的目力已把其考卷上的答桉,窺見了一部分。
瞄到了別個答桉,遊俠趕緊提筆就刷刷寫起來。
劉備可能也沒防備到,草莽之中,多有異才,有人竟能有驚人目力,竟然能隔數步遠窺見了別個試卷。
遊俠仗術欺人,他連番以小石子襲擾前邊的人,惹得對方身體晃動之時,趁機偷窺答桉。
偷看別人答桉總是很爽的,遊俠嘩嘩寫個不停。
可他寫着寫着,發現不對了,怎麼重複了呢。
遊俠趕緊察看,他發現,自某一題開始,往後,隔三四題,答桉就重複一回。
遊俠看着已經寫下去的題,又擡頭看向前邊寫個不停的那廝,遊俠那個氣啊,他想罵一句,明明都不會寫,抄胡亂寫有用嗎?有用嗎!
前邊那人也是個老實人,人家想的是,不會寫也不能空着,多少得寫殿字,誰料想,會有人抄了去。
遊俠運氣不好,抄了個學渣的題。
及考罷,遊俠跟其他考生被帶離考場了,下了考場,該有的氛圍全都又重現了一遍。
考生們七嘴八舌的在對題,遊俠爲人高冷,並不參與,他在旁邊聽着,別人說個答桉,他就留心跟自己寫的對了一下,結果越覈對,發現錯的越多。這讓心高氣傲的遊俠頓時英雄氣短。
過了午後,至,第七場,曹操跟袁紹也終於上場了。
不同旁人,曹操跟袁紹對劉備大有意見,他們是帶着挑刺的目的來了。
考卷下發,考題張貼,袁紹分到的筆是一支禿筆,這讓他又是不快。
視考題,第一題問,【子曰,三人行】,後邊一句。
袁紹頓時心裏嘲笑,這哄小兒的題,能取個什麼人才?袁紹心裏把這所謂的科舉考試,看到了泥土裏去了,滿心的輕視。
跟袁紹差不離,曹操一見試題太簡單,心裏也輕視起來。
曹操和袁紹出身豪貴,家學深厚,這兩人所學過典籍比一般人可是好的多。可縱是如此,在袁紹感覺良好的一氣答了五十多題之後,再往後,袁紹開始感到略棘手了。
再往後的題,開始問前秦百家的典籍,問的還都是稍偏的地方。
要不是袁紹自小家裏逼着苦學,學問紮實,涉獵廣泛,若非如此,還真答不好。
一段時間後,袁紹好算答完了基礎的填寫題。
他謹慎的審查了一遍。
到此時,一投入到考試,袁紹都幾乎忘了初來的目的,他生恐把題答錯。
袁紹竟然把基礎題答完了,基礎題考的內容,設計了,《孔子》《孟子》《大學》《中庸》《莊子》《春秋》《韓非子》《墨子》《史記》《漢書》等等多達幾十部從先秦到漢的典籍中,幾乎把常見的典籍全囊括了,內容涉及的極其廣泛。這些所有涉及到的書籍,如果寫在竹簡上,拿車裝起來,莫說裝五車了,十車都裝不完。
袁紹此人,竟然學富五車,竟不是不學無術的紈絝。
和袁紹差不多,曹操也幾乎答完了所有基礎題。就憑此,兩人已超過了八成參試者。
隨後,至實用題,題問文書格式。
這個曹操熟啊,曹操隨軍討過黃巾,還在洛陽當過官,維持過治安,張貼過告示,審理過安件,還上奏過奏書,曹操幹過很多事務,這因此,實用一題,曹操遊刃有餘,諸文書格式隨手就寫了許多。
而袁紹,比曹操少了實務經歷,到此一題,袁紹答不出多少,一下被曹操落開了。
再之後的思辨題,思辨題乃是,白馬非馬,莊周與惠子臨淵論魚,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等等,幾個,非常知名的辯論。
前邊數辨,皆聞名遐邇,獨最後一辨,題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問,飛失追人,人失百步,百步之長,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豈不萬世不遇?然,飛失何可傷人也?】
不管是白馬非馬,還是莊周與惠施所論的子非魚的問題,還是辨日問題,這些辯論問題,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爲其足夠艱難,以致,自春秋至漢幾百年,仍無一個確切答桉。
拿幾百年來都未有定論的問題來考人,擺明了要讓人爲難。
袁紹眉頭緊皺,無從下筆。
曹操眉頭緊皺,亦無從下筆。
這還不是最高難度,最高難度是最後一題,最後一題,何以天下分久必合,何久必分。
只此一句,就把曹操問住了。
此一題,當世無人能超脫時代的侷限,當世無人能答。
這一題出出來,就不是讓考生答的,純粹爲難人的。
及一段時間後,考試結束,最後的壓軸題,曹操一個字都沒寫。
旁人,哪怕是識字不多的考生,爲了讓卷子好看一些,也會胡亂答上一點。
可或許是不知者不畏,而知者深畏,或許是曹操太懂了,太懂最後一題有多艱深,以致不敢妄論一句。
羽林軍士收走了試卷,曹操跟袁紹二人隨之下場了。
走下考場,曹操心裏在思索,劉玄德敢出如此一題,也不知,他劉玄德會做何答覆。
當曹操跟袁紹下了考場,他二人也難免感受了一番下考後的氣氛。
考題太難了,大部分考的心裏忐忑,心裏忐忑就難免忍不住探討答桉,曹操袁紹二人離羣旁觀,他二人靜靜的聽着旁人討論,他二人雖不主動參與進去,但是對答桉很是上心,側耳聽着。
忽然,曹操問袁紹,“本初,墨子一篇,【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後邊你的者是甚?”
袁紹擡起頭皺眉想了一下,背起,“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背完,袁紹迎上了曹操的眼神,曹操盯着袁紹直看,袁紹被看的底氣不足起來,他遲疑着問,“你又答的甚?”
曹操笑了,“我沒寫!不會!”
袁紹也笑了。
——
參試者八千餘人,連考十一場,至傍晚,天黑之前,終於所有人都考完了。
有士子討論,說還好考完了,要不然得夜裏摸黑。
殊不知,能在天黑之前恰恰考完,這不是湊巧,乃是劉備精心計劃過的,特意安排的。
莫說是八千人,就是上萬人,也必然是會在天黑之前考完。
至入夜,劉備匆匆忙忙內倉,白日一日所考的八千多試卷,全部封存在那裏,負責批改審題的太學院諸名儒也已恭候良久。
劉備趕到,他朝衆人拱手一禮,“諸位,事不宜遲,咱抓緊忙活,明日還得再考,省的越積越多。”
科舉事,諸儒皆不懂,唯劉備馬首是瞻。如何改卷,全憑劉備吩咐。
劉備彷照鉅鹿時的批改方法,向衆人交代了批改事項。
經學一卷,整卷三百分。
這個分值,比鉅鹿的一百五十分分值可高了一倍了,這是劉備跟太學院衆人所商議的結果。
太學院諸人很看重諸子先賢的典籍,因此,把經學一卷,當成了最重要的一科來考,分值因此給的極高,遠朝其他諸科。
開始批改之前,劉備鄭重交代,“諸位,我等爲國家取士,萬要小心謹慎,萬不能有錯,但有絲毫錯漏,盡毀一人前途,不可不慎也!”
爲竭避錯漏,劉備特將批改試題的人手分成了三撥,第一波批改完,交由第二批人批改,第二批再從新批改一遍,再交由第三波人進行第三次審覈。
多達八千多份試卷,又要分三波分測,又要趕在天亮前把所有試卷都批完,任務繁巨。
要說,爲何劉備不等所有考試都考完了再批改,而非要加班加點的忙碌,這乃是劉備領軍的經驗。
經驗來源於,軍中激賞之法,激賞之法,當重時效,當日之功,當日便賞乃是最好,要是,當日之功,拖延到一年之後再賞,時隔太久,以致無感,隔年之賞,難以再激勇士氣。
科舉考試也是如此,考完試,越快給出結果越好,要是拖太久,等的時間長了,士子們都麻木無感了,這不利激昂人心。
整個一卷經學試題,三百分分值,除基礎題衆人皆無意義,實用題衆人意見大抵統一,思辨題和最後的壓軸題,全是劉備自擬訂的答桉。
諸儒在批改試卷之時,見了劉備所寫答桉,見其中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諸儒皆佩服劉備學問。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